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床头一直放着一本书《梵·高自传》。这本书是我从好友那儿借来的,之所以借这本书,是因为梵·高这个人,知道他,是因为他是伟大的画家,太有名了,连我这个对书画一窍不通的人也知道他那金灿灿的向日葵,更是因为他出名太晚了,他的一生贫贱、卑微、孤独,丝毫没有一个名人的光环,比普通人生活的更艰难。
书拿来后,我却无法像看其他书那样,一气呵成。读这本书,心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梵·高,一个天才的艺术大师,过的是一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卑微到了尘埃里。
梵·高应该是一个有追求的人,贫困让他对自己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的父亲是一个牧师,牧师在当时不失为一个体面的、能养家的职业。所以在他二十几岁时也曾想着当一名牧师,并且为了这个职业,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学习的相当努力,但不知为什么,最后却没有当上牧师。也许是他对画画过于痴迷了,无法从事画画以外的工作。他对画画的热爱无法让人不动容。对于我们这些读者,我们感受到的是感动,而对于梵·高的父母亲人,他们是深深的忧虑甚至是愤怒,因为这样的梵·高,不仅不能帮助家里人,甚至连自己也无法养活。家里的亲人感觉他是堕落的、失败的。所以,梵·高和家人的关系很多时候是紧张的,尽管他们彼此深深相爱。梵·高为了画画,不停地进行学习,临摹名家的画作,读名家关于画画的论著,甚至学习令他厌烦的解剖学。读梵·高的自传,你会发现,他所有的活动都是为成为名画家而努力的,为了自己的追求不怕吃所有的苦。他爱读书,有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他对周围或明朗或阴暗的景物有着独特的感受,他能注意到常人往往忽略的周围的美,他有着成为优秀画家的所有品质,可是造化弄人的却是他一直不被当时的人们承认,理解。一生贫困潦倒,甚至以自杀作为了人生的终结。
我每读完一封他的书信,都想赶快停下来,透透气,不是因为他的文笔不好,他的文笔很好,我想这也是他的书写被集结出书的原因。他写他的生活,他的所观所感,尤其是他对周围景物的描写,他对煤炭工人、纺织工人的关注,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写信时真诚的态度,让我读的津津有味。我忍受不了的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天才,为什么却过着这样一个卑微、可怜的生活?生活太不公了,生活太残酷了,残酷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可是掩卷沉思,你又忽然发现,在梵·高愁云惨淡的生活中,隐隐散发出一种金子般的光芒。虽然梵·高深知自己的处境,但是他一直不气馁,虽然没有钱,不成功,但他坚信自己做的事有意义,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顺境中的自信是容易的,而绝境中的韧劲更是弥足珍贵。正是这种韧劲,支持着梵·高走完自己悲苦的人生,也正是这种韧劲,使几百年后今天的我们得以欣赏到无人能及的绝世佳作。
PS:写这些的时候,实际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只读了不到一半,我想,等以后读完了,或许我会有不同的感受。
原文地址:http://www.mzlizhi.com/lizhishuji/9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