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是总结的我所知道的进入投行的博士,所在投行以及其教育背景。BTW,整理资料真的很麻烦。
众所周知, 投行即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 investment bank,corporate finance)是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银行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
如果你反问我为什么要进入投行,那就请不要再往下看了。先看一组薪酬数据,不是最新的,但是最近一两年的:
高盛香港:所有部门,不分本研,起薪66万港币,但bonus可能不同。
高盛高华:固定收益部 trader,本科生:30万。
摩根士丹利:Associate工资¥17500*12=21万+bonus。
中金IBD:本科:111000base,sign on bonus 9250×6。研究生:19万。
中信IBD:11000+
巴克莱:香港sales:40万港币。
瑞银证券(UBSS):operation部门15万、投行部门30万,本科和研究生一样,奖金要看项目。
嘉实基金:固定收益部研究生:基本工资11.2万,基本奖金4.8万。绩效奖金和福利不祥。
申万:研究员基本8000,投行4000,每月有绩效奖金之类的,投行应该是相同的,听说去年进投行才半年的毕业生年底发了10万。 。。。。。。下面切入正题:
如果是在校的本土本科或者研究生,专业是经济类的,出身名校,则可一般先通过申请其SUMMER INTERNSHIP来达到进入之目的,当然也存在不少未有实习直接通过招聘进入的例子。经济类包括但不限于金融,财务管理,会计,企业管理等,“名校” 一词比较模糊,也容易引发争议,姑且以过去有过成功进入三大的例子为标准,大致包括(由于信息来源有限,可能存在遗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这是因为国际投行有限的HEADCOUNTS决定 的。
个人的一点建议
1.英文一定要练好基本功。特别是流利规范的表达自己的专业想法。中式英文很多见,但体会英美人的思维,贴近其表达,就不多见。一口流利纯正的英文是手中的一把利刃。建议平时阅读亚洲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报刊杂志或者上网浏览,也可在各投资银行主页下载PDF格式的英文报告,反复揣摩和模仿其风格和思维。同时,如MS在其网站上会有面试题目等的集中,阅读分析之会有收获。求职的时候,英文的简历和求职信一定要写好,注意格式和行文,可参考哈佛的模版。
2.必要的金融知识是基础。推荐如下可于国内获得的书目供参考,虽然都是比较基础的,没有用到太多的数学工具,但掌握这些或许足够了:米什金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清华英文影印本),法布齐的〈〈资本市场〉〉(中国人民大学英文影印本),人民大学出的台湾金融经典系列里的〈〈投资银行〉〉,深入浅出,很不错。还有就是CFA的几本英文教材,中信出版。对于基本的财务报表分析,可以看中信影印的一本《运用财务报表进行商务分析和评估》,是HARVARD教授精心之作。
总结和题外话
1.“投资银行无关于性,无关于生活”。入行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2.上面说的都是专业角度的探讨。但从投资银行的实际情况看,想在此行业高端有一席之地,实际的说,恐怕背景这些非专业因素起的作用是非常的大,目前不少太子公主们都在投资银行,北京上海都如此.另外,性格和交际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许多项目推进到关键时刻,需要投资银行家超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高超的做事艺术。投行业务是艺术,不是科学。与各色人等灵活周旋,同时迅速获取其信任,具备超强的亲和力,低调内敛,是比较典型的做投行人的画面。笔者近距离聆听过王仲何,朱云来,张红力,李小加,孙永红,何迪等业内人士,感觉至少表面上,这群人精都具备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而且待人接物的平和后是强大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做支撑,是真正的自信。WS有一句名言,做投行就是“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