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新与战略管理
4902 16
2014-02-11
论战略要素

(本文摘编自《思维方法高级教程》,文章题目为摘编者所加)

战略思维方法的另一个名称是战略要素分析法。为了保证战略思维更加严密,我们必须找出与实际战略问题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有其他事物,这些相关事物被概念化以后就被称作相关战略要素。一个较好的战略方案必须有较好的关于战略要素的认识和描述。我们可以从概念性、全面性、变化性、层次性、可度量性这五个方面加深理解战略要素的含义。

一、战略要素的概念性

根据定义,战略要素已经不是所感知到的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对感知到的事物所形成的概念。人们在很多情况下会由于未真正注意到这种区别而导致思维偏差。

第一种情况是,虽然对不同的事物所形成的概念必然不同,但是,对同一个事物未必只能形成同一个概念。比如,同一个事物既可以是某一个上层概念的外延,也可以同时是另一个上层概念的外延。因此,从战略思维的角度看,同一个事物有可能在不同条件下是不同的战略要素。

例如,王强是一个我们能感知到的活生生的人,他有他的性格,他有他的爱好,他有他的擅长,他有他的弱点。当他成了一名工人,成了企业劳动力概念的一个外延时,他就是我们思考企业问题时的一个战略要素,他在工作时间内就只能发扬与企业要求一致的特点以及抑制与企业要求不一致的特点;如果他同时也是一名军事预备役人员,他就也是我们思考军事问题时的一个战略要素,他还需要具备军事行动所要求的素质。当王强是不同的概念的外延时,调动或改变王强的方法就不同。作为企业战略要素,用工合同和谈判可能是调动或改变王强行为的主要方法;作为军事战略要素,军事条例和命令可能是调动或改变王强行为的主要方法。

第二种情况是,某个事物就在眼前,但由于没能形成相应的概念,这个事物就没有被囊括在战略要素组合中。

例如,某企业的某个经销商的主要职能是销售该企业生产的产品,如果我们没有在概念上也把那个经销商认定为帮我们的企业收集竞争者信息的情报员,并根据这种概念给予经销商功能性价格折扣,该经销商就不是我们的情报信息系统的战略要素。

第三种情况是,某个事物有了相应概念,它也已经是战略要素之一,但由于概念不准确、不适合,导致这个战略要素在战略方案中效用较差。

例如,一些企业家已经是某大学思考发展战略时的战略要素,该大学给予这些企业家的概念是顾问或名誉教授,但企业家们并没有发挥出大学所期望的作用。后来重新给企业家们界定了概念,将他们视为大学董事,结果双方的合作在大学的发展战略中就发挥了很大作用。

如果我们能正确理解战略要素的含义,那么在确定战略要素时,就不但关注事物本身,还会关注代表该事物的概念。能够给特定事物创造出合适的概念,经常能展现出战略思维的奇妙力量。

二、战略要素的全面性

战略要素是一个组合,针对特定问题进行战略思维时必须找全相关战略要素。

战略要素的全面性要求也很重要。遗漏战略要素其实就是无视将发挥作用的一些现实事物,等行为结果不同于预期了,我们往往还不知原因何在。

为了找全战略要素,我们先要克服三种由传统抽象思维带来的习惯性错误。战略思维不同于做科学研究时的抽象思维,后者为了思维的简便,经常有意或无意地忽略许多相关因素,这就是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公开或暗含或多或少的假设前提的原因。对于科学理论的这种做法人们能够容忍,因为人们不期望直接用理论解决全部现实问题。人们对战略思维的期望则全然不同,战略思维将直接引导人们的各种实际行为,评价战略思维好坏的唯一标准是行为结束时的结果与行动开始前的预期的对照。

抽象思维为了便利性而经常忽略许多相关因素的第一种情况是,抽象思维虽然也强调要找全相关因素,但其判断全与不全的标准是所有因素相互之间要具有演绎关系和综合关系,具有演绎关系和综合关系的相关因素不能漏掉,不具有演绎关系和综合关系的因素就要舍掉。换句话说,可以被画进逻辑树的因素就是抽象思维要处理的全部因素(参阅《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五章)。

