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财政学本科课程内容改革讨论 </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相对于经济学类其他课程而言,目前国内高校财政学课程内容改革相对滞后,并存两种体系:一种是以人大陈共、厦大邓子基两位老先生主编教材为代表的体系;一种是与国际流行教材如罗森撰写的教材相接轨的体系。大多数高校将前者称作财政学,将后者称为西方财政学。在国内二三流学校甚至一些一流学校中,一般本科教学局限于第一种体系,不但不按国际主流教材讲授,而且存在将第二种体系边缘化的倾向。其结果造成学生学完财政学后即使考取满分仍未入门的现象,此外,也不利于我国现阶段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普及宪政民主思想。本讨论拟分6个部分:1、国内财政学理论体系及其缺陷;2、国内现行财政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3、公共财政学理论体系及其适用性;4、财政学内容规范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5、财政学内容转轨的困难和阻力;6、推荐几本财政学本科教材。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讨论!</p><p></p><p>五、财政学规范化的困难和阻力</p><p></p><p>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学科相比,国内财政学教育改革严重滞后,直到今天仍与国际规范的主流理论体系严重脱节,而且这种状况有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持续下去。基本原因有二:一是认为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民主政治内容不适合中国国情,从而忌讳论及;二是认为中国政府收支活动内容不同,从而过分强调自己的特色。对于第一个原因,由于民主是普世的价值观,从来都不应是意识形态问题,我国一直并将继续发展民主政治;至于利己主义的经济人假设和个人主义分析方法从根本上说是极小极大原则的运用,并不一定意味着所有政党、政治家和公务员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确保万无一失,政府行为和政党行为都应该受制度约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利益顺利得到实现。至于第二个原因,正如不同个体行为存在差异一样,从来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政府收支活动内容完全相同,不能因为个体行为的具体内容不同否定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适用性,同样也不能否定成熟、规范的政府行为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中国政府收支活动的适用性。</p><p>除上述两大认识误区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财政学课程理论体系和内容体系改革滞后和不规范的内在原因,也一直是并将继续构成财政学教育改革的阻力。</p><p>从教师角度看,各高校的财政学者可能出于维持自己在学界或某个小圈子内“泰斗”或领头人地位的动机,有意无意拒绝与国际接轨。这是因为一旦接轨,他们头顶上的“专家”帽子将不翼而飞,甚至有从专家降为学生的危险。众所周知,国内真正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公共财政方面学术论文的学者寥寥无几,邹恒甫教授这方面的论文可能最多。这些学者维持自己学术地位的普遍方式是通过主编教材,在学生中推广使用,并将其作为考研教材,个别学校还将其列为博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在一些二三流学校,情况更加严重,很多老师包括一些所谓名校的财政学博士,实际上连经济学的门都没入,完全凭借玩弄权术维持学霸地位以获取利益,他们往往强制性地推行自己主编的教材,并编出与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出售给学生以谋利。这些学者的部分研究生弟子不分青红皂白,不分是非曲直,不由分说就维护其导师的地位和所谓声誉,客观上形成了学术裙带关系。以上这些现象实际上在经济学类其它学科中也普遍存在,只不过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财政学出身的毕业生也许更容易进入政府部门,从而更容易形成官学勾结,相互庇护的局面。非常重要的是,这些学者往往具有高职称和高职位,这为他们垄断学术资源和在决定教材使用上提供了便利。</p><p>从学生角度看,主要有三个原因促使学生被动接受这种不规范的内容体系。第一个原因是分数目标。高分对获得奖学金甚至就业都有影响,只要分数高,其他都是次要的。第二个原因是考研需要。大多数学校将这种不规范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考研学生不得不学习这类教材。第三个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本科学生事先并不知道并存着两种几乎全然不同的财政学这一事实,即使知道也没有选择权利;学生往往无法判断老师学术素养和水平,只能通过职称和学历信号来甄别,如果存在逆向淘汰现象,就会出现失误;受利益集团影响的一些机构和媒体每年公布的各高校经济学排名也对学生产生误导,轻信排名第一的高校经济学实力最强,顺理成章地认为该高校老师水平最高,所编教材最好,而事实恰恰不是这样。</p><p>( http://bbs.cenet.org.cn/index.asp?boardid=92520)</p><p></p><p></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30 11:57:1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