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5209 8
2008-03-15

因为本人是学畜牧,对那些什么龙头公司加农户之类感触特别深,因此转载天涯论坛ID名为书寒送暖的一篇文章

题记:又一个奶农倾家荡产了,不能否认个体经营中的管理不善和决策失误,但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这个事件的背后¬¬——有农业银行阴谋欺诈的圈套,也有蒙牛集团的那个“牛老板”宣扬社会责任的虚伪。
蒙牛“大跃进”,奶农“大破产”
——对父亲贷款养牛倾家荡产的记录与反思(E-mail:shuhan_zhao@163.com)
  
  一、事件背景回放
  
   2003年,蒙牛为拓展奶源基地,与内蒙古通辽市政府达成协议,入驻通辽市,内蒙古蒙牛乳业科尔沁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运行。当时的通辽市只有约1000户奶牛养殖户,在蒙牛与政府联姻之后,为鼓励原有农户、下岗职工、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人们参与奶牛养殖,政府和蒙牛给予各种优惠措施,同时向奶农宣称每头牛每年至少能带来3000元的纯收入。在巨大的赢利前景刺激之下,许多通辽市辖各旗村镇的人们转行开始养殖奶牛。
   近据通辽市奶业协会副会长陈起昌统计,全市约5000户奶牛养殖户,其中只有70%的奶农一年一头牛能达到1000元的收入,另外30%处于亏损状况。越来越多的村镇都在想方设法退出这个行业。
  通辽市政府不得不为当初的宣传过度付出代价。2004年此事经媒体曝光,中央两次派工作组到通辽调查情况,当时的市委书记当即被调职。当初政府通过银行贷数千万元支持农户买牛,现在这笔钱也已经很难收回。
   这种情况并非限于通辽一市,“2007年上半年内蒙古奶农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这也与前几年奶牛养殖被作为‘政绩项目’盲目扩张有关。据内蒙古当地一家旗信用联社统计,从2002年至今,他们先后向养牛户贷出11800多万元贷款,然而目前只收回2892万元,回款率不到30%,有的信用联社所贷养牛款回款率不到10%。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多数养牛户在赔本。”(引自:《乳品涨价奶农赔本调查:价格体系混乱层层盘剥》人民网2008年01月28日)
   而在政府、蒙牛与奶农之间关于奶价、奶制、产奶量的屡次纷争中,鼓动此次奶源“大跃进”的蒙牛乳业却一再推卸责任,一味把症结所在指向通辽市政府和广大奶农。而在农业银行向奶农追讨贷款的过程,不少抵押了房产又过度亏损的奶农倾家荡产。在这里,我要把父亲因贷款养牛破产作为一例经典个案呈现给社会学者、媒体和大众,一则反思个人投资失败,二则控诉银行不守诚信,三则质疑蒙牛企业理念,四则呼吁“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两会精神,倡导“诚信文化”的真正弘扬。
   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地区)地处东北松辽平原,历史上与满清皇室关系紧密,为孝庄等三位清后故乡。其独特地域人文环境与内蒙古高原牧区有异,蒙古族也多循东北生活习俗。其养殖业原以肉牛为主,故被称为“黄牛之乡”。
  
  二、父亲养牛——倾家荡产的因与果
  
  事件主角——赵玉铭
  我的父亲、下岗谋生的50后一代
  
  父亲履历表
  
  1955年生人,蒙古族 学历:助理会计师
  1969--1974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敖力布告村中学、高中,(蒙汉兼习)
  1974,11--1978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敖力布告村供销社售货员、物价员、保管员
  1979--1982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镇百货公司出纳员、记帐员
  1983--1989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糖业烟酒批发站会计、副经理、经理(主任)
  1990--1998 下岗(原因: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国营批发企业解体);下岗后无任何待遇,自谋职业,开小商店,做小生意
  1999--2004,5 盖起10间大瓦房,经营一个小旅店,供三个子女上学;因累积太多“白条”不能兑现,缺乏流动资金而停业
  2004,6--2007,7 农行借贷购奶牛(受骗上当),牛质极差;向蒙牛奶站供奶(入不敷出),严重亏损
  2007,7至今 无业在家;未到退休年龄,坚持自费交纳养老保险金;
  健康状况:07年底患胆囊炎,自费治疗(无医疗保险);类风湿性关节炎发作,现走路微瘸不可恢复
  