战略思维也不会漏掉具有演绎关系和综合关系的要素,但战略思维不限于具有演绎关系和综合关系的要素,许多无法与其它并列因素一起做进一步归纳或传统综合的因素,也是战略要素。

例如,武器、军事制度、国民价值观这三个因素,在传统抽象思维看来就无法或无必要进一步归纳共同性,从而确定三者之间的特殊与特殊的演绎关系,以及它们分别与它们的共同性之间的一般与特殊的演绎关系(请读者再温习《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五章第二节和第四节、第七章第七节);另外,武器、军事制度、国民价值观这三个因素,在传统抽象思维看来也无法或无必要综合成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整体,因此也无法建立三者之间的部分与部分的综合关系,以及它们分别与它们的综合体之间的整体与部分的综合关系(请读者再温习《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五章第三节和第四节、第七章第七节)。

尽管它们不一定存在演绎关系和综合关系,但从战略思维方法的角度看它们都是重要的战略要素。战略思维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视作格局关系,并直接考察它们在各个时点的数量属性的对应关系,从而发现它们之间变化的规律性。传统抽象思维虽然也有考察各因素之间数量属性关系的内容,但传统抽象思维只能对具有演绎关系和综合关系的因素做数量关系的考察(请读者温习《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六章第四节、第七章第六节和第七节)。

抽象思维为了便利性而经常忽略许多相关因素的第二种情况是,抽象思维经常以最大限度地追求“本质”为最高境界,面对现实问题也突出强调抓“纲”,认为“纲举则目张”。这是一种因为无法应对众多因素同时变化和快速变化的情形而抓大放小的巧妙办法。巧是巧,但它只能是在很高的粗略容忍度的和缓慢容忍度的前提下才能够去处理现实问题。在当今各种因素或要素速变、巨变、共变的时代,它的误差和迟缓越来越难以容忍。这种追求“本质”的思维比起那些乱无头绪和经常抓小丢大的思维,比如形象思维,当然是进步;但比起追求既抓大又抓小的思维,比如科学具象思维和战略思维,则毫无先进性可言。

例如,抽象思维为了追求事物的本质,总有一种不停地进行归纳的倾向,比如有五个因素摆在那里,我们本来可以按照战略思维的要求去仔细观察这个五个因素的各种特征共同变化的过程,但习惯和擅长抽象思维的人往往有一种冲动,把观察的焦点放在从五个因素的各种特征中寻找这五个因素都同时具备的共同特征,一旦找到了共同特征(就是所谓的本质),就又把焦点仅仅放在观察这个共同特征的变化过程,并且经常毫不犹豫地用这个共同特征的变化规律来代表全部特征的变化规律,至少是放松了对全部特征的变化规律的追求。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以后,他往往内心充满喜悦,认为自己是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再例如,同样是由于这种过度追求事物本质的倾向,抽象思维喜欢将众多因素归类合并,以减少思维时相关因素的数量。 比如某部队某排有三门炮,摆在三个不同的位置,从战略思维方法的角度看,这三门炮由于位置的不同可能应该被视为三个不同的战略要素。但抽象思维通常的做法是把它们看作同属一个排的炮,仅仅是思维时的一个战略要素。  

抽象思维为了便利性而经常忽略许多相关因素的第三种情况是,严谨的抽象思维不能容忍概念与概念之间出现相互交叉、相互叠加的情况(参阅《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四章第五节),因为那会给在抽象思维框架内进一步确定概念与概念之间的数量属性关系带来困难(参阅《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六章第五节、第六节)。战略思维运用数量关系格局则既可以考察概念与概念之间不出现相互交叉、相互叠加的情况,也可以考察概念与概念之间出现相互交叉、相互叠加的情况,并且在信息处理能力许可的情形下战略思维还鼓励一定程度内的战略要素的相互交叉和相互叠加。例如,在传统医院,设备和人员是严格按照科室划分和管理的,不存在交叉和叠加的情形。但在现代医院,由于具备足够的信息处理能力,导管微创手术的设备和人员就成为许多传统科室共同管理的对象,在医院的总体战略考量中,就成了多次被叠加在许多科室的战略要素。另外,在企业面对个性化需求的柔性生产系统中,以及在现代军事系统中,大量出现相互交叉、相互叠加的战略要素都已经成为战略思维的常态。

