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5440 10
2014-02-04


参考文献:

    Akerlof, George A. 1976. “The Economics ofCaste and the Rat Race and Other Woeful Tales” .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 90 pp 599-617.

Akerlof, George A. 1980. “TheTheory of Social Custom, of Which Unemployment may be One Consequence”. 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 94 pp 749-775.

    贝克尔,加里.1976/1993,“价格与偏见”,载于《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第21-41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桑那托斯,Z.,2000,“歧视经济学:理论与英国的实证”,载于大卫. 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 桑那托斯(主编):《劳动经济学前言问题》,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

贝克尔,加里.,1978/2000,“社会相互作用理论”,载于《口味的经济学分析》,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Becker, G.S. and K. M. Murphy.2005. “The Equilibrium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the Market for Statu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5. Vol. 113. No2.Ball, S,. “Status in Markets”. Th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1.116, No.1.(Feb.,2001), pp.161-188.    Duesenberry, J. S. 1949. Income, Saving and the Theory of ConsumerBehaviou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Press.凡勃伦,1899/1981,《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Morgenstern, Oskar.1948. “DemandTheory Reconsidered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62 (Feb. 1948) :165-201.Podolny,Joel M., A Status – Based Model of Market Competi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Review,  Volume 98 Number 4 (January 1993): 829-72。王建国,1999,“争名的经济学——位置消费理论”,载于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北京:商务印书馆。Schelling, Thomas., 1958, “TheStrategy of Conflict Prospectus for a Reorientation of Game Theory”, The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2, No.3 (Sep.,1958),203-264.Schelling, Thomas.,1960/1980.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科斯,1960/1990,“社会成本问题”,载于《企业、市场与法律》第75-129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埃尔德 G·H·,1970/2002,《大萧条的孩子们》,北京:译林出版社。Akerlof, George A. 1983. “LoyaltyFilte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3 pp 54-63.贝克尔,加里.,1996/2000,“偏好与价值观”,载于《口味的经济学分析》第3-30页,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附件列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2-6 21:37:13
有一个问题一直很感兴趣,楼主所提到的很多文献,例如Becker, Akerlof等,都是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成果,那么经济社会学看待歧视问题与经济学有何不同呢?同时,歧视问题也是社会学的传统研究对象,那么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和社会学又有何不同呢?

不放啰嗦一句我提这个问题的背景。出于兴趣,我曾经看过一些国外的社会学入门书,比如吉登斯的《社会学》。阅读下来我发现,社会学研究的很多问题经济学家,尤其是Becker这一系列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者”都有涉及,但是社会学的原理教材中绝少提到经济学家的这些研究;反过来,其实情况也类似,经济学家的研究中也少有提及除社会学经典研究之外的社会学研究。总而言之,尽管经济学和社会学在很多研究问题上有着重叠,但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隔离”状态。不过从楼主提供的经济社会学书目上来看,似乎提到了挺多的经济学方式的研究,由此我提出了上面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6 22:52:15
rudi 发表于 2014-2-6 21:37
有一个问题一直很感兴趣,楼主所提到的很多文献,例如Becker, Akerlof等,都是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成果,那么经 ...
感谢您的问题!
我本人是社会学专业的,对于经济学来讲,应该也算是“未入门”水平吧,所以大而化之的谈这个问题,可能也会失之偏颇。所以,尽量谈我自己的理解吧。
经济学最初的假设就是“理性”,资源稀缺,欲望无限,所以就产生了种种。后来的理论和学科发展,使经济学慢慢摆脱了这种单向度的假设,承认人是“有限理性的(西蒙)”,人也需要利他主义的奉献而不是一味算计利己,同样呢,经济活动也是嵌入在社会(格兰诺维特,社会网络),嵌入在制度中,有一大堆的东西去制约着他们,产权(科斯),ZF行政系统(布坎南),司法系统(斯金纳)等等。虽然现在仍然会有这种情况,外行一般都会错误地说:经济学就是理性的,就是怎样怎样的。
一个学科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吸收别的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所以,我对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这个说法一直不以为然。因为,这个学科在借鉴在发展。就我选的这些文献里面,贝克尔研究的是人力资本,研究的是家庭,生育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在他之前,这个领域是部分空白的,因为,家庭生育一直是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同样,阿克罗夫研究的是信息不对称。最原始的经济学假设就是:信息对称,交易成本为零,市场配置达到均衡。但我们发现,在现实中,显然不是这样。他就研究一个旧车市场,然后怎样怎样。。。
对于歧视问题,也是如此,包括性别,阶层,教育等原因造成的歧视,是整个市场中劳动力供给造成的么?肯定不是这样简单的,因为这样会涉及到阶级,身份,地位,传统文化。这些就是社会学传统的研究领域。

