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公共采购,负面事件时有发生。对于公共采购的诸多短板,很多采购行业的前辈给出过诸多中肯的意见,但实质上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因为公共采购体制本身就有诸多缺陷,自我完善的速度非常缓慢,况且直到近几年才被重视。前些年,公共采购更像是一个圈,只有圈内人参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同时职责划分不清、公私利益的矛盾等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近几年虽然情况有所好转,但采购信息不全面、跨平台投标困难、企业融资难、推广渠道单一、产品标准混乱、支付方式繁琐、可选择范围狭窄等诸多困扰供应商和采购机构的一系列问题仍在。
突破行业壁垒,一站式采购平台诞生
值得高兴的是,公共采购越来越被重视。甚至在“2013年全国公共资源交易高峰论坛”上,中财办“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课题组成员、中物联副会长程远忠就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制度创新,提出了四点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把公共资源交易纳入公共财政范畴、借鉴国际公共采购经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采购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公共资源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兼顾政府与市场的两种制度安排推动公共服务市场化”。
基于程远忠同志的建议以及公共采购的市场需求,由“中国公共采购网”推出的“公采通”是以“中国公共采购网”为载体的电子平台产品,为供应商及采购机构提供公共采购一站式服务。依托政府采购、行业采购、央企采购等电子平台,“公采通”可以满足供应商在采购信息、企业征信、企业推广、中小企业融资、第三方支付、物流信息等方面的需求,并通过互联网的特点解决诸多传统采购方式的弊端,最终实现“一次注册、全网通行”。
公共采购新思路,“公采通”影响深远
“公采通”的推出意义非凡,它标志着电子商务向政府采购领域的应用及渗透;便捷、用户至上、信息免费等诸多优势的互联网思维在政府采购领域的应用;政府采购也因此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打破壁垒,真正实现阳光采购。此外,“公采通”用技术的发展揭去了采购行业的黑幕,通过“公采通”,可便利地参与一地、多地的政府采购招投标业务。公采通”的成功推出,更是政府采购领域市场化运作的具体体现,对行政体制改革有示范意义。而且很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进入政府采购难的问题,公采通打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进入政府采购的渠道,做到平等竞争,符合目前中央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方针政策。此外,“公采通”的出现对于腐败现象的扼制有一定作用,对中国建立更为完善的反腐机制有借鉴意义。
公采通的上线提高了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减少政府采购各环节腐败的发生,进一步推动阳光采购的建立,有利于中国建立完善的反腐机制,顺应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的号召。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