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2107 6
2008-02-09

从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从间接调控又回到直接调控。整整十年,中国的中央银行改革在原地转了一个圈,从起点回到起点。

1998年取消的信贷规模限额控制,如今又在中国登堂入室。据外电报道,中国央行日前发文要求各商业银行按季度上报明年新增贷款目标,并考虑届时向贷款超标银行发行定向央票等惩罚性措施。

对中国央行来说,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肯定不会重走回头路。在目前货币政策工具对偏热的宏观经济有心无力的情况下,中国央行只有重新回到信贷规模限额控制,否则难有它法,尤其是刚刚结束的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行十年的稳健货币政策转向从紧

一种可能的后果是,在这种计划经济式的信贷规模限额控制管理下,中国商业银行系统的资金将被扭曲地配置:国有企业将挤占民营企业的资金、中长期投资贷款将抢夺企业的流动资金,中央企业将占取地方企业的资金,最后将会是失业和通胀并存的滞胀光临中国。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法定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基础货币操作目标、以便影响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中国央行上世纪末设置的这一套从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的货币传导机制,在中国的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彻底土崩瓦解,只有重新求援祖传秘方”——行政干预。

颇有意味的是,中国央行设置的货币传导机制似乎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目标,从1996年设置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以来,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从来就没有精确或近似地实现过年初制定的目标,几乎每年都是和货币供应量目标捉迷藏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这种货币传导机制是注定要失败的,尤其是目前中国人民币汇率窄幅波动、基础货币主要决定于国际收支的情况下,中国央行除了被动地回笼基础货币外,根本就不能主动地调节货币供应量。

而且,中国央行从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的失败,从很大程度上是失误的货币政策自毁长城。不合时宜的改革、缺乏远见的形势判断,失误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起合唱了中国现代央行十年改革的挽曲

一个很明显的迹象是,2003年,中国央行取消以前旨在为通货膨胀降温的邮政储蓄转存款,而在今年,中国央行又实行异曲同工的特种存款,以协助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回笼基础货币;2006年中,在投资数据步步反弹的情况下,中国央行又联同财政部联合推出国库现金管理,为泛滥的流动性火上浇油。

在经济形势的判断上,中国央行也很难令人恭维。2003年,虽然中国经济受SARS冲击,但是中国央行错估美联储连续降息的后滞影响以及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进程,惊慌失措地大松银根,从而为2004高烧的投资大开闸门;2005年初,中国央行为了缓和2004年矫枉过正的信贷紧缩,又大幅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以便挤出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使暂时被压制的固定资产投资再度报复性反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9 16:34:3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2-9 17:25:00

行政干预能大行其道,挤压市场化调控的空间,其内在前提大概是政府对资源,特别是两项重要资源:土地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控制,以及一些计划经济残余思想的影响,比如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银行的信贷,都是经济主体基于成本收益预期下的理性决策,在真正的市场经济经济体,企业和银行都有完全的自主权,政府和货币当局根本无权干涉,大概也只有中国才会有打着宏观调控的旗号,粗暴干涉的情况出现。

宏观调控是个舶来品,不过在中国已经完全本土化,逐渐演变成了行政干预的代名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10 12:25:00
zan,di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10 14:58:00
d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13 15:05:00

我完全不同意二楼的话。现在有的人往往拿市场经济的自由调空来谴责政府的调空干预,我认为这些人要么是无知,要么就是别有用心。

的确,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是人们都向往的,因为这样一来可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能够达到公平、公正和公开,能够真正做到顾客就是上帝。可是这个只能是个美好的奢望,就向中国在不知道何时能够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一样。

其实细细想来,市场经济只是一个名字而已,我们不应该被其迷惑,因为从古至今,就是人与人在做生意,所谓的市场也只是有效人群的多少来决定的。

我们就拿中国的房地产来说吧,在房地产的物业类型中,分住宅、写字楼和商铺及公共建筑等。那为什么人们现在谈论的最多的和最关心的是住宅呢,为什么政府的调空政策主要针对的也是住宅呢?原因就在于相比之下,住宅这个面向人群实在太大了;我们的人均GDP还没有到能够承受得到这么高的房价的地步(前提是住宅是作为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如果我们从房地产这个市场来看,经不完全统计,目前全过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开发商有5000家之多,那为什么不能够象二楼所说的形成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呢(有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市场的自我调空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原因在于我国的住宅产业市场还不成熟,从制度上如此、从法律上如此、从开发商的意识上如此、从老百姓的行动上也是如此,导致房价一路飑升。如果政府这个时候不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政府政策的有效与否是另一回事情),一味让市场自己去调节,那最后只能是走向死亡,引起整个社会的经济萧条,后果更加严重。

如果我们再换个角度,从社会的资源方面看,政府也拥有着先天的优势。首先从信息的取得,可以说没有任何的企业或者个人能够比得上政府的。其次,从人才的获得方面,政府不仅拥有长期的智囊团队在工作着,而且也可以从社会上招集其所需要的人才,敢问这又有哪个企业和团体能够做得到的呢?

所谓的市场,也是人为的市场(也许你不同意这么说,因为你用宏观的视角去看市场,当然是云里雾里)当你从微观的视角去看的话,你就会发现,市场中的几个主要因素是可以人为的引导甚至是操控的,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

所以我还请二楼的以后不要再说让市场自我调节之类的话了,因为市场是不会自我调节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14 10:08:00

首先谢谢楼上接招

楼上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并不一定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且举出了房地产的例子。问题是,正如你自己所承认的,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并非自由市场,在这个市场里最重要的要素土地是政府完全垄断的,拿这个例子来证明市场的无效,是不是不妥呢?反过来,政府通过土地市场拿走了大部分的超额利润,显然不可能既吃肉又不买单,坐视房价畸高吧?

至于你说的政府在信息的取得上有着企业和个人难以企及的优势,我不知道这根据何在。另外不妨看看,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究竟是在政府机构,还是在企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