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理论分析
在传统理论中,我们大多是这样描述纸币流通规律的,也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纸币需要量,纸币发行量决定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的规律。显然,这种表述是在以金、银为本币的情况下作出的,但是随着货币体制的改革,这种表述显然已经不符合实际了。实际上的纸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的商品价值量决定流通中的纸币需要量,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由流通中的商品量和纸币发行量所决定的规律。假如流通中的商品量少于纸币流通量,纸币的币值就有可能下降,商品价格水平就有可能上升,或者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的商品量的需要,造成纸币流动性过剩,其结果也相同;反之,如果实际流通的纸币量少于商品流通量,由于流通中纸币量不足,因而将导致商品流通速度下降,纸币的币值就要上升,商品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向下波动,形成流动性不足。实际上,在现代市场中,由于流通中的纸币量只是货币流通中的一部分,因而要影响纸币的币值和商品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还需要有信用货币的支持。也就是说,纸币发行量如果同信用货币流通量同时扩大,并且高于商品流通量的需要量,价格总水平才有可能普遍上扬,也就会发生我们经常讲到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否是货币运动的一种客观规律,对于这一点,目前理论界尚有争议,但至少从货币发展史来看,只要存在货币流通,通货膨胀就是不可避免的。自从一般商品市场得到充分发展之后,通货膨胀就如同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现象一样,经常困扰着人们。通货膨胀单从现象上看,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的、全面的上涨和货币的不断贬值,然而,真正导致通货膨胀的动因是什么?西方经济学者一般都把它归咎于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两种原因。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因生产成本的普遍提高,而推动物价总水平普遍上涨。引起生产成本提高的原因有很多,如生产物耗的增加,流通费用的提高,负税加重,利息率上升等等。所谓成本推进,就是说因生产成本的提高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商品价格水平普遍上涨。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大多同结构失衡相联系,特别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随消费结构进行调整时,因商品之间的原有比价关系被破坏,在新的调整过程中,通货膨胀就以其调节分配的作用,在货币价值的运动中,重新建立起新的商品比价关系。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主要指因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在买方竞争中推动价格徐徐上升。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多数与总量失衡相联系,也即市场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大于市场可供交换的商品量,在商品总量不足的条件下,必然引起卖方相互攀比而纷纷提价,以实现供求运动新一点的均衡。从本质上看,无论是成本推进型还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都是价值规律在现代市场中的现实表现。也就是说,人们要想得到一定量的商品,必须付出一定量的有效劳动,市场交换不管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都必须贯彻等价交换的原则。价值规律无处不在约束着人们,要求人们的生产必须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相适应。通货膨胀就是要使价值规律得到贯彻,是强迫人们按价值规律办事的特殊方式。其实,在现代条件下,通货膨胀的动因往往是混合型的,既有成本推进也有需求拉上,但从通货膨胀的成因来看,主要有信贷膨胀型、财政赤字型、货币贬值型。也就是说,市场失衡既有结构上的原因也有总量上的原因,二者很难加以区分。
形成通货膨胀的基础是货币的超量供给,也就是货币流通量大于商品流通量,特别是信用交换的发展又为货币超量供给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在我国当前,还要作具体分析。在两种市场形态并存的条件下,小生产者沉淀的巨额货币,常常造成市场流通货币的相对紧缺,这就为信用扩张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外在力量。被沉淀的货币退出了流通,就使得市场货币流通量尤显不足,而沉淀的货币不仅迟滞了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同时又为市场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因为沉淀的货币是作为现实的购买力而存在的,一旦投向市场,必然对市场供给造成巨大的、而且是无法承受的压力,这种压力是任何一个市场都无法忍受的,如果再加上财政透支和信贷膨胀,这一境况就可想而知了。
一般在叙述通货膨胀时,都以显性通货膨胀为主,也就是以人们觉察到的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为主,而与其性质相同的,但表现相反的就是隐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是:在对市场进行严格统制的条件下,为保持市场供求平衡和价格稳定,对极端匮乏的商品实行配给,货币流通量中的相当一部分货币被强制沉淀,市场需求得到抑制,商品价格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这种隐性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以市场的外部干预为前提的,其表面貌似平稳,而其代价则是经济的衰退和就业率的下降。
一般说来,通货膨胀总是和物价上涨以及货币贬值相联系,但物价在一定幅度内的上涨并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某一商品市场的物价上涨并不能说明整个市场的物价上涨,因为相互抵消的作用总会把物价水平加以平均。只要货币投放及货币流通量的增长与商品量的增长相适应,即使是适当的扩张,也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反而,适当的货币扩张在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往往具有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复苏的初期尤为如此。但在我国目前,在投资扩张和财政信贷双超前的经济状态下,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将更有利于稳定市场。