  (一)父亲为何养牛——下岗职工响应号召,蒙牛经济扶持却不兑现
  
   2003年起,蒙牛通过政府行为号召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饲养黑白花奶牛,并在当地各乡镇建立牛奶收购站(以下简称奶站),奶站院内建养牛小区,奶农可申请在小区自建牛舍,由奶站集中采奶,并向通辽市蒙牛分公司供奶,蒙牛、奶站与奶农签订购奶协议。
   科尔沁左翼中旗旗委号召养牛的文件中也写明了优惠政策:鼓励下岗职工养牛,每购一头牛,可获蒙牛乳业8000元贷款(利息2厘4),当地金融部门5000元贷款,量大从优。当时奶牛的市场价为13000元每头,这一号召吸引了不少人转向奶牛养殖业,并贷款购牛。2003下半年,第一批奶农可以先拿到蒙牛贷款再去购牛,2004上半年,第二批奶农要先购牛才能申请到蒙牛贷款。2004年下半年,经了解蒙牛的购牛获贷政策不变,于是父亲买下了当地农业银行的45头牛。可是等这批数量庞大的牛到了手,再去申请蒙牛贷款时,却无论如何也申请不到了。父亲隐隐意识到蒙牛的资金扶持虎头蛇尾收场的原因。蒙牛是轻松下场了,可父亲此时已无法收场。
  
  (二)父亲的奶牛来源——农行“拍卖”暗箱操作
  
  1.转贷缘起
  
   2004年3月,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西章古台村村支书白振学因车祸死亡(他个人经营一所奶牛场及奶站,信誉不错),其购牛时用了一部分科尔沁左翼中旗农业银行支行(以下简称农行)的贷款。其死亡后,农行顶替贷款收回一部分牛(44头荷斯坦黑白花奶牛和1头小公牛),临时圈养两月后,找到父亲做买主,欲通过转贷形式出售。
  
  2.售牛协议
  
   2004年6月2日,舍伯吐镇奶站负责人王保良告诉父亲农行有黑白花牛要出售。6月4日舍伯吐镇镇长与农行行长主动与父亲联系,协商贷款售牛。贷款和牛可以同时得到,省去中间许多步骤和风险,父亲与农行签订了协议。
  
  3.所谓“拍卖”
  
   协议中所谓的“拍卖”并没有进行,原因是农行担心低价拍卖而“暗箱操作”。农行称45头牛总价45万元,理应支付20%的订金(9万元)。如果父亲愿以房产作抵押,银行可给与优先照顾,只需付15%的订金(7万元现金),银行便可提供85%的贷款,即38万元。而如果正式拍卖,好几户都抢着要买,定然高于此价。但据后来了解,实际情况是:有一个想买牛的人曾与农行协商,45头牛提供38万全额贷款(无需交纳现金)则有购买意向,银行封锁了这一信息。
  
  4.房产抵押(无书面风险提示)
  
   2004年11月份办理房产抵押手续。进行房产估价时才知旅店和牛舍的估价额并不能达到农行全额抵押的要求,父亲只好向老朋友郭大爷求助,郭大爷同意将家宅和修理铺作为抵押。
  
  抵押房产估价 总38.3万
  旅店(建筑面积385平米:10间房、锅炉房、厨房、烧酒房)18.5万(不包括院套面积1100平米及院内仓房、厕所、猪圈等)
  牛舍(建筑面积325平米)6.8 万(不包括院套面积2200 平米及院内其他设施)
  老朋友郭氏家宅 6.5 万
  老朋友郭家修理铺 6.5 万
   (注:此即属当地少数房产大户,当地多数民宅为两间或三间式瓦房,均价仅1万-3万元)
  
  5.上级农行未予批准转贷手续
  
   2005年1月农行上报批准给父亲办理转贷手续(给父亲增贷,给白振学减贷),可是至今手续都没有批下来,贷款协议户主名仍为白振学。父亲对此一直怀有莫名忐忑心理,同时他被告知无权查看农行所存白振学贷款手续原件。
  
  (三)农行牛质堪忧——谁“调包”了不良资产?
  
