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1957 2
2008-03-17

 

中信联姻贝尔斯登恐将搁浅

 

 

在贝尔斯登陷入重围之际,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Citic Securities Co.)与贝尔斯登间的投资交易悬而未决或许是令前者免于损失一大笔钱,但中信证券成为全球金融界顶尖公司的雄心壮志也很可能因此受挫。

 

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在去年10月签署协议,双方相互投资10亿美元,作为双方在亚洲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一部分。但这宗交易迟迟未获中国监管部门批准。不过自从这项交易宣布之后,贝尔斯登的股票市值缩水逾七成,未获批准的状况反倒让中信证券躲过一劫。

 

中信证券上周末发布声明称,公司尚未签署正式协议,也未支付投资款项。公司不能保证未来 贝尔斯登达成最终交易。

 

中信证券表示,考虑到近日情况的变化,将对这宗交易进行“全面评估”。

 

由于贝尔斯登股价一跌再跌,而中信证券的股价也由于中国股市走软而大幅回落。因此双方在上周之前就已经在重新商定投资条款。

 

对贝尔斯登而言,这宗交易搁浅不会累及任何出售交易或是造成资产缩水。

 

由于协议并未敲定,也就不会给双方造成任何实际的损失。别的买家可能会与贝尔斯登商谈类似的投资交易,中信证券也有可能会考虑收购贝尔斯登全部或部分股权。

 

贝尔斯登在香港和日本的业务会是中信证券感兴趣的资产。

 

贝尔斯登的发言人拒绝立即就此事置评。而记者无法联络到中信证券发言人对可能达成的交易发表看法。

 

实际上,在中国公司大张旗鼓到美国投资的案例中,惨淡收场的并非仅此一次。在此之前,给人感触最深的当属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在百仕通集团(Blackstone Group)去年6月份上市前对后者的投资。这宗投资恰好发生在美国股市见顶前夕,在此之后美国信用市场便因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而深陷泥潭。

 

百仕通擅长大型私人股权收购交易,而能够融资又是这种交易的关键所在。百仕通股票上周五收盘下跌5.8%,报15.78美元,较其上市发行价31美元下跌近一半。

 

在中国国内媒体、互联网上和政府官员的私下讨论中,都可以听到对这宗投资的不满。有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对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的投资被否决,以及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之间的这宗交易迟迟未获批准。

 

在目睹其他同行投资华尔街的惨痛教训后,一些中国的金融机构可能会持币观望,以免成为下一个牺牲者。而这对于急切盼望中国输血的西方机构而言可不是个好消息。

 

今年1月份,中国政府否决了国家开发银行向花旗集团投资约20亿美元的计划,反映出政府当局越来越担心海外并购导致国有资金流失的风险。

 

自去年年中以来,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一直向亚洲和中东投资者暗送秋波,希望以此来填补他们因为次贷相关损失和信用危机而导致的资产减值。

 

在争相投资华尔街的过程中,中国发挥了带头作用。去年12月,中投公司斥资50亿美元购入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9.9%股份。前者在摩根士丹利和百仕通的投资都有锁定期,因此损失只停留在帐面上。而中投公司的管理人士多次重申,对这些投资的长期回报抱有信心。

 

而中东的投资者看上去愿意等待雨过天晴,即使是一大批对华尔街的投资价值大幅缩水。中东的官员声称,他们是主张长线投资的被动投资者。

 

尽管这些投资对美国银行业如雪中送炭,但相对于这些海外资本所掌管的资产不过是九牛一毛。

 

例如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掌管的资产估计高达9,000亿美元。该机构去年投资花旗集团75亿美元取得后者将近5%的股份,但这笔投资在前者管理的资产中仅占0.8%

 

不过华尔街金融机构的股票价格已经大跳水,花旗的股价在ADIA去年11月末投资后下跌了三分之一左右。

 

掌管2,000亿美元资产的科威特投资局(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是华尔街的另外一家中东大救星。今年1月份该机构在外国基金对华尔街的注资中数次现身,分别拿出20亿美元和30亿美元增援花旗和美林(Merrill Lynch & Co.)。新加坡淡马锡控股(Temasek Holdings Pte.)对美林的投资也受到打击,今年以来其投资价值缩水了19%。此外,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对瑞士银行(UBS AG)和花旗的投资也未能幸免。

 

不过话说回来,诸如中投公司对摩根士丹利,以及ADIA对花旗之类的投资,这些政府基金都可以稳当的获得好几年的股息。

 

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的这笔交易可能搁浅,将迫使前者重新审视自己进军海外的手段。作为在中国国内券商界少数拥有主导权的公司之一,近年来中信证券一直在寻找外国伙伴来帮助自己拓展海外市场。该公司的主要目标是为日益国际化的中国客户提供更广泛的服务,以及在稳保国内市场的情况下提升自己的海外实力。

 

与贝尔斯登的交叉持股恰好为中信证券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不必牺牲太多国内业务,可以专注于在海外开展合作。

 

按计划,中信证券将与贝尔斯登在香港成立一家合资公司,来经营中国公司在海外的上市业务并向亚洲其他地区扩展。

 

不久前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Corp.)完成了今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IPO)。中信证券是该公司23.3亿美元HIPO中的三家承销商之一,同时还是中铁31亿美元AIPO的独家承销商。在香港业务的扩展势头如此之好,中信证券可能会决定独自在亚洲打拼。

 

中信证券上周末的声明称,去年实现净利润人民币124亿元(折合17.5亿美元),较2006年股市复苏时的24亿元增长逾4倍。

 

中信证券去年完成了13家公司的A股发行承销,在国内承销市场的占有率达20%,仅次于竞争对手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oration Ltd.)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3-20 22:50:00
不错~顶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21 11:44:00

贝尔斯登不是已经完蛋了吗?

现在好像已经被摩根大通买下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