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很有名的笑话,说是:著名的联合利华公司从德国进口了一套非常昂贵的生产流水线,专门做香皂。但这套流水线有一个毛病,就是在把香皂打包装盒的时候,有时候会投不准,所以生产线最后总会出现几个没装香皂的空盒子。为了避免市场上出现空的香皂盒子,联合利华的老总从某高校请来了一个博士,这个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几十万,成功解决了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
与此同时,在某乡下的一个同样生产香皂的乡镇企业也碰到了和联合利华相同的问题。老板是个没多少文化的农民,他得知这一问题后,把工头叫进办公室,恶狠狠的说:“我给你三天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你*****给我滚蛋。”三天后,工头在工厂车间里加装了一台电风扇——电风扇呼啦呼啦的吹风,装了香皂的盒子因为重,纹丝不动,而没装香皂的空盒子因为轻,立马被吹跑了。这个笑话真假姑且不论,但是却也是反映出当今中国的一些问题。网上对这个帖子有一个结论“有时,拥有很多知识的人不一定拥有同等的智慧。知识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积累,但如果不能灵活运用,往往会成为负累,就像联合利华请来的博士;而智慧更多的是在实践中积累出来,就像那个农民工头。”
这个帖子其实有一个假设,就是这个博士真的不知道空盒子轻,用电风扇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实际上,起码有一半的概率,这位博士是很明白这个道理的。那么为什么不用电风扇的方法?关键在于制度。
什么道理呢?首先,在中国读到博士的,都会有一个现实问题“怎么发论文”。试问,用电风扇吹走空盒子,能写出来怎样一篇论文,谁又能给他发出来?而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就不一样,生产出来的就不止一篇平淡无奇的论文,而是可以在顶级学术期刊上生产出来数量惊人的论文。即便没有发论文的需求,如果只是买个电风扇来解决企业的问题,科研经费谁给?在哪儿去挣钱呢?
其次,在这里面还有一个差异-----惩罚机制。这个博士在解决这个问题是几乎没有惩罚机制的,并且他的收益与他的支出呈正相关关系,因此,从个人理性选择的角度,他就是应当不断扩大成本;而这个农民工则不然,费用太高,老板不给他,解决不了问题,就要砸饭碗,这种惩罚机制迫使他不断迸发奇思妙想,这也就是Simon Gächter和Martin Sefton在通过实验经济学所做得的“可以惩罚不合作成员的小组比无此权利的小组平均每轮作出的贡献更大,其成员有更高的净盈余。”[1]这一结论的一个现实表现罢了。
当今中国的学术界其实也是这样一个问题。小哥我有幸参加了几场经济学的学术报告。整个学术报告听下来,论文本身结论是很简单的,甚至是常识性的,但是中间运用计量的技术却是一个赛一个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然而回味这些学术报告,却总感觉论证过程和结论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大家的提问也主要集中在技术的运用,对于这篇论文结论是否成立,这个命题是否是一个真命题貌似没有人关心。
学术,本应是对真理的探寻,然而当我们的制度是通过用数量的方式来对学术进行衡量,这样异化的结果又岂能不是必然。
[1]Gächter S, Renner E, Sefton M. Thelong-run benefits of punishment[J]. Science, 2008, 322(5907): 151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