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刘纪鹏先生发表的《股市跌破4000点的六大风险》一文,赫然列出失守4000点的所谓六大风险,其文理之不通,立论之汗漫,大言之不惭,令人一声叹息。
一、肤浅的“点数论”。一开篇刘先生就告诉人们,他“在美学习访问两月”,刚刚回来。我们相信,刘先生不会把“我是刚从美国回来的人”说成“刚从美国回来的人是我”,但难以置信的是,刘先生竟然把“一个股市竞争力的强有力体现可以是较高的市盈率”与“较高的市盈率是一个股市竞争力的强有力体现”混为一谈!并以此为论据,认为应当固守4000点以上。
众所周知,在一个理性而成熟的股市中,由于其有效的价格传导机制和良好的资源配置功能,被人们视为“经济晴雨表”,管理层因而可以根据股指之涨跌,决定调控经济的有关政策。但国内股市治理水平与市场化法制化要求相去甚远,投机盛行,股指股价与上市公司业绩、与国民经济基本面没有必然联系——用樊纲同志的话说:“温度计要量体温,首先得要和人的皮肤充分接触。现在我们的股市和经济之间,还隔着一层胶皮,甚至其他东西,这个‘晴雨表’能显现得出来吗?”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谢作诗同志则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A股行情与国内经济的弱相关甚至负相关状况,他曾反问那些"不知资本市场功能为何物"的“救市”论者说:“从2001年到2005年,股市熊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中国经济不依然持续高速增长吗?”显而易见,A股市场令人不敢恭维的治理水平,注定了以“点数”来衡量国内资本市场的活力及其功能是十分肤浅和片面的。正是从这一现实(或“苦衷”)出发,管理层早就宣布“不管理指数” ,而某些人之所以“老调重弹”,与其说是诡辩,不如说是某些人惯于抽象地看待股市的积极意义、惯于“唱多”的思维定势造成的。毋庸置疑,鼓吹这种言论的“风险”,就在于客观上替操纵股价的投机者辩护,就在于客观上为A股的资产泡沫推波助澜。曾几何时,A股股指进入飙升期前夕,刘先生就放言“4000点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最低基本点位(《深圳商报》记者傅盛宁2007年7月11日)”,随后,股指果然窜升到6124点。严肃地说,刘先生的“点数论”不仅“灵验”,而且以大学教授、经济学家的“名望”,为绝大多数人“赚了指数不赚钱”、少数庄家拉高出货帮忙不少。真可谓“不是股评家,胜似股评家”呀!
二、荒唐的“大人”、“孩子”论。我们说,向十几岁的青年人“请教持家立业之道”固然不合时宜,但要求他“不能随地吐痰”则是青年人完全应该和有能力做到的。这是因为,大人与孩子虽有不可比拟之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共性,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相同的准则。同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股市应有的“游戏规则”方面也有诸多共同点,学习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治理经验同样是“择善而从”的应有之义。我们不奢求国内上市公司像发达国家那样有高额的四季等分的现金分红,难道我们也不能要求这些上市公司诚实、及时地披露信息吗?我们不奢求A股市场像发达国家一样若干年才偶然发生一起“安然事件”,难道我们也可以容忍监管者面对疯狂的股价操纵熟视无睹吗?连赌场都遵守的“赢钱机会均等”、“不能看别人的牌”等游戏规则,流通市值达7万亿之巨的A股市场遵守吗?。。。。。。A股市场太多的不成熟和非理性已为千夫所指,如果这样的诉求也被某些人扣上“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的帽子,那麽从逻辑上说,不过是混淆概念之间交叉关系与同一关系的诡辩伎俩!
我们倡导的价值投资、投资环境的市场化法制化,股民们呼唤的公平公正公开的“游戏规则”,不正是股市成熟与理性的同义语吗?但刘先生却不这样看——适值众多投资者在不成熟、非理性的市场中深度套牢、流血成河之际,刘先生非但不去反思A股市场本身的制度性缺陷,反而把系统性风险与具体风险混为一谈,公然叫嚣“没有任何理由去学今天美国股市的成熟和理性”,呜呼!这不是短视的妇人之仁、不是舍本逐末的悖逆之言又是什麽?散布这种言论的“风险”,就在于客观上掩饰A股市场的种种深层次矛盾,进而封杀资本市场深刻变革的空间,以局部改良诱使股民“一直超前走,不要朝两边看”,重新回到市场大起大落、恶性循环的老路上去。
三、“顾左右而言他”。刘先生所谓的其余 “风险”,无非是“经济需要强大的直接融资”、“资本市场需要健康发展”、“我们需要一个牛市”、“增加人们的财产性收入”、“转变政府行政审批职能”云云,以此支持和论证其“固守4000点以上”的观点。这不是顾左右而言他吗?——人们何时何地反对过以上观点?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是:1、何种融资方式才能符合投、融资双方之利益,实现双赢乃至多赢的良性格局?2、“资本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怎样的制度变革?3、正如许小年同志所指出的,作为一个“缺乏资本文化、法律、监管、公司治理机制等支持市场运作的一整套制度”的市场,距离真正的“牛市”还有多远?4、“增加人们的财产性收入”与“如何才能增加人们的财产性收入”是一回事吗?5、应当如何认识行政审批过多过滥及其改革之必要性?——如果说,某些“出国学习访问”只是变相的公费旅游——一种寄生于行政审批制下的“时尚”,那麽,某些奢谈“保卫4000点是为了转变政府行政审批职能”的人是不是叶公好龙?
