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10323 22
2004-10-13
科学具象思维方法

一、 人类思维方法的进化的确缓慢

一部人类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人类思维的发展史。比起人类运用思维积累各种知识的速度来,人类在思维方法上的进化却是令人不可思议的缓慢。我们在前面已了解到的形象思维方法和抽象思维方法以及它们交织在一起的情形,至今仍是人类思维的主要工具,绚烂的现代文明其实基本上还是植根于古老的思维方法。

很多从专门知识角度看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或技术,从方法论角度看却没有超出传统思维方法的框架。

例如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思想。按照抽象思维方法的基本要求,人们认识世界和掌握事物运动规律都是从将现象归纳成概念开始的,我们的一切的概念原本就是对能考察到的有限的表象的归纳,因此我们的一切概念原本就是相对的,一系列现象对应一个概念,这些现象如果不再按原来的样子出现了,成了一组新的现象的集合,原来的概念就会要么被舍弃,要么被赋予新的内涵。

我们根据古老的抽象思维的法则就能得出或者应该得出一切概念都是相对的结论,对此可能不会有人产生疑义。但是,当面对有些其概括的表象成千上万年都没有变化的概念时,我们往往会把那个相对的结论忘得一干二净,会习惯性地认为这些概念具有绝对性,起码不会有意识地关注和审视这些概念的相对性。

时间概念就是这些概念当中的一个典型。它所概括的日月星辰的往复、春华秋实的执着、生老病死的无奈,是一代又一代人所看到的唯一结果,变化的是万物,不变的是“时间”。时间就象汩汩不息的河流永远按着一个节拍朝着一个方向,流淌而过,永不再来。这亘古未变的表象怎能不使我们忘却古老法则而将时间误看成一个绝对的概念!

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很远很远的将来,人类掌握了现在无法想象的科学技术手段,经过现在无法想象的复杂程序能让死去的生命再复活,能让老人返回年轻,能让成人缩回孩童,……,如果是这样,我们可感知的、人们赖以界定时间概念的各种现象就真的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如果是这样,你还会坚持时间不能倒流的规则吗?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有通常那样的绝对的时间概念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0-13 13:22:00
爱因斯坦让我们想象生活在以光速运动的空间里还会不会有日出日落为一日的概念,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确定那样的假设何时会变成现实,但我们更不敢肯定那样的假设一定不会变成现实。我们不是在讲神话,我们是在说一切一切由人的思维所形成的概念都是对有限的表象进行观察和归纳的结果,连时间这样一些看似绝对的概念也不例外。古老的抽象思维关于概念的法则正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相对论在方法论上的作用也就仅仅是提醒我们抹去眼前的迷雾和尘埃,不要忘却古老的思维法则。

的确是这样,当我们惊叹文明的变迁和天地的沧桑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的思维方法却没有出现似乎应该出现的巨大进步,仍旧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以及它们的交织。只是到最近,当我们再一次仔细检讨我们的思维方法时,才发现在抽象思维的古老枝干上刚萌发出了思维方法的新枝———科学具象思维方法。在全面介绍这种方法之前,我们强调,科学具象思维方法仍以抽象思维方法为基础,尽管它借用了现代计算技术,尽管它是朝着日益减少对传统抽象思维方法的依赖的方向进化。我们还不能想象一种完全抛开概念来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我们介绍科学具象思维方法仍从温习抽象思维方法开始,只不过这次是要检讨一下这古老方法的毛病。



二、抽象思维方法的局限



人类是为增加预见性,才不满足于原始的形象思维而开始尝试抽象思维的。预见性的基础是要提前看清某一事物的发生和其它事物的发生之间的联系或关系,即一些现象出现后接着又会出现什么现象以及何时出现这些现象有没有重复性或规律。这种事物间的联系、关系或规律,人们掌握得越准确、越提前就越有利,或者说预见性就越强。

在第二讲里我们已看出,形象思维方法把握事物的联系是非常靠不住的,它往往在预见的准确性和提前性之间处于两难境地,准确性高了,离事物现实的发生就几乎提前不了多少;要加大提前的时间跨度,预见的准确性又会变得很差。

古代的占卜师们是人们景仰的预测未来的专业人士,他们有一条不可逾越的职业法则,那就是你想了解的未来的结果离目前时间跨度越大,占卜师的语言就越让你听不懂,越让你觉得神乎其神,越让你不明白将来到底要发生什么。如果有不遵守这条规则的占卜师企图用明确的语言预测较远的未来将发生什么,结果只能是要么很快被发现是骗子而受责罚,要么赶紧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因为他们使用的形象思维方法不可能预见得又正确又久远。

那么抽象思维方法又怎样呢?

