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1593 4
2014-03-14
“小海龟”的大问题

过去十几年归国的人才中,绝大多数都是些小海龟。

这些小海龟,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获得的学位,其共同点就是他们在回国工作的时候都没有在国外独立工作的经验,没有在国外做过PI(Principal Investigator),更没有被提拔到Tenure或其它形式的终身职的位置。我自己当初也在此列。

小海龟们对于研究和学术界的规范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不够全面,对于如何开展独立和有创新的研究,在国内缺乏较为成熟的学术规范的环境下,主要是靠感觉摸着石头过河,或者顺应环境,在湍流之中力争上游。

国内的学术界,让这样一个没有成熟的群体在比较短的一段时间之内挑了学术大梁,有的人还很快走上学术管理岗位,对这些小海龟来讲当然是非常不错的事业发展机会。可是,小海龟毕竟是小海龟,他们在学术能力的发展上本来还需要有更好的人来指导,按部就班地发展(至少在国际上是这样)。在他们学术上有真正的成就和在学术管理上有足够的经验之前就将他们沐猴而冠推上学术界的高位,用我们蜀国的谚语说不过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对于学术界和整个社会来说,的确是非常糟糕和遗患无穷的事情。这种事,在台湾和香港,是没有发生过的。

2009年我回美国工作不久,在某次宴会上和美国某大学的化学系主任坐在一起,我很礼貌地问他在此之前他的研究组有没有博士生或者博士后回到中国大陆工作,这位先生很直率地说:“Only the bad ones. The better ones all stayed.”我笑着说:“Bad ones like me?”他尴尬地解释说:“No,no. You must be among the few good ones. Otherwise we would not have tried to get you back. I do not mean that the ones who went back were bad. They were just not as good.”

不管我们自己愿不愿意承认,他老先生讲的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事实。而且,国外学术界看待我国学术界最近20多年的海龟们,其基本评价也的确是如此,这种状况只是在最近三五年有所改变。  所以,我的博士后导师有时候也跟我开玩笑说:“你看你,当时回去早了,很多人都认为你是在美国混不下去才回中国去的;现在你又回美国来,很多人还不是认为你在中国混不下去了才逃过来的。”对此,俺只能尴尬地笑笑。

当年有一位著名的年轻海归,回国不久就做上了著名大学的副校长,而且后来还当上了某著名大学的校长。若干年前这位仁兄在美国的博士导师的资深同事,美国科学院院士和前Merck公司的CEO和总裁在北京跟这位仁兄吃过晚饭之后的第二天问我:“Do you know this guy named XXX? I had dinner with him yesterday and he was telling me all the things he had done in China. He is even a president of a major university. I can immediately tell that he is a smooth guy but without substances. You must trust my judgment on this since I was a professor and chairman in the academic, and I was also a CEO and president of major company. I am also adviser to the president of Columbia University. How come your government gave this guy so much trust and important position, even I can immediately tell his is not good for his job? After I go back to the States,I will talk to his Ph.D. adviser, whom I recruited as a junior faculty member in my department years ago. I am sure that he is not going to be proud of this student of his.”

为此我只好很不好意思地为我国政府辩护说:“I guess our government probably did not have much choice, even though I know that they do want to find better people to work for the country.”

为美国海龟正名

吴飞鹏兄在《外国土鳖都很好,中国的土鳖要争气》博文中很激愤地说:

“仔细回忆一下,为何一进入1990年以后,我们的科研开始进入虚无化和模仿化,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大批的海龟博士走上了领导岗位,一次次的换领导换来换去都是海龟,而这些海龟都号称自己是国际知名的科技精英,都在国际知名的大学里学过科研,学会了美国大学的科研方式,以为美国大学教授的科研就是美国科研的全部,美国大学教授就是科研的标准,在参照国际标准的口号下,去掉了深厚积淀和底蕴和实质内涵,炮制了一个简化版或者叫傻瓜版美国大学的科研标准就成为了中国科研的标准。”

吴飞鹏《外国土鳖都很好,中国的土鳖要争气》博文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814-645450.html

客观地讲,吴飞鹏兄所说的1990年后发生的事情的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事实。不过正如我在《中国学术界:海龟、龟儿子和龟孙子》博文中所评论的,但他的意见中有两点很不确切。

一是事实上过去三十年里面回国的海龟中,美国龟居少,欧陆和日本龟居多。如果帐要算到海龟身上,也不主要是从美国龟的责任。二是事实上过去二十多年里面,国内学术界并没有真按照美国学术界通行的标准做,因为人们的思维定势从来是:“你那是美国经验,要考虑我们中国的国情,我们这里实行不了。”总之,事实是过去中国学术界领导层里面很少有美国龟,即使有一些美国龟,也主要是些对美国学术界的经验和标准了解不够多或者理解不够深的小美国龟。大家明白这一点就不会乱怪人了。

