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内棉花产量有所下降。过去十年,国内棉花产量复合增速为3.4%。由于农户种植收益、种植意愿、自然条件等因素均会对当年棉花产量造成影响,因此,相邻年度棉花产量大起大落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国农业部估算,2013年国内棉花产量约为630万吨,较2012年下降54万吨,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天气条件恶劣和棉花种植面积减少。
图1:国内棉花历年产量及增速

用每亩指标考察国内棉花种植成本和收益。分析发现,2010年,尽管种植成本上升,但受益于棉花价格的大幅提高,国内棉农种植收益达到历史高点;此后的2011年,棉花价格开始下降,而农药、化肥、人工成本等因素导致国内棉花种植成本持续走高,棉农种棉收益快速回落。2012年,国内棉花每亩产值有所提高,但棉花种植成本上升幅度更大,因此,每亩棉花净利润和利润率进一步下滑,棉农收益持续下降。
近两年国内棉花播种面积持续下降,2012年国内棉花播种面积下降6.9%,2013年数据尚未披露,但据中国棉花协会统计,2013年度中国棉花种植面积预计同比下降6.7%,棉花生产继续出现萎缩。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全国植棉意向面积6597.3万亩,同比减少483.6万亩,降幅6.8%,其中黄河流域植棉意向面积为1893.2万亩,同比下降12.7%,降幅最大。国内棉花播种面积呈现逐年下降走势。
图2:国内棉花历年播种面积及增速

播种面积与单位面积产量共同决定棉花产量,前者在短期内起决定作用。单位面积产量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较为稳定;播种面积取决于农民种植意愿,其在短期内对国内棉花产量的影响极其显著。随着国内棉花种植面积进一步下降,我们认为即使考虑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的可能,2014年度国内棉花产量仍将在2013年的基础上继续下降。
图由于国内棉价远高于国际棉价,国产棉花基本上没有出口,全部被国内企业消费或临时收储。2010-2012年,国内棉花消费量持续下降,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下游纺织业景气度尚未完全恢复,对棉花需求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棉价高企,纺织企业在逐步降低对棉花的使用比例。因此,在国内棉花产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大量的棉花被中储棉临时收储。2013年,预计国内棉花消费量与2012年持平,年末库存较2012年略有上升。
图3:国内棉花年消费量及增速

2011年5月之前,国内棉花价格与国际棉花价格走势基本保持一致。2011年5月之后,国际棉价走低,而国内棉价则维持平稳,国内-国内棉花价差持续扩大,目前已超过7000元/吨。国内棉花价格2011年5月至今保持平稳归因于我国特殊的棉花价格决定机制。
图4:国内棉花与国际棉花价格走势及价差

我国既是棉花生产大国,又是纺织品生产大国,这两大产业所牵涉的利益群体较为庞大。国家需要保护棉农的利益和种棉积极性,保证棉花自给,进而保障下游纺织与服装产业用棉安全。在2011年5月之前,国家任由棉花价格自由涨跌,国内棉价曾低至14000元/吨,也曾高涨至30000元/吨。在此过程中,棉农种植积极性和纺织行业用棉稳定性受到了较大冲击。更严重一些说,中国的用棉安全受到威胁。
为防止进口棉花对国内棉花价格形成冲击,伤及棉农利益,国家以发放配额的形式对棉花进口量进行控制。由于棉花进口配额较为有限,纺织企业较难通过进口棉花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平衡棉花供求,稳定棉花价格,防止进口棉花对国内棉价造成冲击进而损伤棉农利益,国家于2003年成立了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棉),由其根据当年的棉花实际生产成本和棉农的合理利润制定临时收购价格,对国内棉花进行临时收储,保护棉农利益和种棉积极性。在纺织用棉紧张时其再进行抛储,保证纺织业用棉需求。尽管中储棉成立于2003年,但我国常态化的棉花收储措施是于2011年3月正式建立的。
国家常态化的收储措施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明确收储时间窗口,每年的9月至次年3月;第二,提前公布收储价格;第三,实行敞开收储,不限收储数量,只要棉花的市场价格低于当年的收储价格,棉花生产者都可以将棉花送储。上述常态化的收储措施相当于为市场提供了棉花的指导价,中储棉也可依靠其库存发挥价格稳定器的作用。
临时收储政策在棉价调控方面成效显著。2011年3月之后,国内棉价经过高位下跌,从当年5月开始稳定在19000元/吨附近直至今日,而国际棉价则跌势不止,二者价差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