尽管抽象思维方法本身是在不断进化和精确化,但抽象思维方法归根到底是用概念与概念的关系来发现和代表现实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实际联系。由于抽象思维的概念已不再是观察和感知的图象或景象,而是可以超出现象而存在,抽象思维方法预见的提前性显然不是形象思维可同日而语的。

于是我们看抽象思维方法的预见性实际主要是看这种方法的准确性。看看概念能在多大程度准确代表事物,看看概念与概念的关系能在多大程度代表事物与事物之间实际的联系。要彻底弄清这两个问题,只能回过头来再一次考察抽象思维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抽象思维的概念间的关系是怎样确定的。对这种关于形成过程的枯燥的考察我们总是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它挑战的是我们思维的“原创能力”而不是“记忆能力”

从第二讲和第三讲我们已了解到,抽象思维是通过分析、归纳、演绎、综合四种手段的交替使用来形成概念和确定概念间的关系的。所形成的概念主要包括概念的内涵、外延、数量属性(外延的数量属性和内涵的数量属性)三个方面;所确定的概念间的关系主要指概念间的演绎关系和数量属性关系。抽象思维方法的局限性就来源于概念与现实事物的偏离,以及概念间的关系与事物间联系的偏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13 13:23:00
三、从概念与现实事物的偏离看抽象思维方法的局限



抽象思维形成概念的第一步是先将完整的现象、完整的观察和感知到的事物用思维分解开、剖开,这就是分析。用思维分解开、剖开现实事物是指由以前的感知、观察、关注事物的全部,转为一次只着重观察、感知、关注这个事物的一个部分。后者就可能是更加仔细、更加充分的观察、感知和关注。以前的形象思维是对事物的全部整体的观察、感知和关注,是相对粗略和相对模糊的观察、感知和关注。

分析还没有形成概念,只为形成概念做了准备。人们就这样分析了一个事物,又分析了一个事物,分析了许多个事物,并记忆住了这些分析。他感知和注意到有些事物的某一部分很象、很类似,尽管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之处,但他忽略了这些不同,认为它们是相同的,他把许多个事物的这个很象并且被他认为是相同的部分给予了一种符号或声音的标识——语言,这时就形成了事物的这个部分的“概念”。这个过程就叫“归纳”。归纳从人们感知的表象形成了概念,它忽略了一个一个表象的不同之处,而关注它们的共同之处,并且用语言符号代表这个被格外关注的共同之处。

最初的概念是人们完全从表象经分析、归纳而成的,只有归纳才能直接从感知表象形成概念。这时“归纳”所关注的许多个事物的“共同之处”仍是事物的图象、表象,这些图象、表象是已经经过“分析”而被格外关注的图象、表象。那时还没有象我们现在这样的用另一些语言概念来清晰表达的概念。

当这样形成的“用图象、表象来定义”的概念足够多时,人们也开始从概念出发形成概念,“用概念来定义”概念。这时“归纳”所关注的许多个事物的“共同之处”可以是已经形成的概念。



概念要么是归纳而成,要么是综合而成,要么是演绎而成。其中只有归纳才能直接从感知表象形成概念。归纳也可以从概念出发形成概念。综合和演绎只能从概念出发形成概念。

当然从概念出发形成概念有时也要结合感知表象或更多已形成的概念。



从概念出发形成概念,一种情况是综合,它把分析之前的那个整体事物的各个部分的已形成的概念合在一起、加在一起,再给予特定的声音或符号标识,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概念。

如果他将要合在一起的各个概念刚好与他分析时的各个现实部分分别象像(注意:这时他结合了感知表象),他就综合成了一个接近现实的新概念;如果他将要合在一起的各个概念有些与他分析时的各个现实部分不象,他就综合成了一个远离现实的新概念。