不错,A股走熊可能引起大小非出笼,“产生强大的抛压”,加剧股市震荡。但长痛不如短痛,就事论事地要求“固守4000点以上”,充其量只能堆砌昙花一现式的的景观,而市场的双赢模式不确立,就无法从根本上稳定持股者的预期,遑论吸引更多的“价值投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投资者要麽退场,要麽沦为“负和游戏”的投机者,市场终究走不出“冰火两重天”的怪圈。从这个意义上说,“股市不是什麽人都能炒”,的确是A股市场一个异乎沉重的话题。那些开口就说自己有旅美经历的“饱学之士”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治理A股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既是保持股改“晚节”、 “实现资本市场通过再融资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更是国人深入贯彻“防止股市大起大落”要求、反思次贷危机发生时中美股市跌幅反差问题得出的结论。
“三不公”是滋生腐败的土壤(所谓寻租场)、投机者的乐土和弱肉强食者的天堂。这样的机制困扰下,股份制改革不仅仅是“瑕瑜互见”的问题。这样的机制困扰不视为改革的重中之重,A股市场不仅无法完成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光荣使命,反而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正如林毅夫同志所分析的:“从银行和股票市场融到资金并得到较大回报的,都是有钱人。这加剧了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是导致固定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国际收支不平衡、外贸顺差过大的根源之一。”
古人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平安天量融资赤裸裸地凸现了其内在的系统性风险,进而成为A股走熊的导火索。面对取消印花税也改变不了的“重融资、轻回报”的市场痼疾,投资者惹不起总躲得起,他们行使“以脚投票”这项最基本的权利时虽然无奈,但毕竟是以市场化的方式揭示了A股市场的内在矛盾,对于市场参与各方尤其是监管者是一堂深刻的“风险教育”课,为深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历史性借鉴,比起某些食“洋”不化、对A股走熊原因不求甚解却一味高喊“顶住!顶住!”的人强多了。
最后,奉劝某些同志,不要以发现“风险”之名制造“风险”,要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勇于正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真正做“资本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维护者和开拓者。
(附:1、忽闻降低印花税措施又"儿戏般"地连夜出台了。苍天啊!在当前充斥众多弊端的市场环境下,单独降低印花税将更有利于庄家操纵股价,更有利于换手和投机,更是“短线高手”的福音。因此,降税后如没有其他的措施,则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和三不公的内在矛盾依旧。这样的“救市”, “是在朝着建立价值核心资本市场的终极目标努力过程中的一种倒退,是对市场投机者的一种妥协” ,必将是“政策市”的恶性循环,必将是对市场弱势群体(或中小投资者)的一个巨大利空。
2、再看5月12日一则有名的股评:“今天有一条消息和有一条传言。消息是帐号治理基本结束,这意味着一项工作将告一段落,那么对于部分资金来说,风头已经过去,已经可以进行较大规模的对倒炒作了。另外一条是传言,今天大盘拒绝继续下探,其实就是受这条传言影响。据媒体报道,奥运期间将停止大小非解禁,奥运期间将不准卖出一股。这是重磅炸弹,一旦真的在这个阶段出现规定不准卖掉一股大小非解禁,那无疑会致使市场沸腾,短期效果将不亚于印花税的降低。这就是为什么没有机构敢继续做空的原因。”书空咄咄啊!如果这两条消息属实,那末第一条说明,监管者的不作为和无原则妥协已经沦落到“帮凶”的地步。第二条说明,监管者拿政府公信力作交易——已经毫无信用和廉耻可言,为了荒诞的“指数情结”已经不择手段了。这一系列不得要领的“组合拳”,不仅加剧了A股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且,新的人为灾难的降临,也必将让那些“错把股票当选票”的鼠目寸光之徒付出代价!
谓予不信,请拭目以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5 7:47:4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