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210 3
2008-02-28
<font color="#7d7d7d">文章提交者:燕山飞侠 加帖在 </font><a href="http://club.cat898.com/newbbs/list.asp?boardid=2"><font color="#3399ff">文化散论</font></a><font color="#7d7d7d">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br/><br/></font><font size="7"><b><div align="center">“民科”,当将卢师作诤友</div></b></font><br/><div align="center">李洪录</div><br/><br/>  刚刚认真看过卢昌海先生的文章,总的感觉是,原先对先生是发生了严重的误解。这次细读才发现,先生是那样关心民间科学<nobr><b class="kgb" style="BORDER-RIGH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 0px; PADDING-LEFT: 0px;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BORDER-LEFT: 0px; CURSOR: hand; COLOR: #0000ff;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0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研究</b></nobr>人员,而不是象早先想象的那样,先生是那样冷漠无情。<br/>  误解发生在先生对“民科”所作的定义性判断。他说:“粗略地讲,民间‘科学家’主要有这样两条特征:<br/>  民间‘科学家’主要有这样两条特征:<br/>  民间‘科学家’ 没有接受过<nobr><b class="kgb" style="BORDER-RIGH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 0px; PADDING-LEFT: 0px;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BORDER-LEFT: 0px; CURSOR: hand; COLOR: #0000ff;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0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系统</b></nobr>的科学训练。<br/>  这一条几乎是<b>定义性</b>的。多数民间‘科学家’自己也坦承这一条。就象在过去某个年代里,大家并不避讳自己的赤贫家境一样。…… <br/>  民间‘科学家’无意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br/>  当时,看到卢先生对“民科”这样的评价,觉得卢先生说话太过武断,不大象一个学者所应持有的科学态度。<br/>  如今仔细阅读卢先生的这段话,发现在第一条特征里还包括这样一句话:“这里所说的系统科学训练并不单单指的是科班出身,完全也可以是达到同等层次的高水平自学。”<br/>  这样一句话,由于我当时情绪太过于偏执,见到批评“民科”的文字就气不打一处来,因此竟然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br/>  自己做为“民科”的一员,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了上<nobr><b class="kgb" style="BORDER-RIGH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 0px; PADDING-LEFT: 0px;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BORDER-LEFT: 0px; CURSOR: hand; COLOR: #0000ff;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0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大学</b></nobr>的机会,没有跟随名师去系统地<nobr><b class="kgb" style="BORDER-RIGH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 0px; PADDING-LEFT: 0px;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BORDER-LEFT: 0px; CURSOR: hand; COLOR: #0000ff;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0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学习</b></nobr>数学专业知识。一方面留下深深的遗憾,另一方面也在心灵上牢固地刻上了自卑的印记。<br/>  为了能应付从部队转业后将可能面对的专业性很强的<nobr><b class="kgb" style="BORDER-RIGH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 0px; PADDING-LEFT: 0px;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BORDER-LEFT: 0px; CURSOR: hand; COLOR: #0000ff;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0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工作</b></nobr>,早早地就开始补习高中所缺失二年的数学知识,接着又开始自学大学的一些数学知识。<br/>  但学着学着,不由自主地钻进了一条叉道,在这个叉道上有了一些发现。于是,一方面仍在坚持进行基本符合计划的自学进程,另一方面,急于将这个发现告诉专家们,想让他们去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当时认为自己岂能是那块料?发现万一受到重视,我也很可能得到进入大学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只是,这种愿望至今仍未实现。<br/>  阐述该发现的论文被一次次退回,于是不得不一次次揣摩专家的想法和口味,并按照揣摩的结果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过程中,所需数学知识也一次次地得到强化训练。其中,《高等数学》(有的书名为《数学分析》)不下四五种版本,《线性代数》(有的称作《高等代数》)及相关内容的书籍看过不下五六种版本。