在传统理论中,人们总是把通货膨胀视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存在通货膨胀,客观上说,这种看法不免带有一定的偏见。通货膨胀是市场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它同社会形态没有必然的联系,无论哪一种社会制度,只要存在商品货币交换,通货膨胀就是不可避免的。这已为历史所证明。
根据通货膨胀在市场中的作用,可进一步划分为过渡性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过渡性通货膨胀是市场由非均衡态向均衡态转换时期所不可避免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在价格上升和货币扩张中,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抑制市场需求;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加速货币周转速度;重新构造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以适应变化了的消费结构;通过调节利益分配,重新调整和平衡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调节资源流向,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总之,过渡性通货膨胀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常和市场活跃结合在一起,它不仅可以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特别是财政收入,同时也为社会再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基础。然而,事物一旦走向反面,就转化为恶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是以对市场有序性的破坏为其主要特征的。伴随着恶性通货膨胀的首先是信用危机,由信用货币支付职能引起的连锁反应也即“三角债”,推动市场走向全面崩溃;物价在短期内的跳跃式地轮番上涨,使得货币宛如一张废纸,象烫白薯一样催促人们尽快抛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以及购买力水平的急剧下降,标志着经济危机的全面到来;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动荡又为政治的不安定准备了条件。但当经过一系列阵痛之后,市场必将逐步由无序态向有序态过渡,然而代价却是十分惨重的。美国于2007年底发生的次贷危机,就是因为通货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像贼一样悄悄偷走了人们的收入,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收入无法承担偿还房贷本息的时候为时已晚,在没有信用保证的前提下,必然引起金融系统的连锁反应,如何从中汲取教训,简单地说,就是为我们的房贷政策敲响了警钟。
由此可见,通货膨胀作为价值规律贯彻的现实表现,既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可以破坏社会生产力,以至停滞和倒退社会进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市场规律的深刻认识,人类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将不断得到加强,适度的通货膨胀完全可以作为调控手段为人们所利用。当然,能够在价格大体稳定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再理想不过的了,然而在1992年以前,这只是人们的幻想而已。但是,在克林顿执政的10余年间,美国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高就业共存的经济现象,人称克林顿经济现象,特别是1992年以来,美国的年通货膨胀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同时,失业率不断下降,到1997年4月降至4.8%,达到24年来的最低水平。1997年美国GDP增长率达4.5%,1998年为4.3%,但通货膨胀却一直处于休眠状态,从1991年的3.4%一路下降到1998年的1.2%。与此同时,失业率也一路走低,从1991年的6.8%下降到1998年的4.5%,1999年则下降到4.1%。衡量美国政府经济影响力的财政部营业帐户,1996年财政盈余高达1300亿美元,财政赤字从1992年的2904亿美元减少至1997年的226亿美元,仅占GDP的0.3%,为1970年以来的最低点,追求预算平衡的目标基本实现。驾驭美国经济一路走好的“美联储”功不可没,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活动的万恶之源,它不仅扰乱投资秩序和生产经营,而且会破坏职业道德和社会稳定,危害性极大。他时刻保持对通货膨胀的警觉,及时用利率作杠杆,对经济冷暖进行预测和微调,成功地将通货膨胀控制在3%以内。
在西方传统经济学中,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是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长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但几乎所有的经典理论模型都假定,经济增长会导致工资提高,工资提高会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率上升。著名的菲利浦斯曲线就断定,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反相关关系:即失业率较低,通货膨胀率就高;反之亦然。因此,美国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把2.5%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和6%的年失业率作为美国经济调控的临界点,即如果经济增长率超过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如果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就必然要付出低经济增长和高失业率的代价。看来,那种认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不可能同时下降的菲利浦斯曲线真的失灵了,人们的幻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即使如此,我仍然认为,在人们还没有充分的能力驾驭市场时,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或者在通货膨胀发生之后及时采取恰当的控制措施,防止经济恶化则是最为主要的,否则,市场将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的考验。任何经济决策都不能离开市场发展的客观实际,而现实对于我们的要求,仍然是治理通货膨胀而非冒险地利用通货膨胀。