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把管理信息化炒作为概念的堆积
中国特色的管理信息化就是一个个概念堆砌的信息化。当管理人员还没有搞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管理的时候,一大帮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人事就要主导这个管理。当我们回头看看这些年被炒作的概念和那些国家、省部级获奖项目的时候,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唏嘘。
一个制造企业,就是为生产某种产品,获取一定利润的组织。就这样一个组织,我们信息化人员在里面堆砌了无数的概念。比如物料清单(BOM);产品的装配关系(PDM);生产计划与组织(ERP);生产过程管理要搞个什么MES系统;东西采购进来,放进库房叫供应链管理(SCM);产品要销售出去要一个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应该现在又炒作一个电商销售平台;办公人员之间传递文书要搞个OA系统,比如这些处理流程的东西又搞出一个BPM。当然还有财务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现在又在炒作什么大数据了。就这样一个制造企业的信息化,中国获得所谓部级科技进步成果奖的应该不下1000项了!
就是这一些简单的事务性的工作,作为一些集团型企业,动辄 几千万,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软件信息化工程多一失败而告终,当然在失败之前不乏大手笔的宣传要做中国最牛逼的信息化企业。
管理模式是信息化的载体而绝非信息化能改变多少管理模式
科技的创新绝非凭空想象,而是现实生活生产模式借助一种科技得以发展。淘宝用的是地摊模式网络信息化,马云充当的是地摊收费员的角色;京东运用的是大卖场模式网络信息化,刘东强充当的山姆先生的角色。就如农耕文明也是在工具的发明中不断前行,从刀耕火种到联合收割机,但其生产模式(比如投入的种子,产出的粮食,借助土地这个平台)绝没有发生过变化。
企业管理信息化到底是谁来主导。笔者接触了国内耐火材料的一个上市企业,其分管管理的副总做销售的时候的确不错,就是这样一个在销售专业有所建树的人员却来主导企业的管理信息化,而其在选择产品的时候,找所谓第三方来提供战略咨询。我不晓得信息化的结果如何,但是我相信绝不可能做得很好。如果自己企业的管理模式都不是太懂,如何能做企业管理信息化?
不同的思维模式,形成不同的主导模式。同样是企业信息化,日本丰田做管理信息化的时候,都是以业务部门为主导,而绝非所谓的威权人事以及对具体事务不太清楚的IT人员。这点特别体现在OA上,在国外很少用到的东西,在中国成了香饽饽。因为作为传统帝制的国家,审批那是代表无限的荣耀与权力,所以这个用得很好。可是这些审批以后的数据该到哪里去?这些权威人事不去做任何思考。
第三方的咨询能形成企业的管理模式吗?上万人的制造企业,流程很多。一个第三方管理咨询公司,能在很短时间内梳理完所有的流程?比如流程发起的单据(这个是不同时间不一样);需要那些人审核(不同的人所看见的内容不一样)?流程结束以后数据的去向?就一个人事管理的流程至少也得100多个。世界上没有静止的河流,怎么可能有静止的管理?所以那些指望通过咨询获得管理模式的企业,基本上不太现实。
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管理提升的过程绝非朝夕之功
信息化绝非邀功的工程。与看得见的实体建筑,比如楼房的建设不同,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绝非朝夕之功。世界上伟大的企业成就先是有伟大的产品,不管是制造业还是现代服务业。在提供这些产品与服务的同时,他们也有自己过人的管理,而这些管理绝非是学院派或者咨询第三方提供的。这些扎实的来自自身的管理不是一天两天能形成的,只有这种管理的信息化才能对企业的管理提供促进作用。国内那么多大型企业做信息化的失败绝非钱投入不到位,管理基础本身以及邀功的心态决定了其成败。
管理是一个持续改善的管理工程。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要用不同的管理手段,这里面包括管理流程,管理模式以及决策所需要的不同数据。尽管现在企业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但是企业提供产品与服务的不同,社会环境与用工环境的变化都会让管理者改变管理模式。一个软件本身即使带有管理思想,那也是过往的管理思想而绝非考虑到企业后续的发展。
管理软件是一个工具而不是创新管理模式。与很多行业内人士总把管理信息化称呼为管理模式创新不一样,笔者认为,管理信息化绝不是创新,不过是运用一个工具实现管理信息化而已。这个工具就是把日常繁琐的事务工作交给计算机或者智能手机,包括一些数据的搜集,信息的处理而已。真正做管理与决策的是人而非计算机。决策者在对管理创新做评价的时候,应该看中的是内涵而不是外延。想通过管理软件就改善管理的想法该收手了,毕竟一帮20出头的做项目实施的大学生,能给你带来多少管理思想?至少他们的知识沉淀没有你企业里面的管理者多。
笔者是勤科资深信息化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