那么,说两者有什么不同。
社会学呢,其实取向很混乱,很难一句话概括。经济学也是如此,一句话概括的,不是大师,就是初出茅庐牛气冲天的小朋友。但经典的研究议题就是:人同样是具有“理性”的。这个理性,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社会学为什么和经济学想的不一样。
社会学的理性一般就分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经济学理性在这里,一般都是作为一种工具理性来看待,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可以“认知,量化,计算,使用”的这么一种东西;价值理性就包含“审美”“道德”“传统”等一大堆不能量化或者直接实用的东西。如果您对哲学有了解的话,这个可以用“实然/应然”或者“形而上/形而下”来比较。
当然,社会学理论界也一直在争论,但目前达成共识的,就是这两种。
社会学研究,比较酸腐的,就是理论界言必谈三大家: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然后就是一大堆理论。我称之为“文化恋尸主义”倾向。分支学科,如经济社会学,在一般比较教条的研究中,也是要这样讲的。这样,也造成了在许多问题上,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是重合的,但彼此不能对话,也就是您所谈到的“隔离”状态。
社会学经验研究,相对来说好一点。定量方面,主要是用统计学,跟计量经济学方法上是重合的。所以,不会排斥经济学的东西。但是研究领域上,有一些不同吧,学科分工的原因。
嗯,大体上我是这样想的,欢迎交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11 00:47:32
Alfred_G 发表于 2014-2-6 22:52
感谢您的问题!
我本人是社会学专业的,对于经济学来讲,应该也算是“未入门”水平吧,所以大而化之的谈 ...
首先感谢你的长篇回复。看了之后,其实想法挺多的,只能选择我以为重要的几点回复:

1. 关于理性
看到了你对理性的讨论,使我感到了自己对社会学的无知。在看你的回复之前,尽管我并不认同一些人所说的经济人是理性的,而社会学则是研究理性之外的部分的看法,但是我并没有意识到社会学中理性这个概念可能同样非常重要。

不过说到“理性”这个概念,我觉得不同人、不同学科对于它往往有着千差万别的看法。我的这个看法是从几年前我和一个学习德国古典哲学的朋友在讨论时得到的。根据我的理解,经济学的理性概念实质上非常之弱,它通常仅仅要求人们能够在不同的商品之间做出决策,能够对一系列商品做出排序。有时候我不禁去想,如果这样去定义理性的话,恐怕成年猴子也是理性的,呵呵。当然,由于这个理性概念太弱,经济学家在讨论具体问题时,不得不加上其他的一些假定,例如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假设,然而与一般的看法不一致,这些假定并不算在对理性的限定条件之内。与经济学不同,哲学中的理性概念则显然强大的多。我想经济学中所认定的理性人,放在某些流派的哲学背景中去讨论,多半不能成为合格的理性人。事实上,我和朋友的不少分歧或许都可以归结到我们对于理性这个概念的看法的分歧上,而我的朋友听了我说的经济学中对理性人的定义之后,显得十分惊讶。