《画法几何》的书籍,也至少翻阅了不下三部。重点内容,或难懂的内容,为加深记忆,则整段整段地逐字逐句手抄,加之配合例题、习题的求解训练,逐步充实了所缺失的基础知识。<br/>  到最后,所写论文逐步演变成一本《高维欧氏几何学》,专业知识的积累也逐步达到了一定层次的高度。目前,虽不敢用所学的知识去应付考试,但用来解决<nobr><b class="kgb" style="BORDER-RIGH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 0px; PADDING-LEFT: 0px;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BORDER-LEFT: 0px; CURSOR: hand; COLOR: #0000ff;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0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科研</b></nobr>中出现的问题则几乎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而且,书本上许多前人未能论及的内容也被一个个总结出来。象奇异线性变换下像与像源之间的关系问题,象“外积”、“外和”等等新概念、新方法,不但为解决科研中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也相应地充实了原有《线性代数》的内容,“斜轴变换”、“斜轴画法”等内容则开创了《画法几何》的一片崭新的另类天地。<br/>  这样的结果,虽然出人意料,但我猜想,她一定是卢先生所高兴看到的,是他所期待的那种结果(至少他不会反对这样的结果)。<br/>  通过回顾自己的经历,我似乎发现了卢先生与“民科”的对接点。这时候再回过头来留意卢昌海先生那些话,就会发现,卢先生对“民科”人员其实是充满了深深的爱怜之心。所谓爱之深,责之切,甚至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劲头。<br/>  卢昌海先生指出:“他们可以花几十年的时间来做‘研究’,却无意拿出几年的时间来系统地学习科学。”<br/>  “科学界的文献是开放的,但由于他们无意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从而在实质上放弃了阅读和理解科学文献的能力。因此他们的‘理论’无论用什么时髦的科学术语来包装,用科学界的标准来衡量,都只是停留在一种十分原始的、伽利略之前的思维水准上。”<br/>  “远离了系统的科学训练,远离了科学文献,民间‘科学家’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科普读物。”<br/>  这最后一句,确确实实地道出了许多所谓“民间研究人员”的致命弱点!<br/>  但是,他不愿意将这些过失完全地归罪于“民科”人员。他认为是目前的科普工作上存在着局限性,论述很是深刻,说明卢先生的态度是真诚的。<br/>  但我却认为这不能单纯归罪于科普工作,科普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问题是,科普作品的任务,只是向人们简要地介绍某种科学知识,引起人们对它的强烈的兴趣,并不承担对该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教育的责任。<br/>  卢先生还指出:“读一百遍‘爱因斯坦花了整整 N 年才完成广义相对论’的故事,也远远不如自己动手花 N 个小时来再现一遍爱因斯坦对水星近日点进动值的计算更能体会科学研究的感觉,更能体会现代科学描述自然的方式。”<br/>  一个真正致力于科学研究的民间研究人员,必须接受卢昌海先生的忠告。当你阅读了某篇科普作品,产生了对该作品所介绍的专业知识的强烈兴趣的时候,你千万不要以为你就已经掌握了这门知识,更不要以为你自己的认识水平已经远远超出了发现该知识的前辈而试图去批判并推翻他的理论。你一定不要忙于立即着手进行你所谓的“研究”,而是先将主要精力用于获取系统的专业知识上面。在你掌握了比较牢固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去从事心爱的科学研究,就会从心所欲,如鱼得水,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避免进行无谓的重复性劳动,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br/>  怎样得知你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必要水准”的专业知识了呢?卢昌海以所谓“提出了统一场论的民间‘科学家’们”为例问道:你们“可否告诉我们,原则上(也就是说不劳您亲自动手,只要给个思路就行)如何用你们的理论来推算一个象水星近日点进动值那样的实验结果?”就是说,你如果正在进行“统一场论”的研究,你一定要具备“再现一遍爱因斯坦对水星近日点进动值的计算”的能力和体验。<br/>  当然,卢昌海先生的这些忠告,不少“民科”人员(估计至少要占到“民科”总人数一半以上)是听不进去的。他们会照旧我行我素,凭借仅有的中等甚至小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异想天开的所谓“研究”。看看凯迪的开心科普版块,看看央视国际论坛的<nobr><b class="kgb" style="BORDER-RIGH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 0px; PADDING-LEFT: 0px;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BORDER-LEFT: 0px; CURSOR: hand; COLOR: #0000ff;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0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科技网</b></nobr>谈版块,再看看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各种论坛上的数学或数理版块,用仅有的初等数学知识在讨论“永动机”、批判相对论、证明1+1、三等分角度、重计圆周率等等活动搞得热火朝天、有板有眼,将原本高尚的科学活动搞得无比滑稽可笑,贻笑大方!<br/>  真正能听得进卢先生的忠告,并经过艰苦的努力掌握了一定必要水准的专业知识的民间研究人员,还要一边开展心爱的研究工作,一边准备长期与这些异想天开的人们在一起,接受社会的误解,也同时接受专业人员的误解,这是在所难免的。人们应该抛弃那种功利主义的浮燥情绪,默默地忍受着各种磨难,忍受寂寞和误解,终有一天会等到成功的来临。<!--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2-28 13:02:00
文章提交者:燕山飞侠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附卢昌海的文章)
从民间“科学家”看科普的局限性(ZZ)
- 卢昌海 -