例如,他已有了“头”、“腰”、“腿”等概念,他要把这些概念综合起来,如果他如当初分析时那样,把象牛头(指图象)的“头”(概念)、象牛腰的“腰”(概念),象牛腿的“腿” (概念)综合在一起,他就形成了“牛”的新概念,这是一个接近现实的综合而成的新概念;如果他把象人头的“头”、象牛腰的“腰”……结合在一起,他就形成了一个“人头牛身”的新概念,这是一个偏离现实的新概念。

刚才描述的是从概念出发结合感知表象而综合成新概念。很多情况下也可以从概念出发结合更多概念来综合成新概念。

例如,“头”的概念结合“头骨”、“脑容量”、“鼻腔”、“口腔”等概念;“腰”的概念结合“肋骨”、“脊柱”等概念;“腿”的概念结合“髌骨”、“膝盖”等概念,就能综合成“恐龙”等新概念。



从概念出发形成概念,另一种情况是演绎。他有了某一事物的整体概念,结合表象或更多的特征性概念,形成这个事物的某一种类的概念。例如,有了“人”的概念,结合胸部的样子、表象或者关于生殖系统的更多概念,他能得出“男人”的概念和“女人”的概念。



从概念出发形成概念,最后一种情况是归纳。他有了许多个事物的概念,结合表象或更多概念,形成这些事物的共同部分的概念。例如,有了“锄头”的概念,有了“铁锹”的概念,有了“斧头”的概念等等,这些概念的共同之处是“能干活”,于是又形成了“工具”的新概念。



人们不断地将越来越多的表象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概念。所有概念都是这样以分析为基础,或直接从表象归纳而成,或从已形成的概念出发结合表象或更多概念被综合而成、演绎而成、归纳而成。

在早期,人们形成的许多概念都是模糊的、不明确的,随着语言的丰富和概念的增加,人们开始从内涵、外延、数量属性(外延的数量属性和内涵的数量属性)三方面来衡量概念是不是清晰的和确定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13 13:23:00
所有的概念要么是归纳而成、要么是综合而成、要么是演绎而成。从概念形成的过程看,人类思维所发明的概念都会程度不同地偏离它所想代表和表达的现实的事物,这种近似地代表现实事物的概念能不能被算做可接受的,与考察对象的性质和人们考察的目的密切相关。但无论如何概念是人类思维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它和现实存在偏离,这种偏离有些是可容忍的,有些是不能容忍的;有些过去能容忍,现在则不能容忍;有些现在能容忍,将来则不能容忍。

① 先看归纳形成的概念。

归纳强迫人们只感知一些事物的共同部分,强迫人们忽略和不注意那些不同和区别。例如,“头” 的概念,世界没有一个头能和另一个头完全相同,但“头” 的概念却成了所有头的共同的、同一的、无区别的代表。“头” 的概念和哪一个具体的头都不同。这就是概念与现实的偏离。

抽象思维为弥补这一不足,它试图用演绎的办法来修复头的概念和每一个具体的头的偏离,后面谈演绎形成的概念关系时,会看到这种修复仍不能完全弥合偏离。



② 再看综合形成的概念。

只有归纳可以直接加工感知现象形成概念,综合是对几个概念的综合,所使用的几个概念与现实的偏离一开始就注定综合而成的新概念与现实事物是偏离的,这是其一;

其二,抽象思维的综合就被假设为简单相加、相合,被假设为对几个概念的拼图处理。并且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甚至都不知道这会被看作一个假设,他一直以为这是天设的公理,自然而然就这么做的。但没有一个现实事物是被这么加出来的。例如,人们用头的概念、腰的概念……综合成一个牛的概念,这和现实的牛有很大区别,这样的综合忽略了太多的细节。只不过在人类发展的一定阶段,人类的低水平的目标能容忍这种忽略。



