读了版内的贴子“偶对四个读研朋友的比较(上财、复旦和荷兰高校)”,感觉作者比较的实质,一在学制,二是性格,而非学校的差异。
学制:复旦是三年制,上财是两年制,所以复旦学生的时间比较宽裕。而上财用两年的时间学完原来三年的内容,必然会很紧张。两年学制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同学尽早进入状态。对于今后想直接就业的同学,在不缩减学习内容的前提下节约了一年的时间;对于今后想做学问的同学来说,也可以尽早转入学术培养的轨道。
性格:楼主在复旦的那位同学,今后想做学问,而在上财的同学,却是准备直接就业,这样他们的侧重点显然会有很大差异。如果换一个样本,选择一位上财准备做学问的同学进行比较,结论就会完全不一样。至于是否加入团体或宗教,就更是personal issue了。
学制和性格,其实都不是核心所在。作为一所大学,核心的职能是人才培养和学术科研及社会服务,而实现这些职能的核心资源就是师资及良好的软环境,这也是世界名校领先的根源所在。否则,如果仅仅因为学制和性格就足以成就一所世界名校,那么中国的高等教育又何需向国外看齐呢?
上财按国际标准引进一流人才,并对人才培养、学术科研制度进行全面革新,其实就是在师资和软环境上向发达国家看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优秀人才,才能逐步缩小和发达国家高校的差距。
前面有人提到,上财是大考小考不断,其实这也是一个和国际接轨的举措。曾经看过一个报道,说中国学生一直到高中阶段,都是领先发达国家的,而到了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就彻底败下阵来。中国式教育的特点在于,先紧后松,考上大学前每个学生都绷都紧紧的,而到了大学就完全松弛下来了。而发达国家的教育特点,是先松后紧。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都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而研究生培养则是魔鬼式训练,其中就包括无休止的练习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