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420 42
2014-02-10
意识,物质,这便是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世界。宗教教义描述了一个意识性的上帝,以及上帝创造世界的过程。这便是意识在先的主义,唯心的主义。另一种观点则宣称物质在先,这便是物质在先的主义,唯物的主义。这两种观点就跟先鸡先蛋之争一样,哪一种观点都不能自圆其说。

中华先哲李耳提出了与上述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意识与物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由于所有的名词都是因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现象而起的,所以,任何一个名词安给意识与物质同出的源头,那都是不合适的。但如果非要起个名不可的话,那就随便起个名,就叫“道”好了。

“道”不是意识,也不是物质,那是意识与物质同出的源头。人类只能以意识的立场去观察物质,但无法以物质的立场去观察意识,更无法以“道”的立场去观察意识与物质。也正是这么个原因,“道”只可猜测,不可断言。这便是“道可道,非恒道”。

中华先哲李耳的观点符合这么个原则,那就是“现象的成因要素不能够是现象性的”。比如,由精神和物质组成的现象世界,其成因要素就不能够是现象性的,也就是既不能够是意识性的,也不能够是物质性的。只可惜,李耳的观点并没有被中华后代所继承,反为外夷所继承。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有这么段话:“当我们成功地找到了两种现象之间的明确的因果关系时,如果起"原因"作用的现象是非经济现象,那么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我们这样就完成了自己作为经济学家在当前这种场合所能够做到的事情,以后我们必须让位于其他的学科。反之,如果作为原因的因素它本身在性质上是经济的,我们就必须继续我们在阐释方面的努力,直至我们到达非经济的基地。这对一般理论和对具体事例来说,都是如此。”

熊彼特的这段话,其哲理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为中华哲人所阐述,但这居然是中华后代看不懂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2-10 06:03:58
易、道都是方法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10 11:44:40
yuanchaoqing 发表于 2014-2-10 06:03
易、道都是方法论。
对世界的看法,对真理的看法,以及方法论,它们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10 12:47:39
  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从这个话题引伸出来的逻辑推演结果会吓人一跳的。
  比如:“现象的成因要素不能够是现象性的”。按照这个著名的观点进行逻辑推演,来说一下另一个贴子中的内容:“世界是物质的吗”,我们会得到什么结论呢?首先根据“现象的成因要素不能够是现象性的”我们会得出,我们所观察到的物质不能够是物质的,那我们就能回答“世界是物质的吗”,结论是:世界未必是物质的。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我们所得到的结论是不是正确。根据爱因斯坦的观点,物质是能量的不同存在形式,物质背后的成因是能量。所以,由此我们论证出前面我们所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世界不是物质的。



  你看看,科学有多么大的力量,能够这么简单的回答这样一个命题。


  这也是我认为我所取得的一个很有意义的思维结果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10 13:03:34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才是道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10 18:46:25
有点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