   44头奶牛8头无生育产奶能力,22头无饲养价值!父亲上当了!
  
   1.2004年6月4日从农行接过牛以后,曾做过收益鉴定,产奶量不理想,其中24头牛年龄偏大——4-5岁的5头(假黑白花),6-8岁的18头,8岁以上的11头。
   2.经过一个月饲养发现,月饲养费高达15000元,而向蒙牛供奶的奶款收入仅5000元左右(日总产奶200斤*0.86元/斤),月亏损10000元。
   3.45头牛中,含10头小牛犊和1头公牛,这在协议中已写明,但是农行方面却隐瞒了34头成年大牛的情况。通过兽医鉴定,当时正处于生育后沁乳期的奶牛有17头,而永久无生育能力的奶牛竟有8头!后听说在农行圈养白振学奶牛的两月期间,有人用这8头无生育产奶能力的牛换走了白振学的健康奶牛。这8头身价万元的奶牛毫无饲养价值,只能按当时菜牛的市场价格每头3500元卖掉,共折价52000元。由于市场并不急需,还是经四处托人才得以卖出。
   4.第二年(2005年)其他奶牛开始下犊进入生育后沁乳期又发现:有1头牛只有一个奶头出奶,有3头牛只有两个奶头出奶,有2头牛只有三个奶头出奶。这批牛本来产奶量就不高,这6头非全部奶头出奶的牛也没有饲养价值。
   5.假黑白花奶牛5头,日产奶量不到20斤。
   6.3头老牛的奶质不合格,达不到蒙牛收购标准,奶站不收购。
  综合以上22头牛都没有饲养价值。
  余12头牛的情况:
   日产奶量达40斤的有4头,达25-30斤的有4头,达20-25斤的有4头。(日产奶量50斤才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
   总之,34头成年奶牛皆是老弱病残,且品种不良,加之农行在两个月的圈养期间不曾精心照料,还以45头牛(含10头小牛犊,1头公牛)均价1万元的高价出售,父亲感到这很不合理。
  
  (四)2004至2007年牛价、奶价、饲料价导致奶农普遍亏损
  
   1.2004年至2007年三年间父亲从农行购得的这批牛基本上都是以菜牛(黄牛、肉牛)价格处理,均价每头2500元左右。
   2.2004年以前,一头满月的黑白花乳牛犊价值5000元左右,可这三年间每头都卖不到500元;乳牛犊还可以继续喂养,公牛犊则只能以100-200元的低价卖掉。
   3.2004年至2007年,蒙牛向奶站收购牛奶的价格一直是0.86元/市斤(奶农、奶站、蒙牛签订三方协议)。而每头牛每天吃10几元的精饲料,饲料及玉米价格不断上涨。
   4.2008年1月起牛奶收购价格才开始有所上涨,而在此之前,由于价格问题,已有许多养牛户出现极大经营亏损。
   母亲说:“政府号召养牛,提供优惠政策,镇书记、财政所所长也都养了。他们建牛舍不用花钱,还可以自己买地自己种饲料,来降低养牛成本,但他们也赔了。很多养牛户即使当初买的是好牛也照样亏损,产奶量达到50斤也不挣钱。”
   父亲说:“因为价格问题奶制品企业效益逐年好,可是养牛户一年不如一年。奶牛产业是政策性强、科技含量高,效益比较慢,占用资金量比较大的产业,饲养奶牛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优惠政策,更需要奶制品企业的扶持,如果这些举措不能真正落实,奶牛产业就很难健康快速发展。”
  