  
  半年多前,我在网上偶然发现了一个名为“超弦学友论坛”的网站。
  
  那是一个以讨论超弦理论及相关话题为主的中文学术论坛,设有一个主论坛和一个灌水区,后者是留给与超弦理论无关的话题的。常言道: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建一个灌水区可以让不做学术的鸟儿也有个试嗓子的地方。与其它论坛相比,“超弦学友论坛”的最大特点是有几位中科院及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授在主持,因此秩序相对好些。我初次光顾该论坛的时候,主论坛上有教授和同学们的许多讨论,就象一个网络课堂。但不久前旧地重游却发现“林子”里的光景已经大变,主论坛上大批民间“科学家”穿梭往来,在灌水区却发现了一位原先很活跃的教授的踪迹。教授在那里发了一个短短的跟贴,所跟的是他本人被别人转过来的一篇文章。教授在跟贴中写道:

  谢谢转贴,但我希望尽量不要将我的东西转贴到隔壁,因为隔壁演变成了一个民间“科学”论坛。
  
  这一跟贴对于论坛无疑是一个警讯,不久之后论坛的管理员出来删除了一些贴子。“超弦学友论坛”所遇到的这种情况在网上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互联网的发展给原本需要自费印刷资料、自费前往学校 (或科研院所) 推销“理论”的民间“科学家”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他们亮相的成本大幅降低,曝光率也因此大幅提高。大众对民间“科学家”的态度遂成为近年来较有争议的一个话题。
  
  民间“科学家”这一概念并没有一个很严格的定义,因为这是一个具有相当复杂性的群体。往上了看,一部分科学家在其童年或少年时期也和某些民间“科学家”在思维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往下了看,许多搞伪科学的人和某些民间“科学家”在思维形式上也同样有一定的相似性。粗略地讲,民间“科学家”主要有这样两条特征:  

  民间“科学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
  
  这一条几乎是定义性的。多数民间“科学家”自己也坦承这一条,就象在过去某个年代里,大家并不避讳自己的赤贫家境一样。这里所说的系统的科学训练并不单单指的是科班出生,完全也可以是达到同等层次的高水平的自学。
  
  民间“科学家”无意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
  
  这一条往往被人忽略,不过我觉得这一条其实很关键。因为即使是最优秀的科学家也并非是生来就接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的,因此“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并不是区分民间“科学家”与科学家的最本质特征。许多民间“科学家”也常常用这一点来为自己辩护。但是被民间“科学家”们有意无意地予以忽略的是,他们的思维形式与真正的科学家在童年或少年时期的思维形式虽然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却永远地凝固在了那样一个年龄段上,仿佛自幼年起就停止了发育。民间“科学家”们虽然对科学充满了雄心壮志,试图“研究”科学界最艰深、最宏大的课题,试图“推翻”科学界最有实验基础的理论,但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行为却只是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循环往复。他们可以花几十年的时间来做“研究”,却无意拿出几年的时间来系统地学习科学。

  科学界的文献是开放的,但由于他们无意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从而在实质上放弃了阅读和理解科学文献的能力。因此他们的“理论”无论用什么时髦的科学术语来包装,用科学界的标准来衡量,都只是停留在一种十分原始的、伽利略之前的思维水准上。

  这两条特征当然既不是完备的,也不是毫无例外的,想要在这样一个模糊的领域中建立一个绝对清晰的定义是一种徒劳。但这两条概括了绝大多数民间“科学家”的基本特征。
  
  远离了系统的科学训练,远离了科学文献,民间“科学家”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科普读物。因此大量民间“科学家”的出现也使我们看到了科普在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一个薄弱环节: 那就是科普对于现代科学的通俗化处理具有一定程度的误导性。
  
  这么说让我自己觉得很不安,因为我非常敬重科普,希望这样的说法不会被理解为轻视或贬低科普。我想要通过本文表达的观点是,科普是好东西,但她所面向的读者群体决定了她有无可避免的局限性,她不能作为科学研究的完整背景。

  一个试图研究科学的人所需要获取的基础知识绝不能止步于科普的层次。科普的作用是让没有机会研究科学的人了解科学; 让有机会研究科学的人喜欢科学,给他们一个“第一推动力”,让他们超越科普、 投身于真正的科学研究。科普不应该起的作用是让有机会研究科学的人以为那就是科学,以为读过科普就算了解了科学。遗憾的是,科普对民间“科学家”所起的恰恰是它不应该起的作用。
  
  科普在本质上是面向非专业读者的,因此对许多科学概念和理论 (尤其是高度抽象的现代科学概念和理论) 不得不做极大的简化。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简化就是抽去了科学的数学框架,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文字化的描述以及与日常经验的类比。与这种对科学概念和理论的简化相平行的是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简化。科学发现往往被简化成几个概念在科学家脑海里“灵机一动”式的组合。仿佛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真的就是被苹果砸了脑袋后“灵机一动”就想到了;仿佛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真的就是从几个象升降梯实验那样的理想实验中“灵机一动”就得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既有灵感的显现,又有大量扎实而复杂的数学演算及实验,两者相辅而成。但在科普读物中前者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远远深于后者,因为前者大体上是概念之旅,既新奇浪漫又富有戏剧性,而后者相形之下不仅显得枯燥乏味,而且往往不是文字叙述所能够完全涵盖的。科普读物的这些局限性都极其明显地体现在民间“科学家”们的“理论”以及他们的“研究”方法上。
  
