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理解,真正的“价格”应该是“(商品间的)相对价格”。货币是作为媒介的。通常人们所说的价格是“货币价格”。当然,既然我们总要碰到大量的实物商品(physical goods),就免不了与这些商品的某些物理属性(physical properties)打交道。
我们不妨借用物理学中的SI制,采用基本单位来表现商品的这些物理属性,某种物体总要有某些物理属性(以相关的物理量来描述),而所有物理量的单位都可以由基本单位导出。我们甚至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没有某种物理特征(及相关的物理量),某种商品(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法定价。因为物理量是以“可测量”为基础的,物理学基本单位都是某种测量方式定义的。如果不可测(或者没有公认的测量手段),交易各方就不能形成关于价格的判断。
“物与物之间以某种物理特征表现的交换比例”即物与物之间互相表现的(相对)价格。比如,“多少立方米的水换来多少立方米的钻石”一种相对价格,“多少立方米的水换来多少千克的钻石”又是一种相对价格,“多少千克的水换来多少千克”还是一种相对价格。
选择何种“物理特征”对于明确“价格”就很重要,如果价格的“物理表现形式”不一样,这些价格是不能直接以数值比较大小的。但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只要商品的种类是确定的,我们可以对“不同物理表现形式的相对价格”进行换算(虽然这需要我们有相关的物理知识)。比如,如果我们知道了水与钻石的密度,就可以将“多少立方米的水换来多少立方米的钻石”、“多少立方米的水换来多少千克的钻石”、“多少千克的水换来多少千克”三种价格换算成同一种“物理表现形式”的相对价格。
当然,说了这些,我们还是不能判断“水与钻石谁更贵”,我们只能说我们看到了在通常(或者说均衡)情况下“许多”千克的水只能换到“少许”千克的钻石。
如果人们做出了“鸡肉比猪肉便宜”的判断(比如禽流感盛行时),我们可以想像人们可能隐含了两种前提:1)a千克的鸡肉与b千克的猪肉人们认为“无差异”,而买这些鸡肉要比买这些猪肉付出更少的货币;2)对于等(物理学)质量的鸡肉与猪肉,买这些鸡肉要比买这些猪肉付出更少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