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900 7
2014-03-04


民国缘何多大师?


那是一个梦幻般的时代。

本来想用一串名字作为开场白,但发现无论如何精简,那都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大师浩若繁星,实难穷举。况且无论他们的风采还是成就,都可谓旷古绝今,倘草草杂之于一名单中,未免太过不敬。

闲话不多说,下面是笔者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思考。后学晚辈,妄议先贤,乖谬之处尚望包涵。


沈从文出国访问,专门研究西南联大的汉学家问他:“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联大8年出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出的人才总和?”沈从文回答两个字:“自由。”

的确,自北大校长蔡元培为新文化运动中的北大定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基调后,“自由”便一直是民国时期文化界的主旋律。众所周知,民国38年始终战乱频仍:先是军阀割据,再是国共争锋,接着抗日战争……正是这种内忧外患的处境,使得当权者往往不敢也难以做到文化专制(竞争使然)。事实上,即使是袁世凯、蒋介石这样被目为“独夫”、“民贼”的统治者,轻易也不敢对文化人太过不敬,哪怕对之早已恨之入骨。

而迨至红朝建立,罢黜百家,文化界万马齐喑。文人们怎么也想不通“百花齐放”怎么就变成了“引蛇出洞”,一个个吓破了胆,不是钻入故纸堆,研究些偏门别类(沈从文),就是摇身变成御用文人,为极左凶焰再添一把火(冯友兰)。

可以说,49年后文化界最大的变化就是泛政治化(其实可以上溯到延安时期),即一切研究、创作都与政治挂钩,且无限上纲。文学、艺术就不说了,连科学也不得不屈从于文化法西斯的淫威:钱学森通过“严密”论证,得出“亩产万斤不成问题”的结论。

而民国时期,学术就是学术,只要不与当权者正面对抗,一般都能得到宽容。想想吧,即使是在抗战这一极其特殊的时期,依然有张爱玲、张恨水等一大批“非主流”文人活跃着,而从未听说彼因创作与“主旋律”相隔万里的文字而遭非议。

宽松之风气,造就了民国诸多狂狷之士: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黄侃(八部书外皆狗屁)、刘文典(彼言: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另外一个就是他)……其实坦白地讲,他们之所以名于后世,也多半在于此——其所学多艰涩无比,吾辈殊难索解。而他们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了民国文化交响乐中最激越的一部,深刻影响了后来者(如章太炎之于鲁迅),反过来又促进了这种风气的发展。

民国文化界,很容易给人一种很“黑暗”的感觉,尤其当人们的目光仅集中在鲁迅等寥寥数人身上时。其实笔者以为,我们所感受到的这种“黑暗”,反而证明了其相当程度的“光明”:最伟大的共产主义著作可都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国家写就的。假想他生在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或是毛时代的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写出《资本论》这样的煌煌巨著吗?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对于某些学者,他所最痛心疾首的地方,可能反而是他最适宜的土壤。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生的中国文化人,大体有着相似的求学之路:生于书香门第,幼年在父祖的督促下,苦读中国经典;长大后接触到西方科技、哲学著作,方知天下之大,强烈的井蛙之感又使他们发愤恶补西学。这就造就了这一代人独特的知识结构: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依笔者浅见,中学重感悟,轻实践;多经验之谈,少逻辑推证。而西学反之。两者相融,无疑能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正如庄子笔下的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完成从“技”到“道”的飞跃。

如今人们反对重温国故,重要论据之一便是鲁迅曾说过:“:“……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其实这实在是先生的愤激之语。看看先生的购书日记吧:我敢肯定,我们能准确读出书名得不到一半;听说过的书不到十分之一;真正翻阅过(还不是读过)的不到百分之一!先贤饱得古典之益,治学方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而吾辈倘若只知其一而邯郸学步,自必将贻笑大方。

民国文化人有新旧之分(如徐志摩之别于陈寅恪),但这主要是指他们的政治倾向或伦理价值观的不同,至于文化心态,则差异甚小。陈独秀是前清秀才,国学功底可想而知,传世的《独秀文存》可以让我们见识这位新文化主将的另一面;而王国维——这个最忠诚的遗老,在文化上却绝不保守,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观点研究中国文艺问题,开风气之先。可以说,正是这种开阔的阅读视界与包容的文化心态,成就了民国文人的大气与厚重。而同在这片土地上,仅仅数十载后,人们却已无可读之书:西方的是“资产阶级毒草”,中国古典是“封建思想糟粕”。不读书的后果是常识的缺席。而没有了常识,种种荒唐透顶、骇人听闻之事的发生,便不足为奇了。

时至今日,阅读的枷锁早已无踪,但,人们心中的藩篱,也是如此吗?


