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15 1
2014-02-27
  发达国家富豪数量增多,预示着以美国等国家经济的转好,新型科技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再次开始发挥能量;而我国房地产富豪的增加却并没有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好的预期,相反,时下人们对房地产行业存在的风险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担忧。国内住房市场虽然有住房刚需一族的鼎力支持,但是有需求并不意味着没有泡沫,真正的泡沫除了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之外,更多的还是价格的虚高,远远高于物品实际价值,远远超越人们的支付能力。

  中投顾问房地产行业研究员殷旭飞表示,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可以通过市场来慢慢调整,可以通过降价、打折促销等方式来推长消化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还有一定的缓冲时间来调整策略加以应对。但如果是纯粹的炒作、投机等行为,将商品的价格推高,市场上弥漫的是投机的气氛,那么最后难免会迎来“击鼓传花”的最后一刻,届时恐慌性的抛售,却面临有市无价的场面,市场则如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不可收拾。

  我国楼市确实存在风险,而且不小,因为房价太高。以深圳为例,以月工资6000来计算,花一半存一半,一年结余3.6万元,省吃俭用一点算做4万元,也仅仅够买个一两平方米的面积,以按揭贷款买房加上各种税费,每平方米将达到3万元左右。深圳市为提高外来人口的归属感,提出“来了就是深圳人”,这种标语确实能给外来者暂时温馨的感觉,但是长远看,因为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不少人包括高端人才也选择了积累经验和金钱后,另择他地来栖身。房子的问题难以解决,归属感则难以培养。房子问题早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关于人的问题。

  2014年开年以来关于楼市风险的话题不绝于耳。一月份,北上广深等一线楼市成交量普遍下降,同比降幅甚至高达40%,引起市场警惕。二月份,杭州常州等市房价开始降价销售,引发老业主的暴力维权行为再次引发社会关注。与此同时,新鸿基与长和系为代表的香港老牌地产商纷纷打出“促销牌”,最高折扣一度高达40%,引发人们思考。近日,传言银行停止房地产业务贷款更是触发地产股板块的大幅下跌。中国楼市真的到了紧要的十字路口了吗?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指出,毋庸置疑的是楼市分化进一步显现,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从地域来看,一线城市楼市依然坚挺,大幅度降价销售的可能性不大;二线以及三四线城市则面临较大的压力,主要因为地区经济发展尚不足以聚集人口,青年人对一线城市仍然抱有希望,心生向往。因此一线城市房价下跌不太现实,这也是不少大型房企在2013年开始大肆逃离三四线城市,转而向一线城市避险的原因所在。

  “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不少房企对市场风险的转变早已有所察觉,并采取一些或保守或进取的策略来应对。万科开始进军商业地产、养老地产,并入股徽商银行,一方面走相关多元化道路,另一方面为企业未来的商业模式探索道路,城市运营服务商可能是其未来的一个突破口;万达已经在文化产业、电影行业做的如火如荼,恒大的“恒大冰泉”矿泉会在业内不太看好的氛围中,毅然持续推出,并做起了旅游地产项目等。

  香港楼市一向被看作内地楼市的风向标,但两地依然有较大的不同点。香港楼市不同于内地,人们可以零首付入住,全部用按揭贷款来买房,因此当香港楼市下跌,房产价值抵不上支付的贷款时,人们选择弃房的比例较大。内地则不同,首套房三成首付,二套房七成首付,人们购房的成本较高,一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下定决心买房,因此整体风险尚在可控范围内,就温州来看,温州房价暴跌后,弃房比例不到3%。另一方面,得从人口和购房心理来看。中国第三个人口高增长阶段为1981---1990年,如今1990年前后出生的人口到了适婚年龄,婚房的刚性需求存在,不管“90后”再怎么个性鲜明,“有房总比没房好”似乎是一个颠覆不了的真理。因此,总体来看,楼市风险有,但是整体崩盘不太可能。

  中投顾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2-27 23:58:30
这次唱空有个特点,都是自己的专家和内行,自己人在喊。一直看空的门派一个都没出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