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谈判翻译的经验谈 (2012-08-09 20:26:04)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工作
今天第一次尝试了跨国企业谈判翻译的工作,短短的一个半小时的谈判,有笑声,有争吵,有解释,有理解,到最后的成交。。。。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有机会和有经验的朋友一起交流。
(1)首先翻译者要对交易产品有一定的了解。
这不只是指翻译工作上,在任何谈判上都是如此。产品的性能?价格?产地?在市场的占有率?国内外需求的不同?等等。。。这点做的不充分的,在翻译谈判的时候,会影响买方,卖方的谈判进度,甚至导致谈判失败。
(2)跨国企业谈判翻译不只是普通的翻译,而是客观,并且尊重两个国家的的商业习惯的基础上的去进行洽谈。
这点是今天感触最深的一点。
比如说,
《事例一》------交货时间相谈。
中方要求3个月以内交货,日本的回答是‘‘我们尽量在三个月之内交货。。。但是也许会出现产品零部件缺货,或是因为天气状况而导致产品不能三个月以内到达国内。。。所以大概是3.5月---4个月左右到达国内。。。。’’
个人观点①
来日本久的朋友估计知道—在商业谈判上,日本人一般不会非常肯定的答应对方要求。因为如果非常肯定答应对方的要求,如果做不到的话,会对日本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毁坏他们在这个行业的名誉。名誉的好与坏是日本企业的性命!名誉坏的企业行业里传开了,会导致他们在日本没有一份订单,严重的会导致他们破产,这一点在日本很商业常识。
个人观点②
还说交货时间的问题。我个人的认为,日本企业应该会在三个月以内交货。因为日本是个喜欢把任何事情都提前做好,在绰绰有余的情况下完成工作的一个民族。
所以,排除相当万一的情况,交货日期只会提前,不会推迟。
《实例二》-----价格相谈。
中方要求日方把原定价格降低10%。
谈价格这个习惯是我们国人的一个习惯,不光是正式谈判场合,在我们生活也是如此。。。(稍微一谈一些题外话,第一次商业谈判,不懂的是,在国内,机械贩卖的交易,比如甲方定的价格是1000万,是不是都是可以砍价的呢?甚至砍许多?)
个人观点①
在日本,大部分情况是不可以谈价,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巨额交易量的情况,就算谈的话,也只不过去个尾数的比较多。
当然,我是一名中国人,站在我们国人的立场来分析,降一些价格,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降多降少那是另外一回事。
总之,今天我给他们的建议是,比如说价格不能降低,那就把交货时间再提前一些,设备的零部件再更换一些新的,派往国内的技术人员的停滞时间长一些。。。这种方式的协商,还是得到了双方的赞同。
价钱在无法谈通的情况之下,灵机应变以另外一种方式去谈判,这点相当重要!
《事例三》------国家不同,商业习惯不同的理解。
这里谈的是指一些和谈判内容不是有太大关系,但是有时候也是决定谈判成功,或是今后是否可以再继续合作的一些细节部分。
比如,在国内到了中午是先吃饭,再谈工作,日本是先谈工作,再吃饭。国内企业拜访日本企业,会带一些小礼品,我们是出于是礼节,日本企业一般不会。(他们担心你送礼品,将来如果托付日本企业办事,办不到的话,他们会觉得惭愧,感到内疚。这是以前日本前辈告诉我的。)日本企业会把所有谈判事项写在契约书里,国内有时候会在谈判过程之中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中国市场的扩大,也许会在最短时间内需要日本设备,哪怕是多交一些钱也可以,但是日本企业是按一个一个程序来,有时候多交钱也不会提前交货。。。。。
这是今天一天的体会,再次重申一下。
①是我的个人看法而以,并不代表全部。
②跨国谈判,其实就是和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商业习惯的人群一起交流的过程。从认知,理解,尊重,主张,而达到互惠互利目的。所以说,哪个国家的人都一样,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成败在人。
③长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眼前的利益固然重要,但是如何达到长期的互惠互利关系更重要。所以有时候大家都需要各退一小步,从而赢得将来飞跃的大跨步。
交流学习继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