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这也许是他们当年还很幼稚不很不成熟的表现。为什么?因为他们片面而武断地认为,机器的采用使工人受到打击使他们受到排斥,因此机器对工人是没有好处的,无论在生产还是生活上都没有好处。但这个观点是极其片面的并且是违反生产力发展规律的。为什么他们犯这个错误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亚当斯密那样的思想,即行业分工与竞争思想。由于人类经济是按行业来分工运作的,因此一个行业的充分竞争虽然对这个行业是一种压迫,但对其它行业却是好事。因此,一些工人由于处于竞争性行业而有可能利益受损,但其它的工人却能够从这个行业的竞争中得到好处。因此,比如如果钢铁行业大量采用机器生产而使钢铁行业的工人受到排挤,那么由于钢铁行业采用了先进机器而提高了生产率,从而使其它行业,比如汽车行业的工人受益了,因为汽车制造需要钢材,而钢材由于采用先进机器而使成本价格下降了,从而促进了汽车行业的扩张,因而就使汽车工人受益。这个道理看来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太懂,没有行业分工的思想,因此一看到采用机器产生排挤工人的现象,就武断地认为机器是不好的,用机器来提高生产力也是不好的。现在我则根据行业分工的思想而认为,机器同样对工人有利,只是看是对处于什么行业中的工人有利了。---黄焕金
以下摘自某网文:青年恩格斯在考察了曼彻斯特纺织工业区之后,对科学技术的结晶—机器进入生产 领域是持否定乃至反对态度的。他义愤地指出:机器上的每一种改进都抢走了工人的饭碗,而且这种改进越大,工人失业的就越多。 因此,每一种都像商业危机一样给某一些工人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即匮乏、贫穷和犯罪。(《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180 页)他举例做了细致地分析:由于头一个发明—一个工人摇动的珍妮纺纱机—的生产能力已至少比一架普通纺车高五倍,所以每一架新的珍妮纺机就要使五个纺工失业。生产 力比珍妮纺纱机大得多而且也只需要一个工人操纵的水力纺纱机就剥夺了更多人的生计。自从许多纺纱工厂使用自动纺纱机以后,纺工的作用就全部化为乌有而由机器代替 了。恩格斯说,由于机器方面的各种改进,费力的工作一天天被机器所代替,从而成年 男人的工作就变成简单的看机器的工作,这是纤弱的妇女甚至小孩子也完全可以做的, 而做这个工作所得的工资要少一些,甚至少三分之二;这样一来,尽管生产已经扩大, 成年工却一天天地被从工业中被排挤出来,而且再也找不到工作;甚至由于机器完全代 替了人力,整个的劳动部门被取消了。资产阶级老爷们可以去问问曼彻斯特或其他任何 地方的清道夫,去问那些在街上卖盐、卖火柴、卖橘卖鞋带等等或者竟不得不讨饭的人, 问问他们过去是干什么的,他们之中有许多人会回答道:工厂工人,被机器剥夺了工作 的工人。在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由于蒸汽机的普及推广,把八十万熟练工抛上街头。马克思深受恩格斯的调查报告《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影响,他在《资本论》 第一卷中,又搜集大量的工厂调查报告,证明恩格斯的结论:机器夺走了工人的饭碗。 马克思把机器看做是工人阶级的敌对力量,他是这样说的:机器不仅是一个极强大的竞争者,随时可以使雇佣工人过剩。它还被资本公开地宣布为一种和工人敌对的力量并加以利用。机器成了镇压罢工即劳动反抗资本专制的这些 周期性暴动的最强有力的武器。。。。。蒸汽机一开始就是“人力”的对头,它使资本家粉 碎工人日益高涨的、可能使刚刚开始的工厂制度陷入危机的那些要求。可以写出整整一部历史,说明 1830 年以来的许多发明都只是为了保护资本对付工人暴动而出现的。(《资本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第一卷,第 441 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情失业工人,为失业工人鸣不平,想制止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 在道义上百分之百的有理。但是,为了维持工人的就业,保持工人的稳定的生活,要求 厂主不得添置新的机器设备,不得采用新技术,这就取消了生产力的发展,取消了财富 的增加,取消了社会的进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空想社会主义胎记。 据《资本论》记载:当时“英国五万人用机器纺掉的棉花,如果用旧式纺车来纺需要二 亿人,这当然不是说纺纱机排挤了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二亿人的位置。这只是说,要代替 纺纱机,需要大量增加工人人口。”(《资本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第一卷,第 434 页)1870 年英国总人口是二千一百万,如果只靠人力纺车,不仅工人一个不会失业, 加班加点一辈子也干不完;就是从国王到臣民都去摇纺车也干不完二亿人的活来。有了纺纱机,五万人能顶替二亿人,生产率提高了四千倍。英国的国民收入,十八世纪末叶 是一亿二千万英镑,1870 年达到 12 亿镑,增加了 10 倍。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用机 器代替工人,或者说机器排挤了工人,是普济天下苍生,推动历史发展的首善之事,正 是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地发展,逐渐地把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才为一个更 高级的社会形态创造着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