上面谈及的是传统抽象思维对找全战略要素的三种习惯性干扰。除此之外,为了找全战略要素,还有一些需要格外引起注意的方面:

一是注意战略要素的有形与无形之分。有些事物是有形的,有些事物是无形的,同样,有些战略要素是有形的,有些战略要素是无形的。人们最容易忽略的恰恰是那些无形战略要素。例如,一套新型武器系统很快会引起关注,一种新的指挥体制则只会缓慢地被注意甚至被忽略。

二是注意对战略实施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新的战略要素具有高度敏感性。我们在第十一章中将了解到,形成战略方案并不意味着战略思维的结束,因此,战略要素的完整性不仅是战略准备时的要务,战略实施中也须对可能出现的新要素格外敏感

至此,我们已经列举了许多条涉及找全战略要素的规则,它们分别能从不同的角度帮助我们判断确定战略要素的工作是否有大的纰漏。至于更多的关于找全战略要素的方法,已经涉及到确定战略要素的过程、步骤、程序,这是我们在第十一章程序型战略思维方法中要详细描述的内容。(未完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2-11 13:46:44
论战略要素(下)

三、战略要素的变化性

正是因为现实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变化,面对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时,传统抽象思维方法才让位于战略思维方法。衡量战略思维水平的高低,当然要看对变化是否足够敏感。

战略思维方法处理战略要素之间的关系与抽象思维方法处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相比,其机理有时会简单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只要我们具有足够的信息处理能力,需要做的就仅仅是把可能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众多战略要素排列在一起,然后把它们按照时间序列排列在一起时各自的数量属性的对应性称作格局关系,并连续观察这种格局关系,以找出重复性、规律性。

抽象思维则不同,抽象思维的确定因素的过程,同时也是确定因素之间的高度复杂的演绎关系和综合关系的过程。

但战略思维方法比抽象思维方法的复杂之处和困难之处在于,它必须按照时间序列长期地、频繁地、周期地观察和记录各战略要素的各种特征的变化,并发现各个战略要素发生变化时相互对应的重复性或规律性。它必须对任何战略要素的任何变化足够敏感,如果对战略要素的变化缺乏敏感性,战略思维方法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抽象思维在确定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关系时非常困难,但以后的观察和记录各因素的变化特征和规律的工作则简化多了。它当初的那种高度复杂的确定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已经把大量“细节”忽略掉了,许多非本质的因素以及被认为没有影响到因素的本质的众多变化特征都不在它的观察和记录范围内。

例如,抽象思维方法处理一千个顾客的需求意见时,并不急于立刻开始连续观察和记录这一千个顾客的需求意见及其变化,那样太费时、费力、费钱。它往往先按照比如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标准将这一千个顾客进行分类,对每一个类别的顾客也不是观察和记录他们的所有需求意见,而是只观察和记录他们的共同性的需求意见,然后将各个类别顾客的共同性需求意见与那些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标准进行比对,从而确定不同类别的顾客群的群体性需求特征。这样,在逻辑树中,全部顾客与各类顾客之间,以及一类顾客与另一类顾客之间就确定了演绎关系;每一类顾客的需求的共性特征与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标准之间就确定了综合关系。经过这样的处理过程以后,一千个顾客被简化为几个类别因素,一千个顾客的需求意见被简化为几个特征因素和影响因素。如此以来,抽象思维对这一千个顾客的需求意见的差别和变化,就不需要敏感了,也无法敏感了,因为不至于影响本质的众多差别和变化就都不在它的观察和记录范围内了。  

相反的例子是,一个具备特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具有柔性生产系统的现代企业,在运用战略思维方法处理一千个顾客的需求意见时则全然不同。它可能将一千个顾客中的每一个都看作一个战略要素,它可能不再竭力寻找这一千个战略要素之间的逻辑树关系,而是为每个顾客建立一个观察和记录他的全部需求意见的信息子系统,每个顾客的需求意见的任何变化都不会被忽略。

战略思维的优势就在于它高度重视并且有能力处理战略要素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特别是当战略要素的数量关系格局计算机化、网络化以后,非常便于对众多要素的任何变化的考察,从每一个战略要素的变化到战略思维者感知到这种变化几乎能做到同步。如果无视战略要素的变化性,我们的思维就一点也没有战略思维的特征了。

