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作为一种关乎民众生命健康的特殊商品,其需求往往随着收入增长、技术进步呈现加速增长趋势,但医疗服务供给的增长往往需要较长的投入周期。同时,由于医疗服务具有一定的公共品特性,ZF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管控往往起到了压制供给、刺激需求的作用。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们看到,一方面各国普遍遭受着医疗卫生支出快速增长的困扰,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医疗服务供需矛盾成为一项全球性难题。无论是近期美国ZF停摆,还是国内日趋激烈的医患关系,矛盾的本质均是医疗服务供需矛盾激化。
作为应对,社会资本办医成为各国缓解医疗服务供需矛盾的共同选择。过去二十年中,无论是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还是在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医疗服务领域均表现出同一趋势——营利性医院数量快速增长。
医疗卫生支出的快速增长对ZF财政构成沉重压力,导致ZF从医疗服务的提供、购买两方面着手,控制支出增长。从服务供应方来看,ZF对公立医院的财政直接支持力度下滑;从服务购买方来看,ZF出台医保控费措施,限制医疗服务支出的过快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医院的经营压力增大,民营医院尤其是营利性医院在运营效率、融资能力方面的优势得到放大。这一点在美国、德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两国均出现了大量公立或民营非营利性医院向营利性医院转化的情况。
公立医院承担着保障民众基础医疗服务权利的责任,公立医院对医疗服务的定价通常受到管制。低于市场化水平的医疗服务价格起到了压制供给、刺激需求的作用,使公立医院体系出现看病难的问题。而随着收入、商业医保水平的提高,民众对医疗服务质量和便捷性的要求相应提高。在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我们都看到,民营医院通过提供边际医疗服务获得了长足发展。
图1:医疗服务供需矛盾带动社会资本办医快速发展的两条路径

相较非营利性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在融资能力和运营效率上具备优势:融资能力:对公立医院和民营非营利性医院而言,能够获得较多的ZF补助和社会捐赠,但这类医院的主动融资能力较差。由于其“非营利”这一特殊属性,资本很难从对非营利性医院的投资中获得收益,债务融资几乎是非营利性医院唯一的融资方式;而对于营利性医院度过培育期后长期稳定的盈利能力对资本吸引力非常大。因此,一旦ZF财政补助减少或对医院控费趋势趋严,营利性医院就有望借助融资能力上的优势实现规模和技术设备领先,进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运营效率:营利性医院拥有更强的动力去提升运营效率。在医院控费的背景下,营利性医院的运营效率优势显得尤为重要。过去三十年中,在美国、德国等进行医院支付制度改革的国家,均出现了非营利性医院在经营压力下向营利性医院转化的趋势。
美国是全球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最高的国家之一。1960至2010年间,美国医疗卫生支出从273.6亿美元增长至25936亿美元。即使考虑到人口增长(同期增长约60%)和通货膨胀(同期增长约600%)的影响,美国人均卫生费用的增速依然非常惊人。2010年,医疗卫生支出占美国GDP的比重已高达17.9%。
在医疗卫生支出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美国ZF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通过各种措施进行控费。作为整个医疗体系中费用支出占比最大的部门,医院首当其冲,受到的监管也最为严厉。美国从1976年开始试行预付费系统,其后于1983年在Medicare强制推行DRGs付费制度,并逐步覆盖到全部医疗报销范围。随着预付费、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的推行和医保支付方干预能力的增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医院卫生费用在医疗卫生总支出中的占比开始呈现缓慢下降状态。
各种控费措施在有效抑制医院支出增长的同时,也显著影响了医院盈利能力。在这一时期,美国医院的规模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ZF办和非营利性民营医院甚至出现萎缩。出于融资、提升管理效率等目的,非营利性医院向营利性医院转变的案例逐年增多。
与美国类似,为了应对医疗卫生支出的快速增长,德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支付制度改革,1993年,德国开始从后付费制向总额预付制转型。2000年后,德国决定参照澳大利亚医改经验设计本国按病种付费制度,并于2003年开始在全国750家医院试点。仅仅试点1年后,德国就于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执行按病种付费制度。
与美国不同的是,德国绝大部分拥有相关资质医院的资本支出由州ZF负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德国各级ZF开始饱受财政赤字困扰,对医院的必要资本投入出现大幅缺口。从1992到2008年,德国各级ZF对医院的资本投入从38亿欧元下降至27亿欧元。
控费措施趋严和财政支持减少对德国医院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造成沉重打击,部分医院的设施老化严重。在ZF财政和公立医院经营状况持续下降的情况下,ZF出售部分公立医院成为一种多赢的选择:对各级ZF而言,出售医院可以获得部分收入用于偿还负债,同时也摆脱了医院未来亏损所造成的负担;转化为营利性医院后可以提高经营效率和融资能力。投资医疗服务资产可以获得较高的稳定回报,在经济衰退期这一点尤其被社会资本看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公立医院的数量快速从1991年的1360家下降至2010年的852家。同期,德国营利性医院的数量则从1065家上升至1373家。为了追求规模效应,德国医院在走向私有化的同时也出现集团化趋势,成长起费森尤斯helio、Asklepios等大型医疗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