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美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应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不断丰富我们自己的宏观调控实践。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仅用两年时间就成功地治理了旧中国遗留的恶性通货膨胀,到1950年底,基本稳定了市场物价,获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称道和许多外国人士的赞叹。1958年由于脱离实际地实施“大跃进”政策,在1960年至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如以1950年为100的话(以下同),1960年为126.5,1961年为147.0,1962年为152.6。经过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政策,以后逐年回落,至1977年为135.0。也就是说,在这27年间多数年份物价是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换来的是物资的极端匮乏和短缺经济状态。1977年我国开始调整冻结多年的工资,随着人们工资收入的增加,终于唤起了1978年的消费热潮,其后又出现了1979年至1980年的经济过热,1980年物价指数上升了6%,这对于长期物价稳定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很高的通货膨胀率。支持这次通货膨胀的动因是货币的超量发行和财政赤字过大,因此通过实施压缩投资规模的货币紧缩政策,缓解了通货膨胀的压力。1983年至1986年,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通货膨胀,1985年和1986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分别上升了8.8%和6%,而引起这次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信贷规模膨胀。无法治愈的“投资饥渴症”推动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同时实施的价格改革“闯关”又导致了全国性的“抢购风”,随着消费需求迅速膨胀,引发了1988年至1989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通货膨胀。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上升了18.5%,1989年继续上升了17.8%,由于我们及时采取了以控制货币金融计划为主的经济调整,使过热的经济迅速降温,但同时也出现了“市场疲软”和严重的“三角债”。1993年至1996年,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又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四次通货膨胀。1993年零售物价指数上升了13.2%,1994年高达21.7%,1995年回落到14.8%,1996年下降为6.1%。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和高工业增长、高投资膨胀、高货币发行、高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资金紧、交通运输紧、能源紧、重要原材料紧和经济秩序混乱等问题,我国实施了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运行的“软着陆”,而且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概括地说,1984年出现的通货膨胀达到1950年的160%,1991年达到190%,1996年超过413%。2007年再次出现的通货膨胀又一次为我们上了一课,实践告诉我们,通货膨胀是市场交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它对经济的负面效应是很大的,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吸取失败的教训。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因生产成本的普遍提高,而推动物价总水平普遍上涨。引起生产成本提高的原因有很多,如生产物耗的增加,流通费用的提高,负税加重,利息率上升等等。所谓成本推进,就是说因生产成本的提高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商品价格水平普遍上涨。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大多同结构失衡相联系,特别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随消费结构进行调整时,因商品之间的原有比价关系被破坏,在新的调整过程中,通货膨胀就以其调节分配的作用,在货币价值的运动中,重新建立起新的商品比价关系。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主要指因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在买方竞争中推动价格徐徐上升。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多数与总量失衡相联系,也即市场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大于市场可供交换的商品量,在商品总量不足的条件下,必然引起卖方相互攀比而纷纷提价,以实现供求运动新一点的均衡。
从本质上看,无论是成本推进型还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都是价值规律在现代市场中的现实表现。也就是说,人们要想得到一定量的商品,必须付出一定量的有效劳动,市场交换不管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都必须贯彻等价交换的原则。价值规律无处不在约束着人们,要求人们的生产必须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相适应。通货膨胀就是要使价值规律得到贯彻,是强迫人们按价值规律办事的特殊方式。其实,在现代条件下,通货膨胀的动因往往是混合型的,既有成本推进也有需求拉上,但从通货膨胀的成因来看,主要有信贷膨胀型、财政赤字型、货币贬值型。也就是说,市场失衡既有结构上的原因也有总量上的原因,二者很难加以区分。
“成本推动”过程中,要素价格的提高如果能够实现,也就是说,人们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相同的要素,那么,人们如何才能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并在更高的价格上交易?
“需求拉动”过程中,人们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相同的商品,那么,人们如何才能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并在更高的价格上交易?
如果没有货币量的变化(或者说相配合),成本推动与需求拉动,是如何实现的呢?
形成通货膨胀的基础是货币的超量供给,也就是货币流通量大于商品流通量,特别是信用交换的发展又为货币超量供给创造了有利条件。
既然承认这一点,还有无必要引出“成本推动”或“需求拉动”这些说法?