  (五)父亲亏损严重无力回天,借私人高利贷债台高筑
  
  2004年6月—2007年6月父亲养牛亏损统计
  
  累计收入 63500元
   蒙牛收购牛奶 60000元
   出售公牛犊 3500元
  累计支出345700元
   建牛舍 120000元
   草料 133000元
   药费及配种 7000元
   铡草设备 6700元
   饲养员薪水 34000元
   高利贷利息 45000元
  购牛总价530000元
   贷款本金 380000元
   贷款利息 80000元 (欠贷 460000元) 购牛订金 70000元
  售牛总价140000元 (45头牛至07年6月售完)
  
  收支亏损282000元
  牛价亏损390000元
  总亏损额672000元
  (注:农行减贷减息,欠贷额减少,则亏损额相应减少)
  
   父亲的奶牛无法一次性转手。在蒙牛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均未兑现、饲养经费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他只好四处借用私人高利贷(2分利、3分利、利滚利),三年累计本金8万元,累计利息4.5万元。如今亲友虽也屡次帮忙还息,父亲仍债台高筑。而饲料价、牛质、牛价、奶量、奶价都没有出现奇迹,亏损额直线飙升。
  
  (六)农行追贷并起诉父亲,唯一家宅将拍卖
  
   “这么几天的功夫,走了一趟法院,还款额就从17万涨到了22万!这你说……”父亲对此感到气愤和无奈。而如果农行当初没有调包那8头奶牛,没有同镇长一起上门吹嘘种种优惠,就算养牛赔本被起诉,父亲也不至于如此沮丧。
  
   2007年6月份农行包蒙根高乐行长说:“全国农行系统需要股份制改革,要上市,对以前的不良贷款要清理,原贷款人死亡,给父亲增贷没批准。根据目前养奶牛亏损,效益不好这个情况,通过上报批准,你可一次性交17万元,抵押房产全部退还。”当时父亲向他反映这群牛质量确实不好(杂黑白花奶牛80%,纯黑白花奶牛20%)。包蒙根高乐行长说:“我们也对这群牛不了解”。 父亲上当了,但是没办法,协议书已签,无法跟银行重新协商。
   2007年11月份农行方面再次通知父亲,2007年12月25号前必须一次性交清17万元。父亲再三筹措钱,联系私人高利贷未成。
  2008年1月16日(零七年腊月初九),因超过优惠期限,农行通告父亲,给出三个选择:16日下午2点前交3万,抵押房产归农行所有;16日下午2点前交20万,银行归还抵押房产;若上述两点均不能兑现,则银行起诉,封固定资产,拍卖全部抵押房产。
   16日当天,上述三点父亲均无法兑现,农行遂全额起诉,起诉金额为46万元(38万元+利息8万元),并于2008年2月16日(零八年正月初十)开庭,庭审结果:2008年3月10日前向农行交纳22万元现金,所抵押房产全部退还;如逾期不交,则拍卖全部抵押房产,还贷46万(38万元+利息8万元)。
  
  (七)父亲的困境,家庭的难关
  
   几十万元在一些富人眼里根本不值什么,不值一辆车,不值一套房,可以像零花钱一样一次性挥霍。可是对于父亲和我的家庭,年亏损几万,总亏损几十万,就意味着将失去一切,要透支所有!尤其在法院裁定拍卖房产之后,3月10号,这一“意味”马上就要成真!
  
   今天是“三八”节,正逢周六,回忆着刚刚过去的那个举家不安的春节,我正尽力完成这篇全家人认为富有价值与意义的文章。而3月10号这一天也马上就要到了,届时法院会去我家中通知拍卖事宜,将房子都贴上封条。届时要暂住哪里?如何与法院协商?目前还没有定数。而对于以后的经济来源,父亲眼下也很茫然,只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当然不会坐等几年后靠着养老保险度余生。
  
   有人问父亲为什么不借钱保住房子?很多人无法理解我们借不到区区22万元,但事实如此。
  
   养牛期间,父亲已经向亲朋好友借遍,私人高利贷也不愿在未偿还过去的本金之前再次向父亲放贷。因此在目前有限的时间里,除了把所抵押房产交给农行别无他法,而且还要另付农行8万元利息。而朋友郭家估价13万元的两套房子,被拍卖之后,父亲必须想办法再给他们买回来。另外,还有不下10万元的私人高利贷和其他借款。因此,即使房子拍卖之后,父亲仍然背负着三十多万元的债务,深陷于负资产境地。
  
   有人问为什么不自己联系卖房?那样不是卖得价钱高,还贷之后还有剩余足可抵债吗?
  
