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这本书是实战型的吗?
答:非常实战,会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效果就好像看日本动作电影之前必备好卫生纸一样,而且好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问答:有木有电子版下载?
答:这是所有人都会问的一个另小编梦魇的问题。翻译出版一本外文书,真的不容易,现在一本专业书的销量能卖3000册都不太容易,一是大家对翻译诟病,二是电子版下载;所以对于我们用心翻译出版的好书,还希望大家破费支持,买一本正版图书,让社会更好一点,让小编继续勇敢的爱下去,泣不成声ing.......
并购之王
投行老狐狸深度披露企业并购内幕
中文版已上市,机械工业出版社,各大网店有售
当当、卓越、京东企业并购图书排名第一
诚荐
并购之王,投行老狐狸深度披露企业并购内幕
这是罗伯茨先生写的关于企业并购交易艺术的跨时代的杰作。他有多年并购的成功经验以及在交易细节方面的洞察能力令人印象深刻。现在更好了:这些智慧能够通过具有高度可读性的实例、故事和观点得以传达。投行并购顾问和企业家如果想要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优势,这本书则是书单上必不可少的一本。
——斯科特·米勒CPA/ABV,CVA,著有《兼并与收购指南和家族企业出售》、《最新商业买卖案例分析》、《注册会计师的角色》
丹尼斯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摒弃令投资银行家们头疼的技术性术语,聚焦在顺利完成
并购交易的核心元素。这本书具中型企业并购大师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迷人的、真实的传授—
—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霍华德·约翰逊Veracap国际并购有限公司总裁 加拿大 多伦多
丹尼斯深谙中型企业并购的灵魂,并把他多年的并购经验完全转化成这本操作性强、有趣且
不乏技术性的书中。投资银行家、企业家,不论是并购交易的买方还是卖方,都能从大师的
足迹中深受裨益。
——马丁·奥尼尔 著有《建立企业价值》,合著《像老板那样行动》
在读者看来,一本书中的致谢部分似乎都是例行公事,只是流于形式……但是对作者却并非如此。这部分非常有限而且完全不够来充分表达“感谢上帝,你一直都陪伴我”以及总结“搞砸的那些事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不过,下面我想说的这些事,绝对是本书精彩部分不可缺少的因素。
感谢史蒂夫.梅尔策(Steve Meltzer)以及恩里克.布里托(Enrique Brito)逐字逐句的审阅;感谢乔.劳福伦(Joe Loughran)对初稿进行大有裨益的编辑;感谢安德鲁.史密斯(Andrew Smith)、安德鲁.舍尔曼(Andrew Sherman)、查克.安德鲁斯(Chuck Andrews)和斯科特.米勒(Scott Miller)提出的非常有帮助的洞见和评论。感谢我的合作老师霍华德.约翰逊(Howard Johnson)在几年前帮助我理清了许多思绪和构建了本书知识体系的整体框架。感谢威廉.奥夫特(Willian offutt)对本书中的税务章节进行审阅并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我为以上所有人那些富有智慧的评论、洞察以及修正而致以最真诚的感谢。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美国注册价值分析师协会(NACVA)的创始人兼CEO帕尔内尔.布莱克(ParnellBlack)和并购顾问联盟(AM&AA)的创始人兼CEO麦克.纳尔(Mike Nall):因为他们多年来一直允许我为他们开发和讲授并购课程,这些对我个人的学习成长都非常有帮助。
还有,如同大多数书籍,我愿意写一段献词,而这并非仅仅是因为惯例:因为没有来自家庭的爱和耐心,我不可能完成我的著作,所以:
最后,并购专业人士和投资银行家如果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可能会利用阅读本书的机会,从一位从事并购工作多年的同仁那里偷经学艺。如果本书偶然落入一位中型市场(企业)卖方、买方亦或是资本募集者的手中,那么是再好不过了。虽然本书的很多信息会帮助他们在没有投行顾问的帮助下来执行交易,这一点并不会让我感到不愉快,因为本书也能够帮助他们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投行并购顾问。
我想提示读者们:你们可能会在这本书里遇到很多罗里吧嗦的文字。这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一直都以这种方式进行授课,从综述开始,然后逐渐以碎片状的方式重复讲授这些知识。第二点,从本质来讲,并购不可能以一种优雅的线性方式来操作,本书也无法以这样的方式来展开。例如,对于初步估值的概念,投资意向书(letters of intent, LOI),资产负债表的惯例等需要以不同的文字来在许多章节中进行呈现。另外,因为本书的写作目的是成为大众“直截了当的教材”,我将不时出于方便读者的缘由,来重复许多之前章节涉及的知识点。
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垃圾债券、杠杆收购以及强劲股市的共同护航下,并购活动再次兴起。金融工程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要是从并购交易中套利。交易设计者通过复杂的交易模型赚取暴利,而不是把重心放在改善公司经营上。那时的金融模型与我们看到的20世纪90年代的行业整合收购(roll-upgroup) (现在更多应用于中型企业)有所不同。
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科技生产力和婴儿潮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出生的一代人)带来的强大消费能力的驱动下,大量资本又开始暗潮涌动。这批人中最年轻的已经步入了五十知天命的年纪。监管层一百八十度转弯似的取消了管制政策,涉及的行业包括银行、公用事业、通讯和航空等。合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金融工程师之手的整合并购的结果。就像数十年前,他们的前辈们绕过辛苦而复杂的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来提升财务状况的方式,通过行业整合、重新包装、企业上市等操作手法,赚取巨额收益。当然,20世纪90年代中期也是信息时代的拂晓时分,这也加快商业发展的步伐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千禧年之际,电信和互联网行业泡沫破裂也让最后一波的并购高潮偃旗息鼓。而大部分的并购交易都是华尔街一手操办,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发生在中小企业身上的并购活动则持久弥新。
自2003年以来,我们观察到新一波的并购高潮主要发生在中型企业当中。在2008年初,在美国和欧洲每季度分别有300至350起中型企业的并购交易发生,交易价格一般超过了3000万美元。更大的业务规模被看作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以及跨境交易中胜出的必要条件,这当然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中型企业往往是最先将先进的科技运用于业务实践中,最终又往往被更大规模的企业收购。此外,医疗、通讯和金融服务行业发生了的巨大变化(通常与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特别是来自中型市场的驱动力。战争和恐怖主义增加了ZF支出,流向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的大量资本也是影响并购的重要因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