楼主应该先给“通货膨胀”下个定义,再来讨论。
(“纸币流通规律”并不是“通货膨胀”的定义)
https://bbs.pinggu.org/dispbbs.asp?BoardID=48&replyID=265259&id=280475&skin=0
并贴讨论
传统政治经济学和西方宏观经济学中都有关于通货膨胀概念的解释,也很多,你可自便选用。注意以下几点,金本位制下的纸币规律;不实行金本位的纸币流通规律;由成本和需求引发通货膨胀是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可参照有关著作。我国春秋时的轻重理论是这样解释的,“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
此篇文章是针对传统经济学的,关键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从未正式承认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生过通货膨胀,但是我们的人民币并未停止发行过,为什么?请思考。
传统政治经济学和西方宏观经济学中都有关于通货膨胀概念的解释,也很多,你可自便选用。注意以下几点,金本位制下的纸币规律;不实行金本位的纸币流通规律;由成本和需求引发通货膨胀是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可参照有关著作。我国春秋时的轻重理论是这样解释的,“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
此篇文章是针对传统经济学的,关键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从未正式承认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生过通货膨胀,但是我们的人民币并未停止发行过,为什么?请思考。
每个人当然可能有自己的定义,但每个人在展开自己的理论分析时必须只坚持一个定义。随机更换自己的概念,并不是理论态度。如果楼主是想写前人观点的综述,似乎也不是主楼这样的写法。
把“人民币并未停止发行过”与“我们从未正式承认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生过通货膨胀”,列在一起,有什么理论洞见吗?
另外,楼主有什么证据表明“未正式承认发生过通货膨胀”?——当然,如果人们在“通货膨胀”的定义上莫衷一是,判断通货膨胀发生与否,的确是个难题。
如果强调大家可以参考有关著作,楼主何须在主楼又要列出这些观点呢(直接表明参见**就可以了)?其实,后面的问题就是在讨论:前人的观点是否有可讨论之处,而不是讨论,这些观点来自何方。
不知版主是否了解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对通货膨胀的认识,可以翻阅“人大”1976年前例如蒋学模主编的政治经济学,从中可以知道我的文章所指。那时我们的理论界是不承认社会主义会发生通货膨胀的,对这段历史似乎你们很生疏。
把“人民币并未停止发行过”与“我们从未正式承认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生过通货膨胀”,列在一起,有什么理论洞见吗?
我们改革前是不给市场以应有地位的,更不承认存在发生过通货膨胀的客观事实,但人民币作为纸币可以堂而皇之的流通,这就是在那个扭曲时代发生的事。
当然,纸币流通是通货膨胀发生的基础,这是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就不多讲了。
谢谢指教
“成本推动”过程中,要素价格的提高如果能够实现,也就是说,人们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相同的要素,那么,人们如何才能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并在更高的价格上交易?
“需求拉动”过程中,人们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相同的商品,那么,人们如何才能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并在更高的价格上交易?
如果没有货币量的变化(或者说相配合),成本推动与需求拉动,是如何实现的呢?
通货膨胀的理论分析
在传统理论中,我们大多是这样描述纸币流通规律的,也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纸币需要量,纸币发行量决定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的规律。显然,这种表述是在以金、银为本币的情况下作出的,但是随着货币体制的改革,这种表述显然已经不符合实际了。实际上的纸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的商品价值量决定流通中的纸币需要量,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由流通中的商品量和纸币发行量所决定的规律。假如流通中的商品量少于纸币流通量,纸币的币值就有可能下降,商品价格水平就有可能上升,或者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的商品量的需要,造成纸币流动性过剩,其结果也相同;反之,如果实际流通的纸币量少于商品流通量,由于流通中纸币量不足,因而将导致商品流通速度下降,纸币的币值就要上升,商品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向下波动,形成流动性不足。实际上,在现代市场中,由于流通中的纸币量只是货币流通中的一部分,因而要影响纸币的币值和商品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还需要有信用货币的支持。也就是说,纸币发行量如果同信用货币流通量同时扩大,并且高于商品流通量的需要量,价格总水平才有可能普遍上扬,也就会发生我们经常讲到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否是货币运动的一种客观规律,对于这一点,目前理论界尚有争议,但至少从货币发展史来看,只要存在货币流通,通货膨胀就是不可避免的。自从一般商品市场得到充分发展之后,通货膨胀就如同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现象一样,经常困扰着人们。通货膨胀单从现象上看,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的、全面的上涨和货币的不断贬值,然而,真正导致通货膨胀的动因是什么?西方经济学者一般都把它归咎于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两种原因。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因生产成本的普遍提高,而推动物价总水平普遍上涨。引起生产成本提高的原因有很多,如生产物耗的增加,流通费用的提高,负税加重,利息率上升等等。所谓成本推进,就是说因生产成本的提高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商品价格水平普遍上涨。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大多同结构失衡相联系,特别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随消费结构进行调整时,因商品之间的原有比价关系被破坏,在新的调整过程中,通货膨胀就以其调节分配的作用,在货币价值的运动中,重新建立起新的商品比价关系。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主要指因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在买方竞争中推动价格徐徐上升。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多数与总量失衡相联系,也即市场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大于市场可供交换的商品量,在商品总量不足的条件下,必然引起卖方相互攀比而纷纷提价,以实现供求运动新一点的均衡。从本质上看,无论是成本推进型还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都是价值规律在现代市场中的现实表现。也就是说,人们要想得到一定量的商品,必须付出一定量的有效劳动,市场交换不管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都必须贯彻等价交换的原则。价值规律无处不在约束着人们,要求人们的生产必须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相适应。通货膨胀就是要使价值规律得到贯彻,是强迫人们按价值规律办事的特殊方式。其实,在现代条件下,通货膨胀的动因往往是混合型的,既有成本推进也有需求拉上,但从通货膨胀的成因来看,主要有信贷膨胀型、财政赤字型、货币贬值型。也就是说,市场失衡既有结构上的原因也有总量上的原因,二者很难加以区分。
