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表达的意思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1)国企应该主动通过资本运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要总等着别人来革自己的命,主动总比被动好;(2)本次国企改革肯定又是一次大洗牌的机会,如果高层不主动,中下层要想办法抓住机会,与其让给别人,还不如自己分一杯羹,机会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就看你怎么利用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一、 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虽然《决定》明确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但是在各种专家解读中大体变成了“为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与其他资本平等竞争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是今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着力点”,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都蠢蠢欲动,好像看到了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革的机会,只有国有企业自身还无动于衷。
关于非公有资本要如何参与这场改革已经有包括经济学家、企业家(国企领导除外)在内的很多人在思考,本人也没有更深层次的见解,这里只基于国企的立场做一点简单的分析,我们假设国企有自身擅长的领域和自身不擅长的领域。
1、 擅长的领域
擅长的意思是独具某种特长,表示在某一专业方面特别精通。我们姑且认为国企有自身擅长的领域,那么它没有理由放弃,无论哪一种所有制的企业,在自身擅长的领域都不会轻易让竞争者进来的。行政干涉的作用在于降低进入壁垒,但这种壁垒本身就是能力的一种象征,打破壁垒对提高生产率或技术创新来说并不见得是好事,虽然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也已经有很多经济学家论证过。因此,这些领域强调“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可不必理会,但一定要保证自身擅长的地位,如果这种国企变成混合所有制,特别是通过管理层收购或者其他变相收购形成变成混合所有制,肯定不是简单的为了实现效益提升的经济改革,背后的动机值得深究。
2、 不擅长的领域
不擅长意味着存在比自己更善于做这件事的企业,但在目前的体制下国企还是可以通过一系列行政手段来做这件事的,即便效率低下、长期亏损也不用担心,很多时候还可以让更擅长的企业无法生存,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关注的是这些领域。
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境下,国企有两个选择,一是完全放弃这一领域,让更擅长的企业去做,社会分工理论也表明各成员从事各自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工作能够提高社会生产率;另一种选择是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这也基本符合资源禀赋理论,大部分国企都不缺资本,只缺能力,大部分野心勃勃的民企都有一点核心能力,否则它们也不会那么有底气。
社会现实表明,国有资本进入民企比民间资本进入国企会更容易一些。目前的做法是,国有企业在自身不擅长的领域通过购买非国企的能力维持运行,很多国企一项业务就有很多个民企在支撑,同时还有大量的劳务派遣,这会造成一个无效率的企业生产出很多个无效率的企业,由于国企有办法维持无效率运行,那么支撑企业也有办法维持无竞争压力的生存,这会造成很大的寻租空间,现实中大量的支撑企业与国企本身属于同一利益团体已经表明这一点。国企购买能力的方式如果能够从多次单方面采购换成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即通过国有资本参与民企的方式间接完成能力的内化,一方面可以减少寻租的机会(至少可以减少寻租的次数),另一方面可以改变自己在不擅长领域的地位。同时,无效率的支撑企业也会被扫除出市场,而有能力的支撑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 关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虽然《决定》“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但在实践当中并不容易实现,什么叫做“有条件”?而且大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并不是专业的投资管理人员,也没有办法像职业经理人一样离职,一时半会根本没办法安排,这比上一轮国企改革中的员工下岗要困难得多。那些具备自身专业能力的国企本来就该从事自身所擅长的事情,没必要也不容易转身成为一个纯粹的资本管理者。
“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将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障碍很多,但允许有资本条件的国企成立投资管理子公司,通过参与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获取自身缺乏的能力应该成为一种途径,也算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切记不要过多参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经营管理。
目前国企获得能力的方式是购买,但采购过程寻租空间很大,而且机会很多,几乎每一任领导都有机会。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获取能力虽然不能完全避免寻租,但至少可以减少寻租机会,而且为民企提供一些资源,特别是在目前融资成本巨大的情况下,并可以打破一些行业的进入壁垒,同时实现外部能力的内化。
三、 关于国企员工的选择
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基层员工,很少能够将国企当作自己事业来做,为他人作嫁衣裳谈不上,有时候甚至连“当螺丝钉”都谈不上,但这里确实是一个大平台,十五大之后国企改革浪潮中没有倒下的企业都有自己的资源或能力,姑且不论好坏,在其中能见到或经历的东西在外面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碰到,改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平台,这也是一个最差的平台”。好平台没有利用好是自己的问题,差平台没有改造好也是自己的问题,如果都是别人的问题,那我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人可以分成四类:1、有资源有能力;2、无资源有能力;3、有资源无能力;4、无资源无能力。下面我们分管理层和基础员工来分析一下。
1、 管理层
资源有时候可以称作关系,但二者并不完全等同。大型国企里面有资源的员工很多,特别是管理层,大体属于第一类和第三类,第三类离开之后在市场上机会不多,基本也不会选择离开,第一类就看个人追求了,如果有远大理想就该利用好这个平台,如果只是为了财富,可能带着既有的资源和能力去外面发展风险更小。为什么不分析第二类与第四类?因为第二类到了管理层相当于变成了第一类,第四类本来可能就是异数,很大可能是由第三类转化而来的,他们遵照第一类或第三类进行选择即可,没必要额外讨论了。
2、 基层员工
基层员工中四类人员比较齐备,其中第四类当然选择留下来,当时能够进来就是命运的安排,看在这点的基础上也应该老老实实的呆着,老天不会给一个人太多次好机会;第一类有大量的发展机会,关键在于抓住时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拥有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能够一直拥有,好好地利用已有的禀赋才是王道;第二类应该抓住机会获取资源,这里确实是一个最好的平台,如果你在这里获取不到资源,在外面你也很大的可能性获取不到,资源在一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可能要占50%之上的戏份;第三类要想办法获取能力,利用别人的能力是一种本事,但至少要学会利用的能力,如果能够获得让别人利用的能力就更好了,毕竟老祖宗早就告诉过我们“渔”比“鱼”更可靠,而且这是这个平台能够提供的,只要你愿意,机会多得是,资源换能力永远比能力换资源的机会要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