《中国学术界:海龟、龟儿子和龟孙子》博文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645967

“大海龟”之必要和重要性

按照我的理解,中国政府其实很明白中国学术界里面的这些问题。如果以前的海归和国内的土鳖们(龟孙子们)真的很棒,自然不会有最近几年实施的“千人计划”。“千人计划”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千人计划”引进“大海龟”,和通过“青年千人计划”引进更多有一定质量的“小海龟”。

引进“大海龟”的主要目的是要从学术和研究环境及文化上去做改变;引进更多有一定质量的“小海龟”的目的是中国科学教育和产业的确需要更多具有前沿和专业训练的人才。引进这些人才自然会影响目前国内已有的人才格局,所以也引起不少的反弹。

引进“大海龟”的“千人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确遇到不少麻烦。甚至不少人认为是失败的。

对不少已经在国内学术界掌握实权或者比较有影响的从前的小海龟或者大土鳖(老龟孙子)们来讲,引进的“大海龟”们自然会严重威胁他们的利益和削弱他们在学术界的权力。另一方面,由于体制设计不够合理,事实上引进“大海龟”的成效不够显著,这主要表现在有一大批“大海龟”们并没有足够的动力选择全职回国工作。这种状况又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千人计划”的不满,认为这些不能全职回国工作的“大海龟”们只是希望回国捞钱。

说句公道话,大多数“大海龟”不能做出全职回国的选择,主要还是因为国内的学术界并不能给他们提供基本的稳定。对这些人来讲,要放弃在国外已经有的终身职位和退休福利,选择收入和职位并不那么稳定的工作,确实很难让人全力以赴。从这个角度来讲,国内学术界如果没有比较稳定的类似美国的Tenure制或者欧洲的教授制度,引进“大海龟”的“千人计划”很难不会走样。

引进“大海龟”的“千人计划”实施不顺畅,引进“小海龟”的“青年千人计划”和最近推出的一再面向国内青年人才土鳖(“龟孙子”)的“万人计划”也不会顺畅到哪里去。

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青年人才的选拔、评估和晋升是关系到“青年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成功的关键。这就需要在选拔、评估和晋升的制度和标准上下功夫,要有资深的科学家来把关。目前国内已经有的资深科学家们,其实并没有很好的选拔、评估和晋升的好经验,所以导致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不满意见。尽管目前国内学术界越来越认识到了建设类似于Tenure制度的重要性,但真正有直接经验和学术水准,并且懂得如何设计具体的程序和根据研究机构、学校和学科的具体情况掌握不同标准的人却很少。这正是那些“千人计划”引进的“大海龟”们最能够起作用的地方。问题在于,如果这些“大海龟”们并不能全职回国工作,他们又怎能在这些具体的事务上起到足够的作用呢?

中国人自古明白: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伯乐最重要的事情是相马,而伯乐相出来的有潜质的马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和调教才能真正成为千里马。如果现在招来的“青年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不能通过比较系统的选拔、评估和晋升,中国学术界的将来更会成为一团乱麻。所以,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在建立Tenure制度的同时,想办法解决“千人计划”的“大海龟”们全职回国工作的问题。

这个事情一定不能拖下去,拖下去的结果会真正耽搁那些“青年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的人才,使他们在不好的标准下大部分长成歪瓜劣枣,从而也败坏整个学术界。所以,引进“大海龟”的“千人计划”非常重要。绝不能像喻海良的《从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归国年龄看“千人计划”》博文中所建议的那样“把主要引进人才放在“青年千人”人才上,而将“千人学者”作为引进人才中的辅助手段。”

喻海良《从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归国年龄看“千人计划”》博文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646634.html

“小海龟”的小心思

事实上,“小海龟”们的很多心思很值得大家思量。

站在他们自身的角度,很多“小海龟”们对于Tenure制度和“大海龟”的引进会持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很多“小海龟”们已经在心理上习惯于过去十几年“小海龟”直接成为国内研究机构的教授或者研究员的模式,他们会认为让他们经历Tenure制的评价来决定晋升是一种折磨(这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如此,但非常必要)。而且他们会觉得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够公平,因为以前的“小海龟”一回国就能直接成为国内研究机构的教授或者研究员。另外,人人都有独立的愿望,“小海龟”们在国外做博士或者博士后的时候,按照惯例满心希望的梦想就是回国能直接做能够独立自主的教授,现在又要引进一些在国外他们成天就想摆脱的“大海龟”站在他们把旁边破坏他们做美梦,实在会是心有不甘。

因为这些原因,我也很能理解为什么当我在科学网上的博文提到Tenure制度在中国学术界的必要的时候,在我的博文下面评论或者写博文来质疑和反对的主要是些冒充土鳖的“小海龟”、过去的“小海龟”或者将要成为“小海龟”的人。

李南文《为什么中国一定要有Tenure制度--驳王鸿飞同志的博文》博文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3934-645474.html

需要说明的是,在国内学术界实行类似Tenure的制度,是国内学术界过去二十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实施,这并不是我鼓动的结果。我只是一个观察者和评论者而已。

另外,即使国内学术界不实行Tenure制,现在回国的“小海龟”或者国内自称的土鳖们在寻求学术界的工作的时候,也会面临越来高的要求,而且起始职位会比原来低。这跟30年前美国人只要高中毕业就能找到一个像样的工作,而现在需要大学毕业才行一样.水涨船高,这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普及的自然结果。

所以,社会现实如此,那些“小海龟”或者土鳖们其实并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中国学术界必须向上发展,有能力的人才会整体上有更多和更好的发展机会。如果还是像过去十几年那样学术界平庸当道,任何人的机会都会受到更多和更持久的损害。

非一流大学不适合Tenure制度吗?