形成通货膨胀的基础是货币的超量供给,也就是货币流通量大于商品流通量,特别是信用交换的发展又为货币超量供给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在我国当前,还要作具体分析。在两种市场形态并存的条件下,小生产者沉淀的巨额货币,常常造成市场流通货币的相对紧缺,这就为信用扩张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外在力量。被沉淀的货币退出了流通,就使得市场货币流通量尤显不足,而沉淀的货币不仅迟滞了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同时又为市场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因为沉淀的货币是作为现实的购买力而存在的,一旦投向市场,必然对市场供给造成巨大的、而且是无法承受的压力,这种压力是任何一个市场都无法忍受的,如果再加上财政透支和信贷膨胀,这一境况就可想而知了。
一般在叙述通货膨胀时,都以显性通货膨胀为主,也就是以人们觉察到的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为主,而与其性质相同的,但表现相反的就是隐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是:在对市场进行严格统制的条件下,为保持市场供求平衡和价格稳定,对极端匮乏的商品实行配给,货币流通量中的相当一部分货币被强制沉淀,市场需求得到抑制,商品价格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这种隐性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以市场的外部干预为前提的,其表面貌似平稳,而其代价则是经济的衰退和就业率的下降。
一般说来,通货膨胀总是和物价上涨以及货币贬值相联系,但物价在一定幅度内的上涨并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某一商品市场的物价上涨并不能说明整个市场的物价上涨,因为相互抵消的作用总会把物价水平加以平均。只要货币投放及货币流通量的增长与商品量的增长相适应,即使是适当的扩张,也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反而,适当的货币扩张在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往往具有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复苏的初期尤为如此。但在我国目前,在投资扩张和财政信贷双超前的经济状态下,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将更有利于稳定市场。
在传统理论中,人们总是把通货膨胀视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存在通货膨胀,客观上说,这种看法不免带有一定的偏见。通货膨胀是市场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它同社会形态没有必然的联系,无论哪一种社会制度,只要存在商品货币交换,通货膨胀就是不可避免的。这已为历史所证明。
根据通货膨胀在市场中的作用,可进一步划分为过渡性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过渡性通货膨胀是市场由非均衡态向均衡态转换时期所不可避免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在价格上升和货币扩张中,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抑制市场需求;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加速货币周转速度;重新构造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以适应变化了的消费结构;通过调节利益分配,重新调整和平衡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调节资源流向,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总之,过渡性通货膨胀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常和市场活跃结合在一起,它不仅可以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特别是财政收入,同时也为社会再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基础。然而,事物一旦走向反面,就转化为恶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是以对市场有序性的破坏为其主要特征的。伴随着恶性通货膨胀的首先是信用危机,由信用货币支付职能引起的连锁反应也即“三角债”,推动市场走向全面崩溃;物价在短期内的跳跃式地轮番上涨,使得货币宛如一张废纸,象烫白薯一样催促人们尽快抛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以及购买力水平的急剧下降,标志着经济危机的全面到来;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动荡又为政治的不安定准备了条件。但当经过一系列阵痛之后,市场必将逐步由无序态向有序态过渡,然而代价却是十分惨重的。美国于2007年底发生的次贷危机,就是因为通货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像贼一样悄悄偷走了人们的收入,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收入无法承担偿还房贷本息的时候为时已晚,在没有信用保证的前提下,必然引起金融系统的连锁反应,如何从中汲取教训,简单地说,就是为我们的房贷政策敲响了警钟。