2. 关于阅读经典
我的想法是,对待阅读经典文本的态度和投入程度可能是两个学科的一种重要差异。对于经济学的学生来说,阅读经典文本,例如斯密、李嘉图、穆勒、马克思、马歇尔,可能并不是必修的功课,我们倾向于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学习技术和阅读最新文献上,而非试图通过看起来不那么"modern”,很可能还啰啰嗦嗦的大部头文本,来领悟其中的微言大义。当然,这样做是保险的前提是,我们假定这些先贤的思想都已经完全地被后世的教科书作者所吸收,并且已经转化为经济学共同体的常识了。而在社会学而言,尤其是你所说的理论研究,如果想要认真地对待,那么没有读过三大家的著作应该是不可想象的。

3. 关于"嵌入“
最后,你在回复中提到"嵌入“的概念。这个概念我最早在Karl Polanyi的著作中看到,不过由于那本书我是匆匆翻过,其实印象并不太深。我当时的印象差不多就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不过,我总觉得,很多人经常把”嵌入“的概念放在嘴边,但是往往就停留在类似于"xxx是一个不可分的系统,a不能脱离b而存在,试图将a从b孤立出来,必然产生恶果之类"的陈腐说教,并不能够触及一个我感兴趣的问题,即如何嵌入,经济系统究竟是如何嵌入社会系统的?我感到,”嵌入“,就像社会科学中的很多术语一样,参考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实质上是一种暗喻或者说类比,人们往往对这些暗喻太过满意,以至于忘了研究事物的本身。这里请问lz,社会学或者经济社会学中对于”嵌入“有什么比较深入、具体的研究。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欢迎交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14 11:34:29
rudi 发表于 2014-2-11 00:47
首先感谢你的长篇回复。看了之后,其实想法挺多的,只能选择我以为重要的几点回复:

