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10436 29
2007-09-07

如果“改革是一个与虎谋皮的过程”(聂辉华,参考本版帖子),那么这意味着掌权的既得利益者必须做出让步,才能推进改革。请问,历史上有这种成功的案例吗?

为了鼓励网友积极参与,每提供一个不重复的案例及其简单说明,奖励论坛货币100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9-7 12:45:00

改革的过程中总是各方参与者不断博弈妥协而最终达到新的均衡的过程,在渐进式的改革过程中。改革的主导者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让步本质上是操作过程的一种艺术。不知道彼得大帝改革算不算,它这样的强势改革,在执行的过程中肯定是有过妥协的,从叶卡特琳娜时期发生的一些事情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最终的结果大家都很清楚。

彼得·阿列克塞耶维奇·罗曼诺夫(1672 年 ! 1725)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1682 年 ! 1725 年在位),史称彼得大帝。他是俄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沙皇。他在位期间,以铁的手腕对内实行改革,对外侵略扩张,把俄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内陆国家变成了濒临海洋的强大帝国。

  英武夺权 虚心求学

  彼得·阿列克塞耶维奇是俄国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与第二个妻子的独生子,生于 1672 年 5 月 30 日。彼得 4 岁时,他的父亲去世,由同父异母的长兄费多尔继位。彼得及其母亲纳塔莉娅被赶到莫斯科郊区的普列奥布拉伦斯基居住。费多尔于 1682 年去世后,俄国杜马确定 10 岁的彼得和 20 岁的同父异母兄弟伊凡同时为沙皇,并由姐姐索菲娅摄政。索菲娅站稳脚跟后,再度将彼得母子迁往普列奥布拉伦斯基。动荡不安的生活使少年彼得不可能系统地接受正规教育,但他求知欲极强,通过各种途径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彼得从小酷爱军事游戏。随着年龄增大,他着手组建了一支颇为壮观的游戏队伍,并将这支队伍分为两个兵团,这支队伍纪律严明,组织严密,已经构成了俄国新式陆军的雏形。后来彼得执政时,这两个少年兵团成了他的嫡系部队。彼得不断扩大他的少年兵团,女摄政索菲娅企图利用射击军干掉彼得。彼得事先得到消息,率领少年兵团击溃了射击军,并把索菲娅关进修道院。

  1689 年,17 岁的彼得率领皇宫贵族和他少年兵团凯旋莫斯科。彼得夺取政权之后,思想日趋成熟,开始认识到重商对发展经济的作用,把重商作为富国强兵的一个主导思想。为了适应商人扩大市场的需要,加强同西欧的联系,1659 年 3月,彼得率领 3 万俄军,进攻土耳其,企图占领亚带夫堡垒,为夺取黑海出海口铺平道路。由于俄国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彼得一世的第一次对外战争以失败告终。彼得从失败中总结了教训,对俄军进行了整编,扩充了陆军,开始建设海军。1696 年 5 月,俄国的第一支舰队终于建成。同月,彼得向土耳其发动了第二次进攻。土耳其战败求和,俄国占有了亚速尔。但通往黑海的出海口依然没有打通。彼得准备建立一支更强大的海军舰队,来打通出海口。彼得迅速决定派遣 50 名贵族子弟出国留学,其中 35 人已是有亲王爵位的人。沙皇命令这些人分头到意大利、英国、荷兰去学习。几乎同时,彼得决定派遣大使团出国访问,并且,沙皇本人也将亲自参加。彼得出国访问的目的十分明确,他是为了开阔眼界,了解西欧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学习西欧各国的先进技术,招徕人才,引进各种先进的机器设备。彼得率领大使团的出访是成功的。

  大刀阔斧 全面改革

  彼得从国外回来,就着手在俄国推行欧洲化政策。他首先下令严禁官员蓄须,市民也不得蓄须,农民如果蓄须,进城则必须交纳胡子税。彼得志在向大胡子所代表的劣习和保守势力宣战。俄国发展工业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劳动力。农奴制束缚了人力资源。彼得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促使农奴进入工场。基本解决了工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彼得大力扶持本国工商业,采用强制手段命令商人开办工厂。对一些贸易公司,国家给予贷款和各种特殊的优惠条件,鼓励商人向工业投资。彼得采取的系列措施为俄国奠定了工业基础。彼得一世政府通过关税政策,保护本国的民族工商业,力求多出口,少进口。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彼得首先提高了造币厂的造币能力,大量铸造成色不足的钱币,仅在 1701 年 - 1703 年,国库就得纯利近 300 万卢布。

  1718 年,彼得一世向全体男性居民征收高额的人丁税。从此,人丁税成为国家收的基本来源。彼得的经济改革,最重要的特点是重商和围绕军事而进行改革。而他的宗教改革和行政改革则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专制制度。俄国的国教是 19 世纪从拜占庭传入的东正教,它一直依附于国家政权,但试图独立。彼得一世则明确规定,教会隶属于国家,教士是政府部门的特殊官吏。彼得对国家机构的改革经过了深思熟虑。彼得充分认识到“ 法”的重要性。他下令广泛搜集欧洲各国的法律、法令和规章制度,以便参照制定出俄国自己的法律、法令和规章制度。彼得特别重视提高商人、知识界人士和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1699 年,彼得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厅,在各地建立自治署。彼得一着手进行行政机构改革,就取消了对他日益不满的领主杜马,用委员会制度代替了臃肿庞大、职责混乱的衙门制度。1722 年,彼得一世颁布了“ 官职等级表”,把文武官员分为 14级。打破门第和资历的限制,根据每个官员的知识水平,才能高低、贡献大小来选拔和任用各级官员。彼得一世通过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大大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彼得一世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把教育从教会手中夺过来,由国家统一管理,从而改革了宗教垄断教育的局面。他曾经力图实行义务教育。为了培养俄国自己的专门人才,彼得命令各州设立小学,并建立了各种专业学校。彼得规定 10 ! 15 岁的贵族子弟都要学习,彼得重视翻译,鼓励学术著作。他积极参与俄国文字改革,废除了教令斯拉夫字体,采用一种简单易懂的字体。

