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497 3
2014-02-22

A good article by 熊秉元 for sharing: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布坎楠(JamesBuchanan),曾在一篇论文里提到:人和动物的差别,是人能试着改善自己!

就逻辑上来说,布氏的话至少有两点值得细究:首先,动物难道不会试着改善自己,增加自己存活繁衍的机率?其次,人们普遍地会设法改善自己吗?游民、尸位素餐、饱食终日等人,似乎是反证。不过,众所周知,布氏是思想家、哲学家,不擅长实证研究;因此,这句话与其说是事实陈述,不如说是他的信念,或是他想宣传的教义。

很多经济学者会表示,基于尊重消费者主权,人有选择的自由,要不要寻求改善自己,该由每个人自己决定。当然,其他的经济学者会指出:改善自己与否,并不是关键所在。由经济分析的角度着眼,更根本的问题是,人最好有生活的目标—改善自己,只是诸多可能的目标之一而已!

奉行原则终会成功

有目标的好处,是思考上有一个明确的参考坐标。对于生活里的大小事物,可以依这个坐标决定取舍。而且,点点滴滴累积之后,会慢慢向目标靠近。没有目标,就像失去方向舵的船,漂浮而无所适从。那么,如果人生有目标,目标又是改善自己,经济分析帮得上忙吗?对于这一点,精确地说,经济学帮不上忙。不过,大千世界处处有智慧,至少有三种明确的作法。

首先,是终极目标法:在《与成功有约》这本畅销书里,作者科维(Steven Covey)提醒读者:每个人可以问自己,当自己过世之后,在自己的墓碑上,希望家人朋友镌刻哪些字眼?如果在墓碑上,自己希望刻上的是:「这里长眠的,是一个正直、爱家庭、乐于助人的人」;那么,就以这个碑文为目标,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最高指导原则。只要念兹在兹,认真奉行;经年累月之后,自己就会成为具有这些特质的人。

其次,是典范认定法:无论哪一个社会,通常都鼓励学童和年轻人,阅读伟人传记或文学家、音乐家、科学家的自传;譬如爱迪生、牛顿、居礼夫人、海伦凯勒、巴顿将军、岳飞等等的传记或自传。

透过这些作品,读者往往可以深切体会到,成功不是偶然;在亮丽炫目的果实背后,往往是辛勤耕耘、历经起伏。在年幼时读这些作品,可以找到自己仰慕心仪的对象;如果作为人生的典范或标竿,也就有雕塑自我和引领人生的作用。成人之后,读的多半不是传记,而是理财或美容养生等书籍!

改善目标寻求进步

最后,是阶段性目标法:前面两种作法,是设定一个长远的目标,然后朝目标努力。相形之下,第三种作法,是不设定长远目标;但是,设定阶段性的目标,逐步完成。当目标陆续达成后,不知不觉的就累积出可观的成果。

具体而言,考虑自己目前的状况,设定一些阶段性的目标。譬如,自己英文比较弱,就设定目标,每周看一篇《时代杂志》上的文章。一年之后,希望能看两篇文章,而且查字典的次数慢慢减少。或者,自己喜欢音乐,就加入相关网站,扩充音乐方面的知能;希望一年之后,在自己的部落格里,能开始写乐评!无论如何,这三种作法只是技巧,但很有参考价值。重点是,有目标比没目标好,错比空好。设法改善自己的目标,大致上不会错。

布坎楠的论点,有点宗教情操式的呼吁。然而,他年过80而孜孜不倦,清晨4时即起;他的行谊,可以说是为自己的立场做了最佳的批注—即使和经济分析没有直接的关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2-23 08:08:52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18 22:50:35
NIC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4-9 14:09:33
此贴好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