   事实上,父亲也想卖房,卖得好便可以重生,但问题在于眼下根本卖不出去。正月里,父亲曾向镇电视台申请打售房广告,房价自然高于银行估价,但最终电视台并未打出广告。不会有人以高于拍卖底价的价钱提前上门来买房,大概父亲和电视台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罢。在一个相对贫穷的地方,拍卖不代表升值,只意味着贬值。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人问你们做子女的为什么不帮父亲还贷?三个毕业成人的儿女就如此不成气候?
  
   我只能惭愧地说,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我目前单身,200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毕业后“错过”一个解决北京户口的工作。由于大学期间热衷于中文和影视专业,2006年兼职工作同时考研。原报考专业为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06年5月调剂至中国戏剧学院戏曲学。但调剂生是自费的,三年需付学费36000元,而我本科时期约25000元的国家助学贷款也要从06年6月底开始还。于是,我放弃了已经拿到手的研究生复试资格,决定找工作。目前我工作不到两年,主要从事编辑、编剧类职务,月薪两千多,可勉强支付个人房租和助学贷款。我还于07年1月写过一个电视电影剧本,稿酬不算多,目前仍未收到尾款。
   我的姐姐大我2岁,大专毕业后结婚,随后姐夫即远赴日本留学,而姐姐两次申请赴日未成。姐夫自费读硕考博已有四载,花销很大,积蓄难存。相爱的二人决定在姐夫博三期间要宝宝,一年后姐夫回国找工作时宝宝就能满周岁。这个愿望在08年春节前实现了,如今姐姐和母亲一起照顾刚满两月的孩子。我的弟弟小我1岁,2006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系马头琴专业,毕业后无固定接收单位,只有零星演出,期间自学日语,有留学意向,目前有一定阻碍。
   而我的母亲与父亲同龄,目前已退休,退休后月薪千元,抵日常生活开销。
  
   我们目前的现状,所能够给与父亲的,仅仅是精神上的支持与生活上的点滴关怀。而我对父亲养牛亏损个案详尽了解的过程,至少也搭起了我们父女之间沟通与理解的桥梁。
   我相信有一天,我们会凭借自身的努力,挖掘出自身的潜力,不错过天赐的良机,靠着不畏惧现实、不放弃梦想的过人勇气和聪明才智,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这片天,至少也能为老迈的父母遮风挡雨,安度晚年!
   而眼下,父亲虽然已年过五十,但毕竟他还年轻,以后的路还很长,面对坎坷,他不会就此消沉。多年的人生磨砺已赋予他坚定的信念,他相信,一个男人和一个团结的家庭,无论遭遇什么,总会有办法,总能活下去。
  
  三、对蒙牛“大跃进”的冷思考
  
  (一)反思个体、谴责农行,呼吁“和谐社会”诚信为本
  
  1.反思个体决策失败,以诚信为本勇担责任
  
   父亲的破产,究其原因,与2003年的养牛热、政府的宣传,蒙牛奶站人员一对一的鼓励,以及巨大的赢利前景刺激不无干系。此番个体在社会大潮下的盲动,无异于当年的民众对“大跃进”的激情与盲从。但事件具体到父亲身上,养牛与否,抵押房产与否,不平等协议签订与否,最终还是取决于他个人的决策。而最后投资的成败,更取决于决策者的眼光、见识、经验、管理等诸多方面。因此,父亲本人必须为个人的决策失败和投资亏损负起相应的责任。
  诚信是父亲做人的根本。父亲绝不会对农行和亲朋好友赖账,这是他必须承担的责任。父亲不会逃避,他会努力地把该还的钱一点一点地还清。回顾父亲走过的人生,从一个农村供销社的售货员、保管员,到糖业烟酒公司的会记、经理,父亲靠的不是任何关系,正是他一贯的认真与诚信!而我们当下社会正大力宣扬诚信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公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父亲也定会一如既往地恪守“诚信”原则。
  