  驰骋沙场 战功赫赫

  彼得的军事改革和他的对外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彼得一世的对外战争主要是争夺水城。北方战争持续了 21 年,构成了他的主要军事生涯。从中世开始,波罗的海就是北欧各国与欧洲大陆各国的交通要道,是欧洲国际贸易中心。瑞典在 17 世纪末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控制了波罗的海沿芬兰湾、涅瓦河口一带的土地,把俄国与海岸隔开。瑞典阻止俄国通过波罗的海与西欧各国往来。彼得决定夺取这个出海口,打开俄国和欧洲各国文化交流和贸易的通道。1699年,彼得与丹麦、萨克森签订了反对瑞典的同盟条约。1700年,与土耳其签订了君土坦丁堡条约,免除后顾之忧,全力准备北方战争。1700!1722年,彼得发动了长达 21年的俄瑞战争,史称北方战争。

  1700 年 8 月,彼得同瑞典宣战,进攻纳尔瓦。瑞典王查理 21 世率领 18,000人的瑞典军队强行军,一举击俄军。俄军几乎全军覆役。彼得一世痛感俄国军队落后,他以极快的速度,坚韧的意志,对俄国军队了大规模的改革。通过征兵和武器装备的改革,俄国终于有了一支较大规模的正规军。彼得决心培养本国的军事人才,他派遣贵族子第出国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和理论,在国内则开设了各类军事学校。他还非常重视军官的任命,重视提拔非贵族出身、但有才能的人当军官。彼得一世还特别重视加强军队的组织纪律性,他亲自主持并参加与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和一系列军事条令。俄国陆军在彼得一世手中脱胎换骨,由一支落后的,为欧洲各国不屑一顾的军队一跃而成为一支俄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军队。经过改革的俄国军队在彼得一世的指挥下踏上了胜利之路。

  1701 年,彼得再次向波罗的海的瑞典要塞发起进攻,尼恩占领宁尚茨堡的胜利,为俄国打开了第一个出海口。不久,涅瓦河从上游至入海口全部落入俄国人手中。1703 年 5 月,在涅瓦河三角洲上建起了一个新城市“彼得堡”———“彼得的城堡”,彼得堡是彼得一世执政的象征,很快成了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1708 年 - 1709 年,瑞典陆军主力遭到致命的打击。1713 年,俄军入侵芬兰;1714 年,俄国海军全歼艾伦希尔德分船队;1720 年,吉朗加姆大海战又以俄军的胜利而告结束。1721 年 8 月 30 日,俄瑞双方在芬兰签定尼什塔特和约。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得芬兰湾、里加湾、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沿岸的大部分领土。1721 年 - 1723 年,彼得发动了侵略波斯的战争。


  1723 年,俄波两国签定和约。俄国得到了包括杰尔宾特和巴库在内的里海西岸地区和包括阿斯托尔德在内的里海南岸地区。在西伯利亚南部,彼得派军队占领了额尔齐斯河上游的全部土地。自此俄国已变成了一个地域辽阔的世界强国。彼得一世的改革在俄国历史上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俄国迅速成为一个军事强国,文化、贸易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且广泛传播开来。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彼得大帝是一位站在时代前的人。他先于时代两个世纪认识到使国家西方化和近代化的重要性。由于彼得的远见卓识,俄国虽然在他登基前还十分落后,但是却有能力远远地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这正是彼得大帝的历史功绩之在。1724 年,彼得患病,1725 年在彼得堡去世,叶卡特琳娜登上皇位。的历史功绩之在。1724 年,彼得患病,1725 年在彼得堡去世,叶卡特琳娜登上皇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7 13:26:0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7 12:52:00
以下是引用聂辉华在2007-9-7 12:19:00的发言:如果“改革是一个与虎谋皮的过程”(聂辉华,参考本版帖子),那么这意味着掌权的既得利益者必须做出让步,才能推进改革…

关键在于,这种“让步”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7 12:56:00

是“掌权者”还是“既得利益者”?

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吧。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这是掌权者。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是“既得利益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7 13:09:00
4楼的朋友注意到了掌权者和既得利益者的区别,这是很关键的一点。需要做区分,但是兄弟不太认同您的这种解释。在旧的制度下面,掌权者应该是既得利益者,而且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如果一种改革,能使得这些既得利益者们变的更好至少不会变的更坏,如果这种改革是一种帕累托改进,改革是可以继续下去的,我想是有这种可能性的。有些改革改革应该不是一个零合博弈,不是你死我活的过程。当然一项改革要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都认可,难度比较大,首先我们在讨论问题之前,必须要严格界定什么是既得利益者?什么是利益?这个对利益的划分会不会随着时间或者观点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呢?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是不是既得利益者的标准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7 13:14:00
以下是引用gch2003在2007-9-7 12:45:00的发言:…在渐进式的改革过程中。改革的主导者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让步本质上是操作过程的一种艺术…

“改革的主导者”可能属于“掌权的既得利益者”,但前者未必能代表后者整体。“掌权的既得利益者”也未必总有一致性意见。

如何才算“掌权的既得利益者让步”?

个人以为,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改革主导者”获得足够大的激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