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漫游费聊起
漫游费,这个明显带有中国特色的手机收费项目越来越收到手机消费者的争议。漫游费的成本到底有多大?据“中国移动”内部人士的透露,具体的成本到现在也很难算清楚。不过另一种较为可信的解释是:漫游费的成本几乎为零。
疑问随之而来:既然成本这么小,漫游费为什么又相对那么大?这其实是“中国移动”分区而治的结果。对消费者而言,只存在一个“中国移动”。但对于“中国移动”,却存在十多个“中国移动”。这些“中国移动”分区而治,独立核算,无论是资费标准还是服务质量都存在着差异。如果没有漫游费的存在,那么处于资费高、服务质量低移动区的消费者在资费低、服务质量高的地区办理业务而回本区或其他区使用就成为了一个理性的选择。漫游费的目的就是让外地用户在本地使用时其费用相对于本地用户更为昂贵,以此平衡各个“中国移动”间的利益。
依此逻辑,只要破除了“中国移动”的分区而治,漫游费成为历史,手机资费就会下降。可现实并非如此。目前“中国移动”占行业利润份额七成以上,增量市场上超过九成。如果打破分区而制,取消漫游费,那么更多的消费者将会选择“中国移动”,如联通、铁通的其他运营商的市场就会加速萎缩,造成寡头垄断的出现,最终结果是消费者的利益被损害。那么同在中国市场,“中国移动”为什么会一家独大?这主要源于2002年电信的行政分拆。当时的中国电信过于强大,管理层希望把“中国移动”由中国电信中分出,使市场的竞争更加充分。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却又规定,除“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外的其他运营商不能进入移动运营市场。这就导致了“中国移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缺乏有实力竞争对手,导致了其一家独大。而这种政策影响,即非市场影响,其导致市场畸形发展的利益分割问题是无法通过市场来解决的。
下来要说说被无数次提到的“市场经济”。在价格问题上,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在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竞争来抹平商品的利润,并形成一个动态的自由价格体系。价格体系是一个信号体系,通过它才可能使社会的资源达到合理的配置。但其的前提之一就是上文提到的规则的合理性。回到漫游费问题。当时管理层做出其他运营商不能进入移动运营市场的决策,其原因我分析为以下两点:首先,管理层自信于自己可以合理地操纵掌握市场的竞争,即通过调查,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理论来准确地预测市场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使市场达到良性、合理的竞争;其次,有利益的驱动,即政策制定者在制定规则时把自己的利益放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对于第一点,我们对这个市场中的诸多要素和力量处于必然无知的状态。经济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即人类永恒的适应能力,而实现这种适应能力要两个先决条件:一,决定权必须在个人手中,因为个人才能最准确、最快地了解到自己经济领域内各种要素的变化并做出反应,而这一点却在很大的程度上被我们的管理层所代替;二,即上文提到的自由价格体系这个信号体系的形成。对于第二点,即利益的驱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均是国字头企业,政策出台者是政府,政策执行的监督者也是政府。这样,政府的权利没有受到监督,或监督的不够,而不被监督的权利的滥用是一个必然,那么政策向国有企业,国家控股企业的倾斜就是必然了。这也就是许多经济学者所言的:国有资本只进入民间资本不愿进入和进入不够的领域的原因。
忽然想起的哈耶克的一句话:“有意无视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以期最后似乎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有目的的调控社会进程的合法化趋势,是对自由社会最大的伤害。”
许多问题是零散的、偶然的,漫游费如此,房价如此,出租车改制、医疗改革、、、、、、均亦如此。这众多的偶然背后缺有着某种必然的规律和原因。种种原因,在此不能继续讨论。但其背后的原因是这个社会真正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