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专栏作家 李拉亚)总的看来,欧美经济学界认为监管不到位是2008-2009年国际
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并且微观监管不能代替宏观监管,因此要加强宏观监管,推出了宏观审慎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方法。
宏观审慎概念最早由国际清算银行下属的Cooke委员会在1979年的国际会议上提出,认为当微观经济问题上升成为宏观经济问题时,对单个银行的微观审慎也应上升为对金融系统的宏观审慎。1986年欧洲货币理事会《国际银行创新》报告将宏观审慎定义为一种可以推动金融体系和支付体系安全与稳定的政策,这是宏观审慎第一次出现在公开发表的文献里,标志着宏观审慎管理的正式问世。
199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推出金融部门评估项目(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FSAP),使用宏观审慎指标(Macroprudential Indicators,MPIs)评估金融系统的薄弱环节。2000年9月21日,时任国际清算银行总裁克罗基特(Crockett)先生在一篇演讲中首次对宏观审慎概念进行了界定。2003年,Claudio Borio首次提出了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框架构建问题,继而White(2004)也提出了宏观审慎政策的框架问题。为吸取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2010年国际社会提出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和“巴塞尔协议Ⅲ”为代表的一系列金融监管方案。在2010年G20首尔峰会上,正式形成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性框架,并要求G20成员国执行。
1993年投机资本开始在中国经济中起作用。中国经济学界针对投机资本的研究也涉及宏观审慎管理内容。因此,宏观审慎管理并不是完全的舶来品,也有中国经济自身的实践和理论根基。比如,我在前面的文章已经说过,中国经济学界早在1995年前就认识到了货币政策不足以实现金融稳定。这一命题是宏观审慎管理的理论根基。
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概念是系统风险。通常系统风险指能导致整个系统失效的风险,在宏观审慎管理中尤指导致金融系统失效的风险。系统风险又分为时间维度的系统风险和横向维度(跨部门)的系统风险。时间维度的系统风险和顺周期概念密切相连。顺周期的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都有可能积聚系统风险。横向维度的系统风险研究系统风险怎样在部门间传递,即研究系统风险的感染性。一个常用指标是部门间的风险敞口。
目前中国经济中,房地产泡沫和地方ZF债务膨胀是已经形成且不断积聚的系统风险。而我们已有的宏观审慎政策对这一系统风险的形成和积聚不怎么起作用。监管机构应针对这一系统风险研发出适用的政策工具,化解这一系统风险。此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和监管政策也要互相配合,共同应对这一系统风险。现在虽有了“一行三会”外加外汇管理局的部门联席会议讨论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配合,但毕竟是一个松散的无约束力的会议制度,未来还是有必要发展成管理机构。■
作者为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教授,本文为其《中国经济宏观审慎管理问题》系列文章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