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正面对一个个画地为牢的补贴堡垒,基础设施建设与电动车私人市场的启动,又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难解之局让弯道超车的梦想越来越远。 买一辆电动车有多难
在比亚迪绿色公交发展事业部总经理王杰的办公室里,有一面小黑板,上面列出了很多比亚迪已经攻克和准备攻克的城市,却没有北京和上海。 比亚迪是中国最著名的电动车厂商。使用公司自己研发电池的纯电动车E6,目前在深圳有850名出租车司机使用,大部分已经跑了三年以上,最高单车里程据称超过4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跑10圈多,或者是私家车使用了约30年。
2013年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启动的第三个年头。但是,即便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新能源试点城市,普通消费者想买电动车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要买一辆E6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相对燃油车来说还比较昂贵的电动汽车,ZF从中央到地方都提供了为数不菲的补贴:购买一辆36万元的E6,消费者可以从国家拿到约6万元补贴,从地方ZF再拿到6万元左右的补贴,最终自己支付24万元左右即可将E6开回家。
但是,地方财政只愿意支持本地企业。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购买总部在深圳的比亚迪的电动车,深圳用户能够拿到总额为12万元的补贴,北京用户目前却只能享受6万元的国家补贴。这种不公平的补贴方式,熄灭了很多私人购车者的热情。 为了清楚地锁定补贴发放的对象,各地发明了为本地车企量身打造的新能源汽车地方目录,只有上目录的企业才能拿到地方的补贴。在复杂的双重补贴制度之下,中国的整个电动车市场,被割裂成了一座又一座封闭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