  什么时候的科学是基本上没有数学结构的呢? 那是古代的科学,比如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说,古希腊的元素学说等。在那些学说诞生的年代里,概念和术语的简单组合、纯粹的思辩就可以成为科学 (自然哲学)。但是自伽利略之后,科学逐渐脱离纯粹的思辩而进入了以实验和数学体系为主导的时代,现代科学因此而获得了令人赞叹的严密性和精确性。现代科学的这些特点在许多科普读物中都得到了强调,有时甚至是反复的强调。许多科普读物的作者本身就是第一流的科学家,他们深知科学的真谛,他们的科普作品中绝没有忽略现代科学的任何一个重要特征 (因此我们讨论的是科普的“局限性”而非“缺陷”)。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同样的一部作品对读者所起的作用是和读者本身的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接受过系统科学训练的读者 (包括有学术基础的科普作者本人) 会自然而然地将科普中的文字叙述与自己在科学训练或研究中的知识及经验相结合,从而获得完整而深入的理解;但对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科学训练的读者来说,文字化的叙述往往就只会产生文字化的理解。这种理解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足够了,但对于一个试图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读一百遍“爱因斯坦花了整整 N 年才完成广义相对论”的故事,也远远不如自己动手花 N 个小时来再现一遍爱因斯坦对水星近日点进动值的计算更能体会科学研究的感觉,更能体会现代科学描述自然的方式。这就好比是一个学编程的人,看几本编程的书,却一行程序都不写是学不到编程的精髓的。这种“动手体会”的要求当然不是针对普通读者的,如果是的话也就不需要科普了。但是对于真正想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却是必须的。
  
  热衷于砍杀相对论的民间“科学家”们,在挥舞屠刀之前,可否先与现代科学的数学体系做哪怕只是一次这样的“亲密接触”?可否先对人类智慧几百年来的成就做哪怕只是一个细节上的深度了解?
  
  一部分民间“科学家”之所以用自己浅陋不堪的“理论”去挑战现代科学,还往往能挑战得神气十足、老气横秋、乃至盛气凌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是彻底地“轻装上阵”,他们不仅扔掉了现代科学的数学框架,也扔掉了现代科学背后庞大的实验基础。所以他们可以声称自己的一个没有任何定量结果,没有任何精密实验支持的“理论”超越或推翻了一个有坚实实验基础的科学理论。连科学是人类描述自然的一种努力 - 从而必须尊重实验观测 - 这样基本的原则都可以视而不见,现代科学在他们手中自然就变得可以任意宰割了。但是离开了这两者 (数学框架和实验基础),科学就退回到了伽利略之前的时代,这事实上也就是绝大多数民间“科学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 (甚至于连这样的水准也已经是一种高估,因为即使在伽利略之前就已经有不少的学者,比如哥白尼,甚至包括托勒密,用相当观测化和数学化的方式来构筑理论了)。民间“科学家”们如果意识不到科普以及他们建立在科普之上的知识体系的局限性,只怕永远也超越不了这一水准。
  
  提出了统一场论的民间“科学家”们,可否告诉我们,原则上 (也就是说不劳您亲自动手,只要给个思路就行) 如何用你们的理论来推算一个象水星近日点进动值那样的实验结果?
  
  科普并无过错,不仅无过,且有大功。但是科普有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只有当她被试图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视为科学本身,并以之作为自己“研究”科学的基础时才会显现出来。记得小时候读过一则古老的哲学故事,说有一群人居住在山洞里,面向石壁、 背朝洞口。在日月星光的更替中,他们可以看到外部世界在石壁上的投影,于是他们研究起了投影的运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是他们谁也没有转过身去看一眼山洞外的世界,他们一直以为那些投影就是整个的世界。科普就好像那些石壁上的投影,她是科学的一组影象,而民间“科学家”们就象是山洞里的那群人,他们在研究影象。影象没有错,但它有局限性,研究影象也没有错,但如果认为影象就是整个的世界,那就错了。
  
  注: 本文曾以法老王为笔名发表于二零零三年七月八日 ?新语丝? 电子版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8 16:39:2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10 22:56:00

对于民科,民经没有任何好感,甚至非常厌恶.

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受过系统教育,而是因为他们自绝于这个体系.

我不在乎一个人是不是名校毕业,他老师是不是名师,我只在乎他们能拿出来的是什么? 可是那些民科,民经却拿出来什么了。

再看看人大论坛很多民经或者民间经济爱好者写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11 14:12:00
民科,应加以引导。不听劝告的,由他们去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