  2.谴责农行欺诈行为,呼吁团体、机构共建诚信文化
  
   社会“诚信文化”的建设,不是一两个老百姓的事,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的事。说到社会团体,不由人不去谴责和控诉该农行在售牛事件上的暗箱操作与欺骗行为,它对父亲的创业热情造成了多么巨大的打击!一个人连生活住所都将失去,基本生存都无保障,又谈何东山再起?!而即便这种控诉已查无对证,农行也已经失去了当地民众的信任。一个应以诚信为本金融机构,却严重地破坏了社会诚信!
   另外,蒙牛在奶价问题上的反复态度被诉诸媒体,同样影响了企业和社会的诚信形象。而政府在养牛问题上为求政绩,盲目扩张,过度宣传时,至少也不应打出不切实际损坏信誉的宣传口号。他们赚取了包括父亲在内的弱势群体对具有社会公信力的金融机构、企业巨头和政府的无限信任,并给他们带来多重的伤害!
  
  3.“和谐社会”中强者与弱者应如何合作
  
   在一个以“和谐”为旨归的社会中,强者对弱者造成长时间、大范围、深程度的伤害,显然就造成了一种严重不和谐的现象。
  何谓强者?何谓弱者?强弱体现在对结果的承受力上。这里仍然要举农行的例子说明。父亲曾托人向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副旗长打听养牛贷款的处理情况,副旗长称负责这批养牛贷款的旗农行行长已调任,而农行已向上级银行申请将养牛贷款作为不良资产核销。那么旗下属的镇农行也可不必向贷款奶农索要这笔贷款。因此,农行即便不起诉父亲,最多只是会影响本行的年营业额,而不用再承担更多责任。而上文有述,父亲一旦被起诉,就会出现生存危机,这里不再赘述。
   何谓和谐?经历这次打击的父亲有一个最质朴但最根本的理解——“和谐”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份,同时善待别人。如果社会成员和机构都能履行这一点,奶农问题便不会成为“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变奏。
   而我对“和谐社会”的理解是这样:再和谐的海洋也会经风浪,当强者与弱者共乘一条船,船破时强者不会把弱者扔下去,而是自觉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因为在船在正常行驶,强者是更占分量,也更受益的一方。
   因此,要想达到“和谐”,就要达成合作。在如何引导奶牛业走规模化、优质化养殖之路的问题上,不是奶农、政府、企业、奶农任何一方单方面的课题,而是必须共同面对的紧迫课题。
  
  (二)质疑蒙牛企业理念,探讨企业社会责任
  
  1. 推诿责任、漠不关心——蒙牛对奶农的态度
  
   像父亲这样卷入养牛热,最终倾家荡产的并非个别案例,百度上搜一下,就能搜索出黄树全等诸多养牛破产者的个案。而媒体对于全国、内蒙古、乃至通辽市养牛亏损的普遍现象也已有一定的报道和研究。在这些报道中,普遍反应出蒙牛乳业对奶源基地建设失利的基本态度就是一味推诿责任、漠不关心,可谓“企业自卖厂里奶,不管奶农门前牛”!尤其在通辽市奶牛养殖大范围亏损的问题上,蒙牛认为向奶农们提供了700万元贷款已是莫大的支持,而把亏损责任完全推向通辽市政府的政策引导失误。
  
  2. 社会责任不是广告语——蒙牛应持有的态度
  
   个体都应为个体的决策失误负责,与政府联姻的企业不是更应为企业的决策失误勇敢而明智地承担起责任吗?政府自然有政府的问题,企业也有企业的责任。对于乳品企业来说,得奶源者得天下。蒙牛作为乳企巨头,很清楚自己与奶源基地“饮奶思源”休戚相关的脐带关系。在奶源基地建设不利的问题上,蒙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蒙牛董事长牛根生曾多次在媒体上宣扬其企业理念之一,即造福于广大的牧民,使中国的原奶提供者也真正过上好日子。但事实上呢?多少奶农倾家荡产!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是广告语,也不是缺乏真正关怀意识的虎头蛇尾的单纯经济扶持。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于真正做到与产业链各个环节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并切实致力于产业链上游薄弱环节的改进与发展,真正使多方共赢,使整个中国乳品行业拥有健康的发展环境。
  
