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主力操盘创业板手法 今年以来,创业板指在高估值、伪成长的质疑中经历了大涨创下历史新高后回调的历程,在此期间,作为市场主力的机构投资者又有怎样的持仓行为呢?《大众证券报》和财信网记者通过对交易所公开交易信息总“机构席位”的跟踪和统计,描绘出机构大致操作路径:先期谨慎,后追涨,在创业板指创下历史高点后开始博弈;现阶段,市场风格转换预期增强,年报披露快马加鞭,机构对创业板处于“冷静期”。
1月大涨中谨慎卖出
总体而言,在今年以来创业板指创新高的过程中,机构对创业板个股的操作可谓频繁。从1月1日到2月25日的33个交易日,公开交易信息中,机构席位共出现702次。而在去年12月创业板指一路上涨中,机构席位仅出现215次。
具体来看,1月份的20个交易日,创业板大涨15%。期间,创业板个股出现机构席位共计421次,其中买入196次,买入金额总计28.57亿元;卖出228次,卖出金额32.32亿元。数据显示,机构对创业板个股买卖积极,但卖出的金额和数量明显高于买入。
从当时市场主流机构之一的基金观点看,基金对涨了一年、估值高企的创业板普遍比较谨慎。去年依靠创业板大涨业绩靠前的景顺长城已经舍弃热门股,增配高铁股,公司投资总监王鹏辉表示会密切关注更广泛的投资机会,比如家电、高铁、配网等,也会关注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投资机会。
2月创新高一路追涨
随着时间推移,创业板股票并没有如大家预期的那样进行调整,而是一路上涨,并在2月25日创下历史高点1571.4点。
2月1日至2月25日的13个交易日,创业板指数继续上涨5%,创业板个股出现机构席位共计281次,其中买入150次,买入金额总计30.59亿元;卖出134次,卖出金额总计为27.96亿元。数据表明,新年过后,机构对创业板的态度更为积极,买入交易的次数和金额均超过卖出。
当时,基金的观点也出现改变,从谨慎转向了机构性看多。一方面,基金公司马不停蹄到各家上市公司调研,关注上市公司的并购情况,如2月10日,南方、博时、易方达等13家基金公司调研华测检测(300012);2月11日,梦洁家纺(002397)接受了中邮、华商、汇添富等7家基金公司调研。另一方面,从公开观点来看,基金公司普遍站在了创业板成长股一边,广发基金经理朱纪刚当时就表示“本年有没有业绩变得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大家看重的是经营模式和空间,A股在发生变化,大家对于利润增速和估值的容忍度比2013年上半年高很多”。
3月初调整中激烈博弈
从2月26日开始,创业板指进入了一轮回调期,截至3月11日,10个交易日,指数下跌13%。创业板个股出现机构席位共计达247次,其中买入133次,买入金额合计18.45亿元;卖出115次,卖出金额总计17.02亿元。这期间,买入和卖出的数量和金额相当,机构对未来趋势无法准确判断,显示出明显的博弈特征。
以2月26日-2月28日为例,调整的头三天,机构共出现在创业板个股的公开交易信息中128次,调整期超过一半的机构交易在3天内完成。其中,买入70次,买入金额为11.47亿元;卖出59次,卖出金额为9.18亿元。3月后的7个交易日,机构席位买入创业板63次,合计金额6.99亿元;卖出56次,合计金额7.84亿元。显示出在调整初期,机构仍以买入为主,明确调整阶段后,机构则以卖出为主。
从基金的净值波动看,2月中旬,偏股基金的波动特点已经逐步和成长股接轨。至3月,创业板指已经开始回落,但偏股基金的波动特点依然难以摆脱成长股的涨跌轨迹。
反弹后冷静缩量交易
从3月12日开始至3月18日的小反弹中,创业板指数上涨了8%左右,机构出现在创业板个股的公开交易信息中仅82次,参与热情明显下降。其中买入46次,合计金额为7.66亿元;卖出38次,卖出金额为4.48亿元。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在3月13日结束,会议前后,市场震荡加剧,大盘蓝筹股表现抢眼,市场风格转换的预期加强,加上年报披露逐渐进入密集期,机构对确定性、防御性需求增强。摩根士丹利华鑫近期就表示“短期降低风险偏好,追求业绩稳定性”,公司认为,3月中旬至4月上旬是一季度业绩预告的密集披露期,成长股开始被业绩所验证。
民族证券分析师李泓灏在接受《大众证券报》和财信网记者采访时说:“年报是成长股业绩的‘证伪’期,其实也是布局真正成长股的时候,机构现在不动不代表成长股不被看好,谋定而后动,未来成长股的机会仍然是大于蓝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