由此可见,通货膨胀作为价值规律贯彻的现实表现,既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可以破坏社会生产力,以至停滞和倒退社会进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市场规律的深刻认识,人类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将不断得到加强,适度的通货膨胀完全可以作为调控手段为人们所利用。当然,能够在价格大体稳定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再理想不过的了,然而在1992年以前,这只是人们的幻想而已。但是,在克林顿执政的10余年间,美国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高就业共存的经济现象,人称克林顿经济现象,特别是1992年以来,美国的年通货膨胀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同时,失业率不断下降,到1997年4月降至4.8%,达到24年来的最低水平。1997年美国GDP增长率达4.5%,1998年为4.3%,但通货膨胀却一直处于休眠状态,从1991年的3.4%一路下降到1998年的1.2%。与此同时,失业率也一路走低,从1991年的6.8%下降到1998年的4.5%,1999年则下降到4.1%。衡量美国政府经济影响力的财政部营业帐户,1996年财政盈余高达1300亿美元,财政赤字从1992年的2904亿美元减少至1997年的226亿美元,仅占GDP的0.3%,为1970年以来的最低点,追求预算平衡的目标基本实现。驾驭美国经济一路走好的“美联储”功不可没,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活动的万恶之源,它不仅扰乱投资秩序和生产经营,而且会破坏职业道德和社会稳定,危害性极大。他时刻保持对通货膨胀的警觉,及时用利率作杠杆,对经济冷暖进行预测和微调,成功地将通货膨胀控制在3%以内。
在西方传统经济学中,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是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长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但几乎所有的经典理论模型都假定,经济增长会导致工资提高,工资提高会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率上升。著名的菲利浦斯曲线就断定,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反相关关系:即失业率较低,通货膨胀率就高;反之亦然。因此,美国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把2.5%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和6%的年失业率作为美国经济调控的临界点,即如果经济增长率超过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如果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就必然要付出低经济增长和高失业率的代价。看来,那种认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不可能同时下降的菲利浦斯曲线真的失灵了,人们的幻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即使如此,我仍然认为,在人们还没有充分的能力驾驭市场时,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或者在通货膨胀发生之后及时采取恰当的控制措施,防止经济恶化则是最为主要的,否则,市场将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的考验。任何经济决策都不能离开市场发展的客观实际,而现实对于我们的要求,仍然是治理通货膨胀而非冒险地利用通货膨胀。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美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应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不断丰富我们自己的宏观调控实践。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仅用两年时间就成功地治理了旧中国遗留的恶性通货膨胀,到1950年底,基本稳定了市场物价,获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称道和许多外国人士的赞叹。1958年由于脱离实际地实施“大跃进”政策,在1960年至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如以1950年为100的话(以下同),1960年为126.5,1961年为147.0,1962年为152.6。经过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政策,以后逐年回落,至1977年为135.0。也就是说,在这27年间多数年份物价是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换来的是物资的极端匮乏和短缺经济状态。1977年我国开始调整冻结多年的工资,随着人们工资收入的增加,终于唤起了1978年的消费热潮,其后又出现了1979年至1980年的经济过热,1980年物价指数上升了6%,这对于长期物价稳定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很高的通货膨胀率。支持这次通货膨胀的动因是货币的超量发行和财政赤字过大,因此通过实施压缩投资规模的货币紧缩政策,缓解了通货膨胀的压力。1983年至1986年,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通货膨胀,1985年和1986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分别上升了8.8%和6%,而引起这次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信贷规模膨胀。无法治愈的“投资饥渴症”推动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同时实施的价格改革“闯关”又导致了全国性的“抢购风”,随着消费需求迅速膨胀,引发了1988年至1989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通货膨胀。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上升了18.5%,1989年继续上升了17.8%,由于我们及时采取了以控制货币金融计划为主的经济调整,使过热的经济迅速降温,但同时也出现了“市场疲软”和严重的“三角债”。1993年至1996年,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又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四次通货膨胀。1993年零售物价指数上升了13.2%,1994年高达21.7%,1995年回落到14.8%,1996年下降为6.1%。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和高工业增长、高投资膨胀、高货币发行、高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资金紧、交通运输紧、能源紧、重要原材料紧和经济秩序混乱等问题,我国实施了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运行的“软着陆”,而且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概括地说,1984年出现的通货膨胀达到1950年的160%,1991年达到190%,1996年超过413%。2007年再次出现的通货膨胀又一次为我们上了一课,实践告诉我们,通货膨胀是市场交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它对经济的负面效应是很大的,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吸取失败的教训。
公交车因为油价上涨,票价从原先的1快5涨到2块,虽然票价涨到了两块,但是我总不能不坐车,走着去上班把,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有啥不好理解的?要素价格的提高和产品价格的提高,目前的情况到处都是啊.
