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911 2
2008-03-13
[转贴]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人及学术成就(1)


1969年:简•丁伯根和拉格纳•弗里希。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 (1903-1994)和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 (1895-1973)共同获得1969年经济奖。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简•丁伯根是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拉格纳•弗里希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他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



1970年:保罗-安-萨默尔森。保罗•安•萨默尔森(PAUL A SAMUELSON ) (1915-)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重要著作:《经济分析基础》(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经济学》(E  

conomics);《线性规划写经济分析》(Linear Programming and EconomicAnalysis),与多夫曼(Dorfman)及索洛合著;《经济学文选》(Readings in Economics);《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选》(The 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s of Paul A.Samuelson)。



1971年:西蒙-库兹列茨。西蒙•库兹列茨(SIMON KUZNETS ) (1901-1985),俄籍美国人,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肯尼斯-约瑟夫-阿罗和约翰-希克斯。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 (1921-),美国人,与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共同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重要著作:《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僵》(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存货与生产的数学理论研究》(Studies in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Inventory and Production),合著;《公共投资、报酬率写最适财政政策》(Public investment,the Rate of Return,and Optimal Fiscal Policy);与喀西(M.Kurz)合著《风险承担理论论文集》(Essays in the Theory of Risk Bearing);《组织的极限》(The Limits of Organization)。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 (1904-1989),英国人,他与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共同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而获奖。



1973年:华西里-列昂惕夫。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 (1906-),美国人,他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纲纳-缪达尔和弗-冯-哈耶克。纲纳•缪达尔(GUNNAR MYRDAL) (1898-1987),他与弗•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而获奖。弗•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899-1992),澳大利亚人,他与纲纳•缪达尔(GUNNAR MYRDAL)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而获奖。



1975年:列奥尼德-康托罗为奇和佳林-库普曼斯。列奥尼德•康托罗为奇(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 (1912-1986),前苏联人,由于在1939年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佳林•库普曼斯(TJALLING C. KOOPMANS) (1910-1985),美国人,他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



197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1912-),美国人,由于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而获得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重要著作:《实证经济学论文集》(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消费函数理范》(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资本王义与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价格理论:初稿》(Price Theory:A Provisional Text);《美国货币史•1867年一1960年》(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一1960)与施瓦兹(Anna J.Schwartz)合著。



