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474 4
2014-03-02
闲来无事,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于现在的职称评聘制度,我个人基本是认可的,对于论文级别和数量的硬性规定,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草根阶层,当然可能看法各异。
我觉得最不能接受的是,现行制度对于既得利益者近乎***的保护,由于存在时代差异,职称的压力在过去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目前正在苦苦奋斗的青年学术从业者,要耗费比以往数位甚至数十倍的努力才可能完成对于职称的追逐。
很多人批评现在研究风气浮躁,不过我个人来看,固然现在许多年轻学人不能像前辈高人那样潜心治学,但是其实在许多学科领域内,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理工类自不必言,人文社科类,据我了解,其实视野和研究深度也在向前推进,当然比如像历史类,如陈寅恪、王国维这样的大师是不可超越的,可是对于现在的学者来说,技术手段可以提高研究效率,新的材料也会提升研究深度,而最重要的一点,现在的人可以站在过去那批优秀学者的肩膀上,即在他们已经做出的成果的基础上来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这种优势是过去的学者所没有的。文史哲尚且如此,经济、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进步更不用说了。
现在掌控职称制度话语权的人一般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这批人,我个人感觉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一部分人水平很高,另有一部分则差得离谱。这部分人共同的特点是,赶上了职称制度大跃进的历史机遇。
要知道建国初期甚至八九十年代,教授职称还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含金量极高。约在世纪之交,开始大幅缩水,形成了教授多如狗,博导满街走的形势。所以,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即使不学无术,也大多借此机会,摇身一变成为教授博导。
以我个人所了解的,不仅是在一些二本高校,在985等名校中,也有这种水平极低的“资深教授”,这部分人一辈子可能只有那么几篇所谓的成果,但是却牢牢地占据着职称名额,更有一些被选入了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委会等团体滥竽充数。我越想,越是觉得可笑,这些人早就远离学术界,却在评价着现在学术界主力军的水平高低。
现在职称大越进时代早已结束,几乎所有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都有大批的博士后、博士对着职称遥望叹息。除非有人调走、退休,否则不会有平空多出来的名额。现在政策制定者可能已经意识到职称大越进使教授头衔大幅缩水的弊端,所以各种苛刻的规定陆续出台,可是在中国,既得利益者永远是受保护的对象,所有改革永远是通过抬高门槛来限制新人的进入……
不得不说,这种制度真心让人无语了。
突出感慨,我承认天赋出众者永远可以突破一切限制,可是个人感觉天赋平庸却极努力的人毕竟是大多数,现行的制度对这部分人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想到哪说到哪,可能有文理、逻辑不通之处,各位见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3-2 22:29:02
说的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2 22:30:16
只恨生的太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2 22:31:48
我觉得实行考聘制度最好的,既然是教授就应有教授的水平,如果以三年为区间进行绩效考核,研究成果一目了然,达不到要求的自动解聘或者降聘,超额完成的实行高聘,促使人才流动起来,也许高校发展会好很多。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也就不用等名额,巴结领导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3 05:34:50
新君 发表于 2014-3-2 22:31
我觉得实行考聘制度最好的,既然是教授就应有教授的水平,如果以三年为区间进行绩效考核,研究成果一目了然 ...
事实上,国外就是这么搞的。德国这边,一个系一个教授,几年一个周期评定,不过的话解散该系,研究所也是定期评估。我朋友在柏林的所在研究所就被警告了。另外,荷兰也是如此,我朋友才过去读博几个月,导师就被解聘了,所以现在需要重找归宿。更惨的一个是,博三的时候所在系解散,好能再找到导师。这些事例说明,国外施行的定期评估的确是一件严肃的事。有能力就上,没能力就走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