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是出现在比较行为金融学和标准金融学之处。行为金融学的出现使得许多金融学家倾向于市场并非是有效的,而市场是否有效已经成为了行为金融学和标准金融学之争的核心。标准金融学把金融投资过程看作一个动态均衡过程,根据均衡原理,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下推导出证券市场的均衡模型。行为金融学基于心理学原理,把金融投资过程看成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分为认知过程和非认知过程。前者涉及感觉、知觉、注意、学习、记忆、思维等;后者涉及情绪、人格、气质、意志等。认知心理学是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认知过程往往会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情绪过程可能会导致系统性的或非系统性的情绪偏差;意志过程则既可能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又可能受到情绪偏差的影响,这些个体偏差加上金融市场上存在的群体偏差或羊群效应,可能导致投资或投资组合中的决策偏差。投资决策偏差就会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的价值,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而资产定价偏差往往会产生一种锚定效应或框定效应,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进一步产生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这就形成了一种反馈机制。如果这种反馈机制受到市场其他因素的激励或强化,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放大的所谓“自发性庞氏骗局”。
作为有效市场假说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经济学家Fama认为,尽管大量文献证明了股价长期回报异常(long term return anomalies)的存在,市场仍是有效的,因为股价对市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同时存在,异常只是一种“偶然结果”(chance results),而且,大部分异常是与研究的方法和模型有关,适当选择方法就可以消除异常。
Shiller反对Fama的观点,他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当成是偶然结果,而忽略其背后的心理学依据,他认为行为金融学并不是要对标准金融学取而代之,有效市场假说在金融学研究中仍有它的重要位置,在一定的条件下市场仍是令人惊奇的有效;对许多研究而言,预期效用理论仍能起到很好的解释作用;标准金融学中逻辑严密的数学模型仍在指导着金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