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1544 1
2014-02-20

公务员体制如何打破黄宗羲定律

2014/2/20 新民周刊


常见论坛上基层公务员吐槽,却未见大规模辞职潮,说明大部分公务员在撒娇。

从综合因素考虑,目前公务员系统的薪酬福利体制并不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六次行政体制改革,陷入精简而后庞大的陷阱,公务员人数不减反增,体制遵循黄宗羲定律。

2011年数据论,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狭义公务员人数约700万人;包含行政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在内的广义公务员人数为1000多万人。而包含行政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及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内的财政供养人员,约4000多万人。仅以狭义公务员定义论,国家公务员局网站的数据,2008年度到2012年的数据分别是,659.7万人、678.9万人、689.4万人、2009年度、702.1万人和708.9万人。2012年底全国公务员总数比4年前的2008年增加了49.2万人。

一个人的就业选择由几大要素构成,职业前景,薪酬福利待遇,未来风险等。对大多数人来说,公务员职业有两大不利影响,基层公务员升职缓慢工资待遇低,职业前景一眼望到头,20岁就知道40岁怎么活,没有想像空间与成长空间。弊端的反面是显而易见的好处,前景稳定很大一批人工作轻松,福利高于社会平均水准,不必受市场动荡、经济周期下行等影响。

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求职者如过江之鲫,说明三点,一,人们对行政体制改革抱半信半疑的态度,公务员隐性福利的预期未能化解,以往的改革强化了这一预期;二,经济波动大,人们害怕进入市场展开残酷竞争;三,希望稳定的求职者通常较为脆弱,不能承受风险,目前脆弱群体的人数越来越多。

不同的政治经济周期,年轻人的就业选择不同。

经济处于上行周期、管制较松时,年轻人通常会选择市场型公司,或者自行创业。改革开放初期有一波公务员下海潮,现在一些著名企业家如冯仑等人是当时的代表。

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企业在转型中历经苦楚,经营失败概率大幅上升,旱涝保收的公务员职位突显其优势。如美国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公务员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目前由于失业率一直维持在高位,公务员吸引力并未下降。

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成本上升、产能过剩成为企业三大挑战,稳定的预期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家庭拥有一定资产的公务员,选择在公务员职位躲风避雨。现在公务员隐性福利空间缩小,却不见大规模的辞职潮,原因就在于隐性福利的丧失无法抵挡预期稳定、体面职业的诱惑。

被公务员吐槽的薪酬体制对得起公务员,如公务员享有90%以上的养老金替代率,一些地方的高档经济适用房成为公务员的专享房,事实上,很多岗位根本不必存在,设置这样的岗位人浮于事,危害不仅仅是浪费资源,更是恶劣的榜样,让年轻时就急于养老的人匆匆忙忙进入公务员队伍。

中国公务员体制最大的隐性福利是对资源的支配权,ZF主导资源致使公务员权力不减反增。

目前改革对这一体制没有根本触动。只要ZF主导经济,公务员迟早会成为肥缺,溢价短期下行长期也会上行。公务员付出的是等待的时间,他们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笔者曾分析过深圳公务员改革,2010年2月,深圳在全市行政机关全面启动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2012年8月,改革之“火”烧到深圳事业单位。

改革把公务员原来“大一统”管理模式划分成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三档。公务员依然享受体制内的待遇,铁饭碗还是摔不破。按照《公务员法》第三章“职务与级别”,就有“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分类算不上根本改革。被广为称道的养老体制并轨改革稍有新意。但ZF为公务员缴纳的经费没有下降,增加了一块个人缴纳的8%部分。如果公务员主动离职,账户可以带着走,不必耗到头发花白。真正的改革是聘任制,深圳实行了新进公务员聘任制,但这只是第一步。

公务员改革走不出黄宗羲定律,关键在于资源主导权,隐性收益权,低风险与低收益匹配,市场主导经济组织模式,才能走出核心怪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2-27 21:31:07
讲的很有道理,但我想说:一是对于一般基层公务员来说,通过努力是可以不断拓展职业空间的,只是这条路确实有点艰难,而且对人的素质要求有些高。二是每个人的价值追求是不同的,加之历次改革对公务员总是给人手下留情的感觉,特别在经济下行时,其他行业就业风险加大的情况下,人们普遍有一种求稳心态,且对自已能力不自信,在这种情况下相对稳定的公务员行业成为好选择;三是我想说中国的社会环境确实有一种信关系不信制度的情节,说轻点是法律意识淡薄的体现,说重点是带头破坏制度。我成为一个局的局长后,坚持按照制度管事、办事,但很多人只知找人、托关系,根本不想依制度办事,其实很多人要符合条件的,无需找人,就能办成。反而因为找人、托人,不仅增加成本,而且错误认为就是找了人才办成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