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资源/课程/会议/讲座
1177 0
2014-04-07

中国的“五个人”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工厂。这些外商企业,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剥削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这样,中国无产阶级就先于中国资产阶级在外商企业里诞生了。19世纪40年代,英国商人在香港创办了阿白丁船坞。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了墨海书馆。美国长老会在澳门设立花华圣经书房。这些外商企业的工人,都是从中国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里雇来的,他们成为中国第一批工业无产者。随后,在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厂矿里,也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到1894年约有10万多人。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然不多,但是比较集中,除矿工外,基本上集中于沿海和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上海最多,其次是广州及其附近地区。工人集中于大城市与大中型企业,对于宣传、组织工人进行斗争是有利的。中国无产阶级主要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它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


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残酷性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因此,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彻底。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但集中在沿海、沿江大中城市,便于组织。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首先必须在自己政党的领导下,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在此基础上创造各种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因此,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大力加强政权建设,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不断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必须大力开展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为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而创造必要的物质前提,思想基础和科学文化条件。正是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中国才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引导中国人民中国人民走向了新的光明。



农民,是中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阶层。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他们既是中国这个古老帝国的最主要建设者,也是被压在社会最底层饱受艰辛与痛苦的族类。而且,历史——中国的传统历史一直在拒绝着他们。作为政治权利中心话语体现的历史,是统治者用以维护其权力统治的工具。在历史中,是没有被压迫阶级的农民的位置的——翻遍浩瀚如烟的中国历史,除了把农民作为反面的“逆贼”来污蔑丑化外,几乎找不到任何普通农民的形象。但是农民有自己的历史,在宽广深厚的农民历史中也包含着他们对历史的审视、评判和价值原则;也有自己的特点。


列宁认为农民阶粗有劳动和私有的两重性, 这是绝对正确的。不管农民阶层的哪一阶层, 都有这两重性。如若不承认其劳动性就会混淆与刻削阶叙的区别; 如若不承认其私有性就会混淆与无产阶粗的区别。在中华五千年封建文化历史背景下,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这就为中国农民狭隘、自私、保守、落后的特点奠定了经济基础。而就是这些狭隘、自私、保守、落后的农民和中国的“五个人”一起拯救了中华民族。


农民吸引了毛泽东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解决这一基本问题的革命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 毛泽东


是较早认识并致力于解决农民问题, 为农民谋幸。到底是什么原因, 使毛泽东对中国农民如此地偏爱呢?


随着第一次大革命的兴起和高涨, 中国农民作为一支巨大的现实力量, 日益显现出自身的价值和作用。正是这种伟大力量的显现, 深深地吸引了毛泽东。 他发表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 明确提出:  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所谓国民革命运动, 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 他大声疾呼: 我们的同志于组织工人组织学生组织中小商人许多工作以外, 要有大批的同志, 立刻下了决心, 去做那组织农民的浩大的工作。要立刻下了决心, 把农民问题开始研究起来。要立刻下了决心, 向党里要了命令,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 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 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 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要些什么。从他们的痛苦与需要中, 引导他们组织起来, 引导他们向土豪劣绅争斗, 引导他们与城市的工人、学生、中小商人合作建立起联合战线, 引导他们参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毛泽东断言: 很短的时间内, 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 其势如暴风骤雨, 迅猛异常, 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 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 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 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由上可知, 正是中国农民在革命大潮中所表现出的巨大力量和战斗精神, 如磁铁般地吸引着毛泽东毅然走向了农民。


国情与道路: 毛泽东选择了农村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 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家, 由于经济落后, 工业无产阶级的人数很少,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 % 以上, 农业自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


地位。在这样的国情下进行社会革命, 离开了农民、农村, 将一事无成。这是中国革命与欧洲国家的革命、特别是与俄国革命的最大的不同。大革命失败后, 党吸取了以往的教训, 注意到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党的八七会议制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27年至1928年间, 党领导的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各地武装起义, 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败。在严酷的现实面前,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共产党人, 开始了新的抉择。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民问题的格外关注和潜心研究, 毛泽东对中国农村的社会状况与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写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时, 他就已经明确地认为, 在中国这样的 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国家, 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阶级压迫榨取的对象主要是农民, 而农村中的封建地主阶级则是国内统治阶级和国外帝国主义之唯一坚实的基础, 不动摇这个基础, 便万万不能动动摇这个基础上的建筑物。因此, 在中国这样的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国家, 革命最大的对象乃是乡村宗法封建阶级(地主阶级) , 因此, 中国的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 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



商,是指商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贱商轻商的习俗在中国长期沿袭难改。士农工商的四民定位,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一成不变的凝固模式,商人始终处于极为卑贱的地位抬不起头来。提起商界,在一般人眼中似乎也只是充满倾轧欺诈、无信无义的污浊世界。这些片面的看法,直至近代晚清时期,随着各方面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和重商思潮的兴起,才逐渐有所改变。但迄至当代,人们对商人的某些片面认识也并未完全消除。近代中国的新兴商人,应该说是一个顺应历史发展并且颇具活力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中都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与古代商人所不同的是,近代的所谓商人,并非是单指买卖人的狭义商人概念,而主要是指一种广义商人的称谓。在近代,除了将从事商业和金融业的人称为贸易商、栈商、金融商、证券商之外,还将从事生产制造和交通运输的人也称为制造商、生产商、运输商等。换言之,凡从事实业活动的人几乎在近代都被称为商人。不仅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习俗如此,而且在法律上也有这种广义的商人界定。纵观中国近代史,中国商人有一次重要的发展,即商帮的形成。国内著名的商帮有晋商、浙商等,在西方列强的强攻下,清政府不得不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才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处于不稳定的政治条件下,这些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商业处于低潮状态。在建国初期的三年里,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打击投机倒把、开展三反”“五反,使得新中国的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抗美援朝需要巨大财力的情况下,仍实现工农业产品总量超越了建国前最高水平。1952年以后,国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对象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确定了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55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虽然社会主义改造有些过急,但仍然使得国家集中力量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迅速提高生产力,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56年至1966年之间,由于大跃进运动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得国民经济发展出现大起大落,而且产业结构比例严重失衡。1966至1976年,文革期间,强调阶级斗争高于一切,生产几乎全部停顿,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以后,中央拨乱反正,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来,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持续的发展。商人的地位得以提高。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得以壮大,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强大民营企业,如百度、华为等。商业的发展占GPI的比例不断提高。



学,指的是学生、知识分子。孔子开放学堂开始,打破学堂公有化,使得非贵族能进入学堂学习知识文化。此后,科举制的兴起与发展,使得学生阶级得以壮大。近代以来,学生阶级越来越成为民族思潮的先驱者,先后出现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在其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们认识到改良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惟一的希望就是接受孙中山先生最早倡导的民主革命思想,以很大的热情来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和自然科学,要求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在此思想的影响下,一大批青年学生,有志之士曾先后出国,寻求救国真理。据查,仅1905年去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达一万多人。以同盟会会员的成分为例,在1905、1906、1907三年中加入同盟会的会员,可考其出身379人,其中留学生和学生354人,占93%以上。[注1]这个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说明,当时中国的这批知识分子,对宣传组织和发动这场革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正如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其共同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它亦是辛亥革命的行动纲领。在此《纲领》的鼓舞下,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为建立新的共和国书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斗争,同其他阶级、阶层、党派以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政治联盟。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国进行的新革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取得革命胜利方面显得尤其重要。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统一战线列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附件列表

中国的“五个人”.docx

大小:23.09 KB

只需: 3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