对战略要素的变化高度敏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我们正处在一个从传统思维有意识地向战略思维转化的过渡阶段,我们必须克服三种障碍。

一是组织障碍。这是因为,针对重要实际问题所进行的战略思维经常不是单个人进行的思维,而是需要多人合作进行的思维,也就是说,与传统思维方法相比,战略思维方法具有明显的组织性的特点。例如,为了达到战略要素的全面性要求,战略思维要处理的变量陡然增多,仅仅做到仔细和频繁地观察、记录这众多变量,并对变量的变化高度敏感,就不是一个人的能力所能承受的,就必须多人合作,这就涉及如何组织的问题。关键问题在于,便于群体化战略思维的组织完全不同于传统结构的组织(参阅《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九章第四节),而从传统组织向战略思维型组织的转化,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组织技术的问题,还包括一些根深蒂固的旧观念的更新,尤其是还包括现有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维护既得利益的群体往往会拼命抵抗,这经常导致建立新组织和新机制的努力半途而废甚至望而却步,直至旧组织自然崩溃或自然淘汰。企业领域、军事领域、ZF领域莫不如此,能够顺利完成组织更新的只是少数佼佼者。

二是投资障碍。我们都是在稀缺条件下思考实际问题的,谁也不能脱离成本去强调一个事情的重要性。不管是企业组织、军事组织还是ZF组织,要真正做到准确及时地观察、记录、分析、处理战略要素的变化,都需要软件硬件的大量投资。但是把钱花在为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提供条件,是许多领导者难以接受的。例如,花钱盖高楼他舍得,因为看得见摸得着;说花了钱以后组织成员的思维更全面、准确、迅速了,说组织的软实力提高了,他却不是一下就能认识到的。等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残酷的竞争中失败了,他又追悔莫及。

三是一种片面的变化观念。事物本身的变化当然值得关注,谁也不能无视精确制导武器50公里的最远发射距离变为80公里的重要性。但有些战略要素的变化不是由事物本身的变化所引起,而是因为人们对这同一个事物的认识由以前的不太准确变得更准确了,即概念的内涵变了,或者整个概念都变了,这种变化容易被忽视。例如,李工程师以前被看作“干部”,现在被看作“人力资本”,那么,虽然李工程师这个人没变,但李工程师这个战略要素却变化了,变成了一个要对其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对象。

四、战略要素的层次性

我们已经知道(请读者温习《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九章),只要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许可,战略思维方法本身力求将尽可能多的战略要素都放在同一个逻辑层次上,用数量关系格局的方式同时考察它们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战略目标的关系。但是,战略思维方法还不能一步就做到这一点。在不同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条件下,不同领域的战略思维方法还得不同程度地依靠抽象思维方法对问题进行简化,尽管那是以不同程度的粗略为代价的。

战略要素的层次性就是指战略要素在逻辑树中的分层关系,上层战略要素是对下层战略要素进行归纳或综合的结果。

例如,若干个部署在不同点的导弹发射单位,虽然它们的武器系统等完全一样,但严格的战略思维还是会因为它们的点的不同而把它们看作不同的战略要素。

但如果信息收集和处理水平较低,就不得不把问题简化,就只能比如把300米以内的四个发射单位视做一个A战略要素,而不是四个不同的战略要素。这就简化了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但同时也把四个发射单位的逻辑关系复杂化了。它们间的演绎关系就是:A战略要素是四个发射单位的上层因素,A战略要素的数量属性等于四个发射单位数量属性的简单叠加。四个发射单位不再是相互区别和独立的战略要素,而成了一个战略要素。四个发射单位中的每一个都成了这一个战略要素的外延,这一个战略要素的数量属性就是四个外延的数量属性的加总数、平均数、概率分布等(请读者温习《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六章)。这种区别还会带来更多的区别,例如,前一种情况下,对四个作为独立战略要素的四个发射单位的指挥体系不需要中间环节;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指挥体系需要增加一个层次,那就是A战略要素指挥中心。