民国文化人承继“修齐治平”之古风,学术研究十分纯粹,绝少功利因素。这就保证了他们工作的精细、个性化,且不受或少受某些势力的左右。民国时期的中国,一直笼罩在弱国弱民、列强环伺的气氛下,亡国灭种是他们共同的忧虑。这就成为社会前进,学术(尤其是实用技术)发展的最朴素,也是最强大的原动力。尤其是抗战时期,国土沦丧大半,而正是在此时,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这里仅举西南联大为例:战火纷飞,物质严重匮乏,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而就是这样的环境,走出了数不尽的英才(连当时最被看不起的沈从文,后来都被尊奉为“大师”,其群星璀璨可想而知),原因何在?正在于超功利的理想与坚守使人具有更为强大的力量!或许前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话最有说服力:“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而反观今日之学界,着实令人汗颜。笔者概括为“三化”:官场化、赌场化、市场化。官场化:高校体制几与行政体系一般无二,外行管内行,官僚主义作风普遍。赌场化:主要指不少无良之辈铤而走险,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意图侥幸过关。市场化:指靠量化指标(说白了,就是学术的价格)这一看不见的手引导学术研究,导致重理工,轻人文成为风尚,学风浮躁,唯利是图,斯文扫地。

其中前两点似无争议,唯第三点笔者认为又进一步讨论的余地。其实,适度的市场化是可以理解甚至是必要的——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事实上,民国时期文化思想虽可谓异彩纷呈,但总有散兵游勇之感,且多为意气之作(如陈寅恪《柳如是别传》)。这种研究模式显然并不适合如今这个高速发展、讲求合作的社会。然而,学术毕竟不同于商业行为。学术成果价值几何是个十分难以判断的问题(工科因为可以直接转化成生产力因而相对容易,基础理科及人文学科则几乎不可能),岂能明码标价?

看来,“板凳须坐十年冷”的古训已成绝响。

结语

其实除上述三点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诸多学科历来为西方所独有,而将之本土化的先贤自然是开山鼻祖,从而彪炳史册。而后学往往人数众多,文无第一,很难有人成为公认的权威。

“呼唤大师”的口号也喊了不少年了,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师?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博学鸿儒存在的意义已微乎其微;而随着科学的尖端化发展,研究越来越体现为十几个人操纵着巨大的设备进行枯燥的重复,还能期待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思想巨匠吗?我们所真正需要的是:敢为天下先的探路者,“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者,“首身分兮心不惩”的执着者。而这些,正是民国大师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
                                     点击头像下方“加关注

                           订阅“财经界”(点击进入)文库

                                  实时关注最新动态!

【精彩文库】

考研文库入口: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collection&action=view&ctid=343

注册会计师文库入口: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collection&action=view&ctid=451

文库广场官方文库入口: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collection&action=view&ctid=1075

财经界文库入口: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collection&action=view&ctid=952

文库广场

点击此处创建文库


【财经界文库好帖分享】

【研究生常用的十八大学术搜索引擎】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81219&from^^uid=2764498
   【让你无法抗拒!!中小企业、民间金融、金融改革等资料大集合】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01533&from^^uid=2764498
   【相见恨晚的巴菲特演讲】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76371&from^^uid=2764498
   【张五常:中国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78440&from^^uid=2764498


注:帮助人大经济论坛推广,复制贴子内容(带人大经济论坛网址)并发到其他论坛和网站,或点击贴子标题后的“推广有奖”,把本贴推荐到QQ群或自己的微博(最好@人大经济论坛,推荐言语要尽可能有吸引力!),然后跟贴贴出链接或截图,以上任意一种推广,证明已作有效推广的,每人次将获得30-80个论坛币的奖励!限前38位,本次推广每人累计最高可获得380论坛币!推广有较大贡献者还有额外丰厚奖励!越早推广,越高奖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3-4 20:27:25
说的好 我也很喜欢民国大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4 20:51:53
又是这一套。特简单,第一,因为清朝教育好,大师们都是在清朝受的基础教育。不过这样显得大师跟民国没半毛钱关系,不好。所以,第二,因为民国教育好,民国识字率可能高达20%(民国没有完整的人口、教育和经济统计数据),显得大师们特伟大。满意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4 21:09:55
某些文史哲文科生,读书读到去赞颂民国出大师,真是书都读到什么什么肚子里去。跑到经济学论坛来贩卖这些玩意,自取其辱。老祖宗教导你,哀民生之多艰,有木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14 12:19:52
大学可不可以考虑一下去行政化?
附件列表
QQ截图20140514121807.png

原图尺寸 16.99 KB

QQ截图20140514121807.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14 12:28: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