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传了《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应该是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及为新的生产关系取代的规律》帖子之后,xiaxt认为:
“马克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 详见《马恩全集》第23卷第8页 ——《资本论》第一版序言。
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之(以及和它的...)才是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两个不同范畴。
若吃不准马克思原意时,应参见马克思原著本,否则会误读或曲解。
(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81596&page=1&from^^uid=32614)”
对此,我作了三点回答:“第一,我的帖子主要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而非讨论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第二,我在帖子中引用的正是马克思自己引用的别人的评论,而且是马克思自己认为是恰当的评论。
第三,当我们谈及‘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时,不只应该包括资本主义部分,还应该其它社会形态,例如社会主义部分等等。
(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81596&page=1&from^^uid=32614)”
之后,xiaxt作了这样的批判:
“A:楼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
B:马克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C:研究‘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及被新的生产关系取代的规律’——先要确定它们究竟与‘谁’相适应的问题——到底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去适应生产方式,还是生产方式去适应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就如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样——究竟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关系问题。
既然,楼主说:‘学习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那么,楼主就要指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本意——‘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与生产方式相适应且具有反作用’——显然,这是两个辩证关系,缺一不可。同理,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也是两个辩证关系,同样是缺一不可的。
楼主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作为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生产关系产生、发展以及被另一种生产关系取代的客观规律。’ ——楼主纯属胡说!(注:由于楼主已申明学习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我才称之为‘胡说’。反之楼主若申明他学习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但却不赞成马克思的原理,那就另当别论)
应改为:作为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一种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如何产生、发展和消亡以及它被另一种新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新生产关系和新交换关系所取代的客观规律(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81596&page=1&from^^uid=32614)”
本来我想,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一个常识,无须深究,但xiaxt学友却抓住不放。既然xiaxt有兴趣探讨这个问题,我想就化点时间,还是就这个问题再详细讨论。
一,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不是我的发明,而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
由前苏联学者列昂节夫所著的《政治经济学》(人民出版社1953年11月出版)第一章第一节谈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时,引用列宁的话“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没落,就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内容”,并指出“政治经济学的任务不能只限于研究资本主义制度,而且也应该研究资本主义以前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生产关系”。
由蒋学模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出版)第一章第一节,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由陈征、李建平、郭铁民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谈及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时,用的小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由马伯钧主编的《政治经济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二个小标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以吴树青为顾问,由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在导论中谈及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时,也明确认为“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人的确是学过政治经济学的。在我手头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大多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作了明确的规定。从几十年前苏联的列昂节夫到国内的蒋学模,从改革之前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到改革后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事实上比较一致地明确了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
在与本从争论时,xiaxt两次引用了马克思: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 详见《马恩全集》第23卷第8页 ——《资本论》第一版序言。
从马克思的这段说明来看,似乎把生产关系规定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恰当的。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早有学者作了探讨。
王荣庚认为(《政治经济学问题探索》第1页至第6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这里的关键是对“生产方式”这一概念的理解。把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统一,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提出来的。马克思对生产方式的阐述有多种含义:有时用这一概念表达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形态学 有时用这一概念表达生产社会化、劳动社会化或是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所说的生产方式,既不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也不是指生产力,而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和。这是符合《资本论》前后文愿意的。马克思这段话,是在讲《资本论》研究方法时讲的,这段话的前面是“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这段下文讲“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上阐述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联系上下文看,这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英国这样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
社会经济形态也是生产关系。但是这里的生产关系并不完全等同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每一项都不能单独地作为社会经济形态,只有这些生产关系总和才能构成社会经济形态。因此,马克思在这里说,《资本论》是研究的象英国这样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以及和这个社会形态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狭义的)和交换关系。
这样理解也是符合《资本论》全书的内容。整个《资本论》就是以资本与雇佣劳动为轴心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的。
由王珏、吴振坤、左彤编写的《〈资本论〉介绍》(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1982年12月出版)开头就是说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同样对马克思的原话作了详细解读,认为
“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属于广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畴,但它是最根本的、最基础性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在上述那句话中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这样,就可以理解马克思在谈到《资本论》研究对象时为什么把交换关系与生产关系并列地提了出来。”
“从总体上说,《资本论》研究的是广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常常在不同场合分别使用这三个概念来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创立了狭义政治经济学。同时,马克思在自己的研究中,还常常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奴隶制的生产方式、封建制的生产方式相比较,论述了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些重要特征,并根据资本主义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性,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些基本原则,从而为创立广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到这里,我们弄清了马克思所说的愿意到底是什么了。
正如马伯钧所说,政治经济学“有悠久的历史,有深厚的学术沉淀”。要想走进它有大门,真的需要博学之,慎思之。
三,对于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认识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明白了生产关系的多种涵义。特别是我们了解了广义上的生产关系和狭义上生产关系的区别。有了这种区别,也自然明白为什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了。
在讨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时,xiaxt谈及了相关的哲学问题。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怎样看待生产关系的。
张闻天,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他写了一篇专门讨论生产关系的文章《关于生产关系的严重性问题》(原载《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在这篇文章中他告诉我们如何正确认识生产关系。
他说:
“生产力固然是人们对自然的关系,但这些人们是结合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内的,所以人们对自然的关系,一定通过人们的生产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有生产力就有生产关系,有生产关系就有生产力,他们的是互相依存,互相学习渗透的关系,是有机体地结合在一起而不能割裂的对立统一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存在于生产关系的外部,而存在于生产关系的内部。两者的矛盾不是外在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是内在于生产关系的矛盾。如果把两者形而上学地加以割裂,既不可能正确了解两者的同一性,也不可能正确了解它们的差别性,因为差别是在同一中表现出来的,是同一中的差别,而不是绝对的差别。”
“既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生产关系内部的矛盾中表现出来,所以生产关系有它的两重性,它包含有两个对立的方面。生产关系和这两个方面内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对立统一关系的具体表现,这两个方面就是直接表现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方面和所有关系方面。”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有关系对生产关系一般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但是到一定的发展阶段,这种所有关系又阻碍这种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矛盾,具体表现在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同生产关系的另一个方面的矛盾,也只能在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中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时,指出了生产的社会化或社会化的生产如何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相矛盾,个别企业内生产的有组织性如何同整个社会内生产的无ZF状态相矛盾,这些矛盾又如何集中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生产关系的这种内在矛盾中,指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关系内这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产关系的两重性。关于生产关系的这种两重性及其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的《资本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充分的论证和说明。”
从这里,我们了解到了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归结为生产关系。当我们要具体地研究生产力或生产关系时,现实的生产力总是与一定生产关系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也问题表现一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它们对立与统一认识的相互关系,是内在于生产关系的。因此,当我们说研究生产关系时,事实上已经包含了对生产力方面的研究,包含了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研究。
201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