③ 再看演绎形成的概念。

演绎形成概念是从一个一般概念出发,结合其它一些归纳时被舍去的条件来形成一个既具有一般概念的同一性又有具体特殊性的具体概念。它也是从概念出发来形成一个新概念。

只要你足够细心就会发现,演绎是一种特殊的综合,它将需要综合的几个概念分了等级,分成了一般或主要的概念和特殊或次要的概念,但在简单相加的假设下将几个概念合在一起、加在一起,这一点和一般综合没有二致。例如,从人的概念出发演绎而成的女人的概念就是人的概念与较大的胸部等等这些特殊性概念相加而成的。但具体的女人的复杂性远远不是演绎而成的“女人”的概念所能描绘的。因为现实的女人根本不是由人加上较大的胸部等而形成的。这样的女人概念忽略了太多的女人的实际内容。



④所有的概念都是静态地表现具体事物,而现实中的具体事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程度有大有小。抽象思维的概念只能忽略这种变化,就象它忽略一些区别一样。变化不大的考察对象还能容忍这种忽略,变化较大的考察对象就无法容忍这种忽略。抽象思维弥补这种缺陷的方法之一是创造一些新概念来描述变化,如抽象思维的形而上学方法所能做的那样;方法之二是增加对概念内涵的数量属性的探讨,如抽象思维的辨证方法所能做的那样。

我们以后会看到,这两种方法都是在新的和现实偏离的假设条件下去弥补偏差,作用很有限。



概念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概念与现实事物的偏离是客观存在的,程度大小不同而已。有两个原因是我们至今仍要继续运用概念来代表事物的原因:一是人类发展的一定阶段,人们对事物的把握和认识也没有那么高的精确性的要求,概念这种方式是唯一可将就的思维工具;二是概念通过不断增加数量、不断精细化、不断增加探讨数量属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概念与现实事物的偏离程度。



四、从概念间的关系与事物间联系的偏离看抽象思维的局限



抽象思维是通过确定概念间的关系来描述它认定的事物间的客观联系。确定概念间的关系是抽象思维的重要内容和最后阶段,抽象思维在这个阶段的一些处理办法未能弥合思维与现实的偏离,即使你是在最准确的意义上去运用抽象思维方法。

抽象思维方法最初用概念间的演绎关系来粗略代表它认定的事物间的客观联系,结果误差很大,在很多领域无法满足人们认识世界的要求;

抽象思维方法后来引入概念外延的数量属性关系来修正演绎关系的误差,结果消除了一些误差,但也带来了新的误差;

抽象思维方法再后来又引入概念内涵的数量属性关系来修正演绎关系和概念外延的数量属性关系的误差,结果同样是消除了一些误差,但也带来了新的误差。

抽象思维方法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进化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13 13:23:00
1、概念间的演绎关系的误差

读者可以再温习一下第三讲中关于概念间的演绎关系的讲述。

抽象思维方法主要通过把若干个相关概念的演绎关系排列成一个逻辑树来代表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个逻辑树分若干层,每层有若干个并列的概念,层数和并列的概念数和要考察的事物的复杂程度有关。





经过准确排列后,各个概念之间要么是同层的并列关系,要么是不同层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其中并列关系又分为可归纳的并列关系和可综合的并列关系。概念11、概念12、概念13是可归纳的并列关系;概念1、概念2、------概念m无法再做进一步的归纳,属于可综合的并列关系。综合在这里被假设为就是各个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简单的拼图式的合并(考察外延的数量关系时,更高级一些的综合被假定为概念外延的数量属性的求“合力”过程)。

概念间的演绎关系只研究上层概念和它的可归纳的下层并列概念之间的关系。

这种概念间的演绎关系从内涵角度看:每一个概念都是由其下一层的若干个概念归纳而成,或者说每一层的若干个概念都是由其上一层的概念演绎而成。即每个上层概念的内涵都是其下层全部概念的内涵的共同性。

这种概念间的演绎关系从外延角度看:每个概念的外延要等于其下一层若干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如果下一层的外延之和大于上一层概念的外延,说明下一层的概念有交叉或有的概念划分和定义得不准确;如果下一层的外延之和小于上一层概念的外延,说明下一层的概念有遗漏或有的概念划分和定义得不准确。



人们有时也这样描述它们的演绎关系:下层的一个概念是上层概念的影响因素之一,上层概念是下层概念的根源性因素或本质因素,同层的概念是共同作用于上层概念的并列因素,并且它们被本质因素所决定。

很明显,在确定概念间的演绎关系时,和确定概念本身一样,分析、归纳、综合、演绎在共同起作用。分析是为了归纳、演绎和综合。从下层到上层的过程由归纳确定,上层到下层的过程由演绎确定;这两个过程是互逆的,都能说明概念之间内涵的演绎关系。同层之间,分析和综合(这两个过程是互逆的)确定了概念之间外延的演绎关系。



以上就是概念间的演绎关系的全部内容。抽象思维方法用这种概念间的演绎关系来代表或代替现实的事物之间的实际联系。

遗憾的是,用概念间的演绎关系来代表或代替现实的事物之间的实际联系误差很大!