1977年:戈特哈德•俄林和詹姆斯•米德。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AMES E MEADE) (1907-),英国人,由于与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OHLIN)共同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出了开创性研究,而获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OHLIN) (1899-1979)。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OHLIN)和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AMES E MEADE),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8年:赫伯特•亚•西蒙。赫伯特西蒙(1916-)是美国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在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都有较深厚造诣。他早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于1943年获得博士学位。自1949年担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与心理学教授,他由于"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主要著作有《管理行为》、《公共管理》、《人的模型》、《组织》、《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中的决策理论》、《管理决策的新科学》、《自动化的形成》、《人工的科学》、《人们的解决问题》、《发现的模型》、《思维的模型》等。他在《管理行为》(1976年第三版副标题《管理性组织决策过程研究》)、《组织》和《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等书中对决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形成了系统的决策过程理论。西蒙在管理学方面所研究的主要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50年代西蒙的公司行为理论对微观经济学中简单追求利润最大化假设的经济人模型提出挑战,强调了大公司中复杂的内部结构,其目标和子目标的多重性,提出了理性人一具有"有限理性"的人一即基于"令人满意"而不是"最优"方案决策模型。他借助于心理学的研成果,对决策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概括出了他的决策过程理论。随后,西蒙转而研究大型组织中的信息处理问题。他认为信息本身以及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他进一步研究了利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其他认识过程,并为公司决策人员提供"决策辅助系统",成为西方决策理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西蒙认为,组织是指一个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沟通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它向每个成员提供决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和决策前提、目标及态度,它还向每个成员提供一些稳定的可以理解的预见,使他们能预料到其他成员将会作哪些事,其他人对自己的言行将会作出什么反应。西蒙认为,绝大多数的人类决策,不管是个人的还是组织机构的决策,都是属于寻找和选择合乎要求的措施的过程,这是因为寻找最大化措施的过程比寻找前一个过程要复杂得多。后者首要的条件是存在完全的理性,而现实中的人或组织都只是具有限度的理性。西蒙的管理理论所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理性与非理性方面的界线。他的管理理论是关于意向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种独特理论,是关于那些因缺乏寻求最优的才智而转向寻求满意的人类行为的理论。作为管理决策者的经理,其决策制定包括4个主要阶段:(1)情报活动: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即探寻环境,寻求要求决策的条件;(2)设计活动;找出可能的行动方案,即创造、制定和分析采取的行动方案;(3)抉择活动,在各种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4)审查活动;对已进行的抉择进行评价。决策可以区分为性质相反的两种决策:一种是程序化决策,即结构良好的决策;另一种是非程序化决策,即结构不良的决策;区分它们的主要依据是这两种决策所采用的技术是不同的。制定常规性程序化决策的传统方式由于运筹学和敢数据处理等新的数字技术的研制和广泛的应用而发生了革命,而制定非程序化决策的传统方式包括大量的人工判断、洞察和直觉观察还未经历过任何较大的革命,但在某些基础研究方面正在形成某种革命,如探索式解决问题、人类思维的模拟等。自动化方面的进步和人类和人类决策方面的进步会把组织中人的部分和电子的部分结合起来构成一种先进的人一机系统。西蒙的组织设计思想认为,一个组织可分为三个层次:最下层是基本工作过程,在生产性组织中,指取得原材料、生产产品、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间一层是程序化决策制定过程,指控制日常生产操作和分配系统;最上一层是非程序化决策制定过程,指对整个系统进行设计和再设计,为系统提供基础的目标,并监控其活动。自动化通过对整个系统进行较为清晰而正规的说明,将使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更为清楚明确。大型组织不仅分有层次,而且其结构几乎普遍都是等级结构。在今天信息丰富的环境中,关键性的任务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加工处理成各个组成部分,稀有的资源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自动化系统中,日常决策需要的人干预将越来越少;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对决策系统进行维护和改进,以及激励和培训其下属人员。二战以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管理决策过程中的运用使决策过程增加科学的成分,但是他们只是决策者的决策工具,并不能取代决策过程。管理人员还必须对可供决策的方案评价以后进行决择,作出最后判断。一旦选定方案,经理人员就要对其承担责任和负担一定的风险。西蒙对于决策过程的理论研究工作是开创性的。西蒙也是管理方面唯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他的理论目前已经渗透到管理学的不同分支,成为了现代理论的基石之一。但由于现代企业和现代技术的发展,组织的特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最现代的组织中,西蒙的三层次理论已经不太适用,结构正在崩溃,另一方面,非程序性工作日益成为基层工作的特征,因此决策的重心正在由高层向底层转移。尽管如此,西蒙的决策理论仍然是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钥匙。

  

1979年:威廉-阿瑟-刘易斯和西奥多-舒尔茨。威廉•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 (1915-)和西奥多•舒尔茨,由于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重要著作:《经济计划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 Planning)、《营运成本》(Overhead Cost)、《经济成长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经济成长面面观》(Some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国际经济秩序之演化》(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 ) (1902-)由于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西奥多•舒尔茨与威廉•阿瑟•刘易斯获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0年:克莱因。克莱因(Lawrence R.Klein) (1920-),美国人,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重要著作:《凯恩斯革命》(The Keynesian Revolution)、《计量经济学教科书》(A Textbook of Econometrics)、《美国计量经济模型,1929-1951》(An Econometric Model of the United States,1929-1951),与戈德伯格(A.S.Goldberger)合著《布鲁金斯美国计量经济季摸型)(The Brookings Quarterly Econometric Model of the United States)与杜森贝力(J.Dusenberry)、弗洛姆(G.Fromm)及顾(E.Kuh)合著《决策指导之计量经济模型》(Econometric Models as Guidesfor Decision Making)