没有货币量的变化,成本推动和需求推动,也可以实现啊,因为没谁规定货币流通速度非得是一个稳定的常数,它可以改变.
公交车因为油价上涨,票价从原先的1快5涨到2块,虽然票价涨到了两块,但是我总不能不坐车,走着去上班把,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有啥不好理解的?要素价格的提高和产品价格的提高,目前的情况到处都是啊.
没有货币量的变化,成本推动和需求推动,也可以实现啊,因为没谁规定货币流通速度非得是一个稳定的常数,它可以改变.
既然承认“货币流通速度”可以改变,难道不是在承认“通货量”同时在改变吗?
商品价格涨上去了,人们还能买得起,人们买东西的钱从哪里来的?
如果说“成本”只推动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还好理解一些——不过,这好像不是楼主定义的“通货膨胀”。如果说“成本”推动所有商品的价格上涨——这似乎是楼主定义的“通货膨胀”,离开了货币因素,单单“成本”因素能得以实现吗?
只从最简单的货币交易方程MV=åPiXi看(这只是一种最简单的理想化的考虑):
(1)假设MV恒为常数(假设货币当局能够调控得十分得当),再假设各Xi也不变,那么,在满足交易方程的前提下,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必须伴随其他商品的价格下降(注意Xi也可以是要素)。如此,该怎么定义“通货膨胀”呢?
(2)假设MV逐渐变大(货币当局有意或无意的行为),而各Xi不变,那么,我们也不能断定各Pi一定以同一幅度上涨。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有些商品的价格下跌,又该如何定义“通货膨胀”呢?
(3)假设M不变而V变大(如cxjcxj256所言的情形),而各Xi不变,那么,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所有商品的价格都上涨,这算不算“通货膨胀”呢?
以上只是简单情形。
更一般的情形是,“货币”未必只用于商品交易;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也未必是中性的,即当MV变化时,Xi也可能随之变化,等等,这些情形要复杂得多。
还要面对几个问题:
a)货币当局可以控制基础货币,但很难控制派生货币的实际量(只能为派生货币总量规定一个上限);
b)经济中实际的“通货量”,是难于观测的。
c)经济中常见的情形是,不同的商品在价格上互有涨跌。
“通货膨胀”该如何定义呢?
简单地说“什么超过什么就是通货膨胀”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谁能拿出一套观测“什么”与“什么”的方法?如果其中的概念是观测不了的,谁有什么理由说“某一时期存在通货膨胀”这类判断呢?
“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如果抛开货币因素,它们的内在机理又是什么?
当然,关键还是,“通货膨胀”的定义是什么。没有这个定义,上面所谓的“类型”,也是空洞的。
回复17楼,这篇文章写得很早了,仅做了些小改动放到了这里,供大家参考。十分愿意有热心于探索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学子或者学者,在此基础上补充、完善,老朽不胜感激了。
“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如果抛开货币因素,它们的内在机理又是什么?
当然,关键还是,“通货膨胀”的定义是什么。没有这个定义,上面所谓的“类型”,也是空洞的。
真正无聊的是,放着“全面物价上涨”或“某些特定商品价格上涨”这样清晰的说法不去用,而扯上一些其他概念。
如果这些被扯上的概念与以前的概念基本一样,何必再造出这些概念?理论可不是概念的堆砌,更不是同义反复的概念的赘辞。
如果这些被扯上的概念与以前的概念很不一样,使用者就必须至少说出它们与以前的概念有哪些不同,否则谁知道使用者意欲何在?
概念的不确定,最大的好处(当然也是最大的坏处)是,一些人可以通过模糊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论——概念如果在推理中可以随时改变内涵,推理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就太容易了。
如果你同时说你长得“帅”与“handsome”,我就必然要问你,“帅”与“handsome”有何种关系。不断地使用同一意义的不同词汇,表现的是词藻丰富,还是思想苍白?
(1)既然谈“货币因素”,就不能只考虑M,需要同时考虑V。
(2)“一般物价水平”是何物?——如果它有明确的定义,何须再引入“通货膨胀”的赘辞?