根源在于对综合的假设与实际严重不符。

综合本是关于从一个完整事物的各个部分的概念出发怎样形成这个完整事物的概念的过程。是用来描述几个并列的因素怎样同时相互作用并影响其它上层或下层因素。但在这里,综合仅被假定为几个并列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简单合并。我们不可能明白几个并列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简单合并或相加在现实过程中到底指什么。它顶多只是列出了几个将要发挥作用的因素,丝毫没有进一步描述这几个因素将怎样发挥作用。

从最本质的角度看,演绎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是将一个事物的一般共性和其它特殊性的综合。那么说到底演绎也是和综合一样被假设为一般共性和其它特殊性的简单的拼图式的合并。抽象思维在确定概念间的演绎关系时,对某一个下层概念和它的上层概念的关系,表面看是一种演绎关系,是一般概念和具体概念的关系,但实际上从一般概念演绎到具体概念也是具体概念的一般性和其它特殊性的综合,社会科学的这种演绎所暗含的综合,隐藏性更高。

许多理论著作,特别是社会科学的著作,都能建立一个严密的概念间的演绎关系的框架,但当他们从基本概念出发进行演绎时,却只能将共性因素和几个特殊性因素罗列在那里,让人一点也看不出“综合”(演绎是特殊的综合)的拼图式的合并是什么意思,让人一点也看不出“综合”(演绎是特殊的综合)的最后结果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13 13:24:00
2、概念外延的数量属性关系的误差



抽象思维方法意识到了概念间的演绎关系的不足。它用概念外延的数量属性关系来弥补。这时抽象思维假设综合(演绎是特殊的综合)还是“求合力”的过程。

我们知道,在概念间的演绎关系中,几个下层的并列因素共同作用于它们的上层因素,或者一个共性因素和几个特殊性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抽象思维的形而上学方法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还要考察每个因素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所有因素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于是“综合” (演绎是特殊的综合)就比仅仅确定演绎关系时前进了一步,就不再仅仅是几个因素的简单合并或罗列,对事物实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的判断就不再是凭“感觉”或“想当然”,而是有了逻辑基础。因为“合力”的大小可以代表事物发展的速度,“合力”的方向可以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当然,自然科学比较精确,社会科学则粗略一些。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综合的新假设的背后隐藏着三个新的假设前提。

现实中这些概念外延的数量属性-----“作用力”是同时发挥作用的,但抽象思维的形而上学方法一次只能考察两个概念(一个上层概念和一个下层概念)的相互的“作用力”,而假设其它因素暂时不起作用。这里开始出现偏差:假设其它因素暂时不起作用时的那两个概念的相互的“作用力”,还等于其它因素共同起作用时的那两个概念的相互的“作用力”吗?

在一个一个地得出这两两的“作用力”以后,抽象思维的形而上学方法又假设这些“作用力”的方向要么刚好相同,要么刚好相反。并且还要假设“作用力”的数量单位完全一样。这样就能通过这些“作用力”的直接加减而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并据此判断事物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以上就是抽象思维考察概念外延的数量属性关系时对综合的新假设,以及隐藏在这个新假设背后的新假设。

这些隐藏的假设完全是为了思维的便利性而粗暴做出的。现实因素是同时发挥作用的,它们不是两个两个相互发生作用的;现实因素的作用方向极有可能是四面八方的,不是只有正反两个方向;“作用力”的数量单位极有可能是不同的。

但抽象思维的综合如果没有这些假设,就无法完成综合过程:多个因素的数量关系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社会科学的抽象思维所能应付的范围;“作用力”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不能做矢量的加减;“作用力”的数量单位不同连算术意义上的加减都不能做。