在理解战略要素的层次性的定义的基础上,我们从两个方面把握战略要素层次性的规律。

一是战略要素的层次化的程度与信息收集和处理水平等因素相一致。

信息收集和处理水平高的须减少这种层次化,以加快战略思维和战略实施的速度,例如,如果上面的四个导弹发射单位之间以及它们分别与其他军事系统之间能够实现全部信息瞬间共享,就需要减少中间环节。

信息收集和处理水平低的须增加这种层次化,否则会失去对一些要素的控制。例如,如果那四个导弹发射单位之间以及它们分别与其他军事系统之间没有有效的信息系统,指挥体系需要增加一个层次,那就是A战略要素指挥中心,四个导弹发射单位与A战略要素指挥中心对接,A战略要素指挥中心再与其他军事系统对接,这样指挥体系就也涵盖了那四个导弹发射单位。

二是具有层次性的各个相关战略要素都有“重心”。

在已经被层次化的战略要素所形成的逻辑树中,上层要素往往比下层要素更具有“重心”意义,因为上层要素的作用往往影响或决定着许多个下层要素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同样的道理,对那些同一层次、各具独立性的战略要素,也存在有些战略要素比其他战略要素更具有“重心”意义的情形,虽然每个要素在共变或并发行为中的作用都不能忽视,我们也还是应该区分一下哪些要素的变化会带来更多要素的更大程度的变化,当我们只能调动有限的战略要素时这一点尤其重要。

在军事战略中,敌我双方都渴望首先集中力量打击对方那些一旦被摧毁就会带来全面军事胜利的“重心”战略要素。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把A战略要素指挥中心摧毁,那四个导弹发射单位多半也就失去作用了。

在企业管理或公共管理领域,当财政不宽裕时(经常是这样),人们都愿意把钱花在“关键”项目上,期望能带来整体的良性循环,也是基于“重心”的道理。

五、战略要素的可度量性

虽然战略思维方法对一切概念都有度量其数量属性的倾向,但是,当一些事物经过概念化被纳入战略要素的考察范围时,度量就不仅仅是一种倾向,而是必须完成的工作。我们在描述战略要素的变化性时也已经涉及到战略要素的可度量性,在此又单独强调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标准化、常规化、准确化的度量,对战略要素的变化就只能是一种被动的感觉,战略灵敏性,甚至战略思维本身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演化成随心所欲。按照战略要素的可度量性的要求,对一些非常难以量化的战略要素,也要根据其细微的外延变化将其区分为五个数量级别,例如A、AA、AAA、AAAA、AAAAA等,并且尽可能将每个数量级别再细分为三个数量等级,例如,A﹢、A、A­等。这些难以度量的战略要素包括制度、文化、领导力、竞争力,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11 15:14:55
"战略要素的全面性"

小可能力可及所接触学习到的目前西方主流战略论述中,关于制订成功战略的最关键衡量因素之一是如何战略取舍,有了取舍便不能说“全面”。基于此,这种“要素的全面性”的战略思维还真是很前沿!可操作性如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16 09:04:35
bkeview 发表于 2014-2-11 15:14
"战略要素的全面性"

小可能力可及所接触学习到的目前西方主流战略论述中,关于制订成功战略的最关键衡量 ...
本人虽然认真研读了《思维方法高级教程》,但由于水平有限,摘录还行,深入探讨的功力就不够了。
你能提出如此高深问题,相信你读《思维方法高级教程》以后,所获会远远多于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27 07:44:32
战略的最本质之处在于为达成目标而对多变量共变的情形进行处理。虽然不能完全抛弃各种隐含着假设前提的片段知识,但是,战略最关注的是如何找出多个变量同时变化时的规律。许多战略理论家都试图找出战略的这个本质来进一步形成准确的战略概念,但不幸,都未能做到。如果不对人类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概念性思维方法做艰苦卓绝的探究,永远不可能抓住战略的核心,不管是企业战略理论,还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军事战略理论。他们可以有战略的某种感觉,可以有战略的某种片段的总结,就是无法抓住战略的本质,这一点从军事战略和企业战略居然有数十个五花八门的定义即可看出(《思维方法高级教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18 08:52:05
谢谢分享. 本版现在有分享个案得论坛币的活动喔. 热忱邀请您参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