另外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费一流大学是否适合Tenure制度。我觉得适当的Tenure制度对于非一流高校其实更为重要。

喻海良兄在他的《只有一流大学才适合Tenure制度》博文中列举了三条理由认为普通高校不是以采用Tenure制度。这三条理由是:

(1)普通高校缺乏吸引一流人才的能力。
(2)普通大学收获基金资助、产生成果更难。
(3)普通高校的行政干预能力更大。

喻海良《只有一流大学才适合Tenure制度》博文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645805.html

事实上,把这三条作为普通高校不宜实行Tenure制度的理由并不成立。

首先,实行Tenure制度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保证学术单位有一定的学术自由和学术与教育水平。在研究水平不够高(一流)的学校,仍然有必要区分Tenure和非Tenure的职位。在美国的非研究型大学,照样有Tenure制度,尽管他们对于研究的要求比较低,但并不是没有。Tenure制度在这里更多是保护教师在教育上的学术自由,同时保证教师有一定的学术与教育水平。

其次,因为资源有限,普通大学的教师正教授数目一般较少,副教授或者讲师会更多。因为在Tenure制度中主要是根据同行评议,尤其是小同行的评议作为判断学术水平的依据,尽管普通高校的Tenure标准可以降低,但是学术水平评价的标准还是一致的。

其三,如果普通高校不实行比较明确的Tenure制度,将使得这些学校的教育和学术标准混乱,这样会丧失吸引海归和一流高校的博士与博士后前往工作的吸引力。这样下去,将使得普通高校教育和研究水平每况愈下,而且会使得整个社会的高等教育处于分裂状况,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也会进一步失去进入一流大学研究生院深造的机会。

研究经费少和研究力量不够强的地方,更需要提高研究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实行Tenure制度的普通高校,才会有机会在适当的时候和条件下从一流高校引进已经获得Tenure的水平较好的教授。不然的话,原则上不会有已经有Tenure的教授会考虑到普通高校去全职工作。这跟目前国内的高校因为体制不接轨,很难招到国外有Tenure的教授全职回国工作是一样的道理。学术体制不接轨,会为人才流动造成非常大的人为障碍。

所以,那些不去早点动脑经去尝试实施Tenure制度的普通高校,到时候只会因为在发展上落后于人而后悔。

总结:中国学术界不能靠“小海龟”和土鳖(或称龟孙子)们来制定学术标准与规则

很多人对“海龟”的意见,事实上是因为那些有点不三不四的“小海龟”和土鳖们不明白学术标准和规则而自行其是带来的问题。这是国内一直不重视引入“大海龟”以及进行学术规范和制度建设的结果。

俺作为一个十几年前回国工作了十年的还算有点自知之明的“小海龟”,深知过去和现在的“小海龟”们在学识上和学术管理上之不成熟和土鳖们的缺乏眼光,再加上行政机构往往急于求成,才造成中国学术界目前的混乱状况。

“小海龟”和土鳖(龟孙子)们应该认清自己的局限,追求在良好的学术制度下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才会有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对学术与社会的贡献。梦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以自己有限的经验和能力就要去充当中国学术界的大任,于人于己都不会有什么好处,并且还会在远未到退休年龄的时候就被学术界提前遗弃。

很多人习惯性地低估“大海龟”在中国学术界的作用,夸大“小海龟”以及土鳖(龟孙子)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可能有精神胜利和自我安慰的作用,但这对于中国学术界未来的发展非常有害。

陈安学弟问我为什么要站在“大海龟”们的立场上替他们说话。实话说,我只是站在中国学术界的未来立场上说话。没有一个具有正常理智的人,会不明白陈安学弟,以及方舟子学弟,完全没有机会代表中国学术界的未来。

智者千虑,会有一失;愚者千虑,难有一得。

这是人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选择站在智者而不是愚者一边的原因。(本文选编自王鸿飞先生的博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3-14 09:59:33
还应该分真假海龟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14 10:00:34
哈利泼特 发表于 2014-3-14 09:59
还应该分真假海龟吧
哈利所言极是,呵呵,确应区分,谢谢波特的关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15 13:12:58
牛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4-25 00:47:23
我的唯一感受就是:为什么楼主认识的教授们都这么****y?都这么喜欢在别人背后说坏话?
我所认识的老师们不论谈同行还是学生,不论是尚在本校的还是万里之外的,都只有正面肯定的意见,或者不同的意见,但绝没有人说是非,从没有张嘴就用“bad”这种词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