(3)即使认为,“一般物价水平不断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定义,那么,除了“货币因素”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可以造成“一般物价水平不断上涨”?——当然,产出水平不断下降是一种理由,不过,此时与“成本推动”及“需求拉动”似乎就相距甚远了。
(4)把前面的MV=åPiXi换作MV=PQ,可要注意其中的区别,否则有偷换概念之嫌。这正是需要给出“一般物价水平”的定义的原因。概念不清,就很容易导致偷换概念。
sungmoo有些质疑值得楼主注重。
我的质疑是:经典理论对通胀的定义过于草率,没有考虑其它引起价格变化的因素,比如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商品质量的变化。我觉得应该先定义出货币供给正常时的价格变化,再依次定义通胀和紧缩。
其实我们的商品质量一直在提高,这是肯定要使物价全面上涨的,但是这肯定不是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以来通胀史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就是“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的现象。“通货膨胀”与国内货币发行量、经济发展速度、投资增长速度、财政收支和居民收入增长等经济指标关系密切。
第一次通胀(1979-1980)
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
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自然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使商品价上涨率达到波峰的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后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这次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第二次通胀(1986-1988)
1986年后,由于政策调整,随着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旧有价格体系和经济结构中不合理因素又使通货膨胀再度爆发。
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4亿元,比1983年增加925亿元,增幅为174%。这是因为工资改革、职称评定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和乡镇企业以银行信贷形式大批上马,导致了市场对货币的大量需求。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应对了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却导致了一轮新的通货膨胀。
1988年3月,上海率先调整了280种国民经济必须商品的价格,接着各大中城市相继提价,提价率占商品总量的80%,价格平均上涨30%,最高者达到80%,尤其是家用电器、摩托车、油等化工产品。
据有关方面统计,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达到18.5%,当年财政价格补贴高达319.6亿元,商品供求差额为2731.3亿元。中央迅即做出反应,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
第三次通胀(1992-1994)
1992至1993年,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国家全面放开了对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的商品的限制,允许其以溢价形式,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同时,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统一定价和指导价格的几乎所有商品,都根据成本和市场需求形势重新定了价格。为了弥补差价,提高职工价格补贴标准以及再度提升工资,企业争上项目,外出投资,动用有限的外汇储备大量购进各种机械设备和高档商品,一再地扩大了银行信贷规模。地方政府大搞开发区开发和用信贷大规模开发房地产业。开发过热,项目虚增,使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为了维持正常经营,许多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企业,都不得不靠“三角债”来维持局面。
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均达35%以上,直接导致当期或稍后时期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引发“通货膨胀”。1993年,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通货膨胀高峰在1994年,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1.7%,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2%、21.7%、14.8%。新一轮通胀来临?
从2005年以来,电费、自来水费、燃气费、公共交通费、房价都在轮番涨价。今春以来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也开始快速上涨。国家不得不频繁使用加息等一系列措施来平抑物价。
实际上的纸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的商品价值量决定流通中的纸币需要量,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由流通中的商品量和纸币发行量所决定的规律。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296578-1-1.html&page=1
货币经济理论已经说明了:因为纸币只是真实货币的代用符号,故而商品流通决定真实货币的需求量(用金币量代表),真实货币需求量决定纸币发行量,纸币发行量与单位纸币价值成反比,由此制约纸币的滥发。
由此,我认为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之一是:货币当局没有有效地预测出随着各种变量的演进,真实货币需求量,从而造成的。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296578-1-1.html&page=1
该通胀成因还有一个重要构成,即利润推动的。如果一个经济社会中存在较强势的垄断势力,其为了追求高额垄断利润,也会推动价格的上升。例如:我国石油行业事实上的垄断,其利用国家民众赋予的资源为单个集团牟取高额利益,必然会在限制民营油企的同时,无限制以各种借口提价;另外农用肥资料的进口机销售权掌握在某一个利益集团手中,必然会农用肥价格的上升,进而抬高农产品的价格。并进而发生传导作用。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296578-1-1.html&page=1
这种成因具体到中国,我想可以改成需求结构性拉上通胀,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并不是大部分产品需求过旺,同时在收入差距急剧拉大的同时,很多人是没有较大的需求能力的。
以上仅是个人浅见,不足之处仅供参考。
只有存在货币,就会存在通货膨胀。
货币存在是合理的,通货膨胀的存在也是合理的。
经济理论只是用来解释所有经济现象的某些部分。社会主义的通胀、失业等等这些概念应该是一个中性的东西,与西方国家的通胀和失业有和不同。不同地方,我认为,仅仅在其发生的地方不一样,发生时间不一样。
回首从亚当到弗德里曼的市场经济理论,就会得出一条规律,市场经济中存在这些现象都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在于政府的过度、不合理的干预。现在国内的通胀已经出现了,可怕吗?可怕,受害最深的是老百姓。政府应该干预吗?应该干预。如何干预呢?不知道。但是,这是目前最紧要的问题。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