1. 关于理性
这两天杂务颇多,这才抽出时间跟您探讨~
1.关于理性的问题,我跟您意见大致相同。虽然各个学科见人见智,但希望能够达成一个共识。
2.关于阅读经典,其实批评理论研究中的问题,只是一种调侃吧,对于一些研究中的俗套挖苦一下,当然不是否定他们的重要性。我自己也很喜欢理论,但最后还是走到了经验研究,还是要亲身实践一下吧。
3.关于“嵌入”等概念的使用,到底是不是滥用。这个我可以好好讨论一下。
(1)“嵌入”问题的研究。(写过之后,我觉得这段话仍然有“陈腐说教”的意味,见谅哈!)
诚如您所言,嵌入这个概念是波兰尼在《大转型》中提及的,当时波兰尼的意思是“社会生活嵌入于经济系统当中”,后来总体的研究氛围就变成“经济生活嵌入到社会生活中”。在波兰尼那里,造成大转型的原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金本位制度,自由市场的形成,然后其他的我就不念课本了。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力量对于社会形态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他认为“社会嵌入于经济系统”。
然后是格兰诺维特,格氏从七十年代开始做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提出了弱关系《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1973)和强关系(1975)。它们俩同样也是被使用“滥俗”的概念。ps,还有很重要的《getting a job》。之后在《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嵌入式问题》(1985)中提出了“嵌入”这个概念,或者说他改造了这个概念。按照一般教条的说法,就是他85年这篇论文开启了经济社会学的新时代,云云。80年代还有一些其他的文献,也是关于探讨经济社会关系的问题。这个时期主要就是研究在求职,受教育,谈判中价格形成等等议题上探讨关系的作用,社会关系以不同形式不规则的渗透于各种经济生活的不同部门中。这样,探讨因为关系的“网络结构”(仍然是被用烂了的概念),经济行动与传统研究(他们口中的主流经济学研究)中有什么样的不同,也就是所谓的“嵌入”。
如果进一步讲的话,还有,格氏的理论取向,就是偏结构主义色彩的。(澄清一下:我这样用概念是默认对话者有相关的理论基础,而不是乱用。)这种“嵌入”体现了他对于经济系统结构的理解。
在格氏之后,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有过很大的影响,当然,现在来看,已经越来越式微了。
主要有:社会资本研究(理论上,布迪厄;经验:林南,边艳杰);结构洞(博特);制度研究(祖金-Zukin,迪马吉奥,泽利泽尔,倪志伟等等)。主要关注的问题有:格氏嵌入理论忽视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微观研究中对于宏观取向的忽视(社会学一直纠结这个问题);社会网络理论以更丰富的形式出现,各种理论,研究取向都非常多。这个不谈,经验研究中,也有专门的网络分析工具,沃瑟曼和福斯特有一本《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应用》就非常细致。
大致就谈这么多吧。至于现在的研究,我觉得已经从先前的井喷式发展慢慢地制度化,也就回归到学术谱系中,变成一个常规的研究领域或者技术,嗯。
至于教科书中的陈腐说教,我也很反感。但我觉得这个要和一般的理论综述,或者文献综述区别开来,当然,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研究者来说,这种区分不是很容易做到的,需要慢慢地锤炼。
(2)对概念的使用
这个问题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您提到,像“人力资本”一类概念因为类比的实在让人太过满意,乃至忘记了本意。这个说法我非常赞同,像“嵌入”“社会结构”“网络”“文化”这些概念在社会学中已经用烂了,我们对这种不加甄别就胡乱堆砌概念的做法也是难以忍受,如何进行严肃的学术讨论呢,我觉得还是要追本溯源吧。但我们很难每次都对这些概念进行澄清,就只能建立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
其实,“滥用概念”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学问题,奥卡姆剃刀,就是专治各种滥用概念的疑难杂症出现的。某些问题上,我们这样使用如果是建立在学术规范上的,这就是一种约定俗成。假设:我不懂经济学理论,那么,如果我要给朋友讲一般均衡,就只能不懂装懂,弄几个别人听不太懂的词,忽悠他们,其实自己也不甚了然。但真正懂得这个问题的人,就会很巧妙地解决这个问题,甚至不会使用吓人的专业术语。这也体现出研究的境界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16 14:13:36
1、对于理性这个概念,经济学中的理性和哲学中的理性意义不一样,西方哲学不谈,放到东方文化语境中,梁漱溟就曾经把经济学中的”理性“定义为”理智“,而他所谓的”理性“指的是对人生的体验。就经济学而言,现在不少人认同有限理性,而质疑完全理性,但问题是有限理性的界限在哪?近来,也有人意图将仇恨等多种情感纳入理性偏好的分析研究,也形成了理性的滥用。也有人说过理性人已死,经济人的自利行为会取代它吗?
2、社会学和经济学曾经在一段时间相互敌对,其根源在于孔德曾经的狂妄,自认为社会学可以实现大一统,后来被凯恩斯的父亲反驳的哑口无言,后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主要研究一些边缘的话题,如婚姻、自杀等。后来,帕森斯和奈特时期,有人曾经希望他们能消除两个学科之间的隔阂,但也不欢而散。
3、至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都有赞同和反对的。经济学界贝克尔和威廉姆森都持赞同态度。社会学界的詹姆斯.科尔曼也持肯定态度,并且还将理性选择理论用到了社会学中,他有一本书好像叫《社会选择的理性基础》。而阿罗和托马斯.谢林是持反对态度。而阿克洛夫是中立。而以哈里森.怀特(格兰诺维特的老师)为代表的新经济社会学界也是反对,并且以从社会学的思路来研究经济问题进行反击。
4、其实经济学中现在有个分析重点,即阿罗和森等的社会选择理论,最早是法国社会学家孔多塞最早提出的,孔多塞还有个重要的观点,即随着人类理性的提高,出生率反而会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尔萨斯的担忧。
5、与政治学相比,经济学阅读重点确实不一定在经典,因为现在经济学的分类越来越细化,每个单独学科都是很大的课题。但是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研究经典。现在有些大牛仍然在研究马克思、李嘉图、马尔萨斯等。只不过不想政治学最终更多的讨论回归苏格拉底,回归柏拉图。
6、社会学中齐美尔好像也会谈到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