  3. 奶源基地建设——蒙牛乳业的责任与使命
  
   现在,全球奶业欣欣向荣,德国奶农笑脸盈盈,而中国奶农却哭天抹泪!人们不禁要问:我国的奶牛养殖和原奶提供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风险?这是我国奶业积累的深层问题。
  奶源基地是奶业发展的基础。过去很长时间,国内的奶牛饲养一直是个体饲养和庭院饲养为主,饲养模式、条件相对落后,奶源建设滞后,这些严重制约了乳品行业的发展。而蒙牛在开拓通辽市奶源基地之初,应该说已经看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蒙牛并未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而仍是利用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承诺的“供应奶源”、“提供土地厂房”、“税收减免”等优惠条件进行无序扩张,并不注重优质奶源基地建设的具体环节,而对于需要进行引导帮助并给与充分风险提示的奶农,也只是给与单纯的经济扶持(要知道“金钱不是万能的”),而这种扶持又是虎头蛇尾,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见好就收、见弊就撤。蒙牛这一切不负责任的举措,致使通辽市奶农沦为最大受害者。这不仅削减了奶农的养殖积极性,也恶化了中国乳业的发展环境。这一现象并非发生于一市一域,而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这足以说明蒙牛乳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匮乏。
  
  4.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中国乳业的希望与出路
  
   据调查,在奶产品利益链条上,产品销售、包装采购、企业加工等环节拿到的利益超过80%,而奶农提供原奶分得的利益仅占16%左右,这使乳产品的价格形成极不合理。享受最大利益的是乳品企业,而承担最大风险的则是产业链上游提供原奶的奶农!这显然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相悖。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也不是高呼几句广告语就能兑现,而必须确立相应机制,调控规模,分配收益。
  首先,乳品企业要与当地奶农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奶业一体化经营。企业如果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与同奶农形成利益共同体,不去“反哺”奶农,不去支持“第一车间”,只是松散连接,一来奶农的积极性高不起来,二来对企业发展也是不利的。长远来看,对整个中国奶业也会形成潜在的巨大风险。如果企业最初不愿共担风险,那么企业也不可能得到永远的最大利益。相信蒙牛乳业集团的领导者不会只顾眼前的最大利益,而不去前瞻中国乳业长远共赢的未来。
   其次,乳品企业应帮助奶农实现集约化养殖,尤其应重视奶牛品种的改良。据统计,目前我国规模化养殖产出的优质原奶在总量中不足20%。在奶源基地建设问题上,企业不仅应重视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建设现代化奶站,增加先进的设备装备,从饲料、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机械挤奶、冷链运输等多方面加强管理和建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但在父亲的个案中,应该说蒙牛的技术支持做得还是不错的。因此更关键的是,企业也要注重奶牛的品种改良,毕竟提高产奶量,是激发奶农养殖积极性和提高奶牛产业整体质量的根本。

,奶农“大破产”——父亲的个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3-15 20:18: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16 01:11:00

实在看不出蒙牛到底应该要负任何责任.

这样的事情,其实在其他农业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的,比如广东种荔枝,龙眼的不也是一样.

这里面政府的决策失误或者无知要负责任,可是农民自己本身也需要承担相当大的责任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25 09:29:00

不了解

不评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25 12:18:00
不评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26 11:28:00

我晕

我同情作者父亲的遭遇,可是我觉得这种的想法未免太极端,心理太脆弱了吧

这事怎么能怪蒙牛呢

商场上哪有只赚不赔的买卖?

你赔了,你怪蒙牛,蒙牛破产了,它怪谁?

而且从作者的遭遇来看,感觉作者的父亲根本就没有经商的头脑,不适合做商业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