不在少数的社会科学理论甚至根本没有概念外延的数量属性的综合过程,更谈不上关于“作用力”的方向和数量单位的假设,它只在其它因素暂时不起作用的假设下探讨了一个又一个两概念之间的作用关系。这就更远离了现实事物之间的实际联系,这些理论即使在抽象思维的范畴内也不是完整的理论;有些自然科学则用各种更复杂的数学关系的假设来完成这个综合过程。



即使对比较严密的抽象思维而言,为弥补演绎关系的误差而采用的概念外延的数量属性关系的处理办法,也因为这三个隐藏的假设而产生了新的误差:



一是因为不仅下层和上层之间相互影响,下层的各因素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你假设其它因素不变得出的某一个下层因素和上层因素的数量关系实际根本不等于现实中的这个下层因素和上层因素的数量关系,因为那些被假设为不变的“其它因素”不仅自己在变,还时刻在影响着你正在考察的两个因素的变化。你为了便利性假设它们不变,也是假设它们不影响你正在考察的两个因素的变化,你得出的这两个因素的变化关系显然不是这两个因素的实际的变化关系。在社会科学领域,由于研究客体是人本身,能动性大,易变性大,这种假设的误差就特别明显。自然科学领域的误差相对小一些。



二是因为用数学方法(初等数学、高等数学等,而不是离散数学)进行综合,不管是社会科学的简单加减,还是自然科学的复杂数学关系,都有一个共同假设前提,就是被综合的这些概念的数量属性须具有相同数量单位。因为没有共同数量单位,不管是加减还是它的高级变形都不能进行。这是同样是抽象思维的数学的具体应用的大前提,若干个概念的数量属性如果找不出完全相同的度量单位,根本就不能用数学描述它们的数量属性的关系,根本就不能建立它们的数学模型。

许多自然科学不断往深层次归纳,不断寻找不同概念的同一性、共同性,不断形成越来越抽象的概念,也是为了得出共同度量单位,这样才能更多地运用数学方法来确定概念间的数量属性关系。虽然抽象思维的概念间的关系都不可避免的要偏离现实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但自然科学的这种尽可能精确度量概念的数量属性和充分运用数学建立概念间的关系的做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偏离。

大部分社会科学则相反,由于研究客体的能动性、社会性、复杂性等原因,不但不指望用更多高级数学方法,连简单相加也是不顾度量单位不同而硬做的一个可以相加的假设。甚至干脆都不承认这种综合是数量属性的加减关系,刚好它的数量概念都是文字性的和不清晰的。至于和现实的偏离,低水平的社会科学也就视而不见。



三是粗暴假设事物的作用力的方向不是四面八方的而是在一条直线上,要么是正方向,要么是反方向。

数学为了适应复杂的现实,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例如,为了描述不同方向的力量,它创造了矢量概念。但社会科学强盗式地抹杀了各种影响、作用的多方向性,把概念外延的数量属性假设为一条直线上的矢量,这只是矢量概念的极特殊的情况。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矢量的和等于这两个矢量和它们的对边所围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社会科学无法接受这样的矢量之和的概念,社会科学的许多成对的概念都无视现实的影响和作用的多方向性,例如,有利和有害、前进和倒退等,强行把一切作用都归结为正反两个方向。



在自然科学领域,这三个假设的影响极其有限。例如,在多元函数方面的进展就能突破第一个假设的限制;矢量数学就能突破第三个假设的限制;对于第二个假设的限制,自然科学在两个方向上实施突破,一是上面提到的不断往深层次归纳,不断寻找不同概念的同一性、共同性的方法,二是在数学上实施突破。数学为了适应复杂的现实,最重要的发展是创立了离散数学。离散数学虽然也归属于数学范畴,但它开辟了完全不同于传统连续性数学的崭新方法。它的数理逻辑理论、集合理论、代数系统理论、图理论,无论在研究对象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不是传统初等数学、高等数学的简单扩展,而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概念系统和理论系统。例如,A×B 的传统乘积概念在这里就被笛卡儿积的概念所取代,A×B={(x,y)|x∈A∧y∈B} 它是所有第一元素取自于集合A第二素取自于集合B的有序偶组成的集合。离散数学的加和减的概念也完全不同于传统数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