1981年:詹姆士-托宾。詹姆士•托宾(JAMES TOBIN) (1918-)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重要著作:《美国企业准则》(The American Business Creed),与哈里斯(S.E.Harris)等合著,《国家经济政策》(National Economic Policy),《经济学论文集:总体经济学》(Essays in Economics:Macroeconomics),《十年后的新经济学》(The New Economics one Decade Older),《计量经济学论文集:消费与计量经济学》(Essays in Econometrics:Consumption and Econometrics)。



1982年:乔治-斯蒂格勒。罗拉尔•德布鲁(GERARD DEBREU) (1921-),法籍美国人,概括了帕累拖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3年:罗拉尔-德布鲁。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 (1911-1991),美国人。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重要著作:《公民与国家:管制论文集》(The Citizen and the State:Essays on Regulation),《经济史论文集》(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Economics),《产业的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生产与分配理论》(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ories),《价格理论》(The Theory of Price)。



1984年:理查德-约翰-斯通。理查德•约翰•斯通(RICHARD STONE) (1913-1991),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践分析的基础。



1985年:弗兰科-莫迪利安尼。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 (1918-),意大利籍美国人,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重要著作:《国民所得与国际贸易》(National Income and InternationalTrade),与内舍(H.Neisser)合作;《生产、存货与劳动力之规划》(Planning Production,Inventoriesand Work Forces),与他人合作;《通货膨胀环境中稳定住宅新抵押设计》(New Mortgage Designs for Stable Housing In Inflationary Environment),与莱沙德(D.Lessard)合作;《莫迪利亚尼论文远》(Collected Papers of Franco Modigliani)。



1986年:詹姆斯-布坎南。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 (1919-),美国人,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重要著作:《财政理论与政治经济体系》(Fiscal Theory and Political Economy);《同意的计算》(The Calculus of Consent》与塔洛克(G.Tullock)合著;《自由的限度》(The Limits of Liberty);《赤字的民主》(Democracy in Deficit》与瓦格纳(R.Wagner)合著;《宪法合约的自由》(Freedom in Consitutional Contract);《课税的权力》(The Power to Tax)与布瑞南(G.Brennan)合著;《法则的理由》(The Reason of Rules)与布瑞南合著;《自由、市场与国家》(Liberty,Market,and State);《经济学:在预测科学与道德哲学之间》(Economics:Between Predictive Science and Moral Philosophy);《宪法经济学探索》(ExplorationssintosConstitutional Economics)。



1987年:罗伯特•索洛。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 (1924-),美国人。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重要著作:《直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Linear Programming and EconomicAnalysis);与多夫曼《R.Dorfman)及萨缪尔森合著《资本理论与报酬率》(Capital Theory and the Rate of Return);《解说成长理论》(Garowth Theory; An Exposition)。



1988年:莫里斯-阿莱斯。莫里斯•阿莱斯(MAURICE ALLAIS) (1911-),法国人。他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获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9年:特里夫-哈维默。特里夫•哈维默(TRYGVE HAAVELMO) (1911-),挪威人,由于他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奖。



1990年:威廉夏普、默顿米勒和哈里马科维茨。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 (1934-),美国人,由于他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获得诺贝尔经济奖。默顿•米勒(MERTON M. MILLER) (1923-2000),美国人,由于他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获得诺贝尔经济奖。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 (1927-),美国人,由于他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获得诺贝尔奖。



1991年:罗纳德•科斯。罗纳德•科斯(RONALD H.COASE),英国人,由于他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获得诺贝尔奖。



1992年:加里•贝克。加里•贝克(GARY S. BECKER) (1930-),美国人,由于他的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而获诺贝尔奖。



1993年:道格拉斯•诺斯和罗伯特•福格尔。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 (1920-),美国人,由于他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而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奖。重要著作:、《美国的经济成长》(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Unitied States)、《美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与福利:新经济史》(Growth and Welfarein the American Past:A New Economic History)、《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A New Economic History)、《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制度、制度的变革与经济表现》(l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W. FOGEL) (1926-)、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W. FOGEL)美国人,由于他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所以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奖。

转载自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3-13 17:46:00

恩,有些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18 12:57:00

要是再详细一点就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