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1991—2008:管理17年(转)
1991—2008:管理17年
《中外管理》2008年12月刊 作者:策划 李源 刘宏君 撰写 李源
17年,转折中国5000年
为什么是17年?
因为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企业的崛起、中国管理的提升,是从17年前真正开始的。因为那一年,中国决策者意识到:改革开放13年来过多地纠缠于意识形态,已经走入死胡同。只有大胆实践,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拯救中国的惟一出路!并于次年,创造性地将它正式确定为中国改革的总纲领。
从此,中国企业走上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征程。也正是从此刻起,现代企业管理,才真正开始显现它的价值。
也是从那一刻起,中国发生了5000年文明以来所从未有过的空前景象:素来以仕为本、以学为根的中国精英阶层,第一次大规模集体投身经济洪流!中国市场化企业,也由此第一次拥有了真正具有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
人的改变,是改变一切的根本。
中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在17年前迅速获得了提升!通过管理实现脱胎换骨,也在17年前成为了可能!
是的,总结这17年,就是回顾一部管理的成长史,也是一部管理人才的成长史。它曾经经历了最初的启蒙、经历了热情的追寻、经历了浮躁的喧嚣,也经历了惨痛的挫折,并在沉痛的反思中,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在过去的17年中,管理随着改革的进程而曲折前行,而改革又因为管理创造的价值而底气更足,并因为管理碰到的新瓶颈而被时代推动,不断冲破禁区。
30年与17年,经济与企业、改革与管理、政治家与企业家、老板与雇员……一对对密不可分而又各有所持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相得益彰。
只有了解历史,你才会发现未来;只有知道今天怎么来的,你才能更清晰明天的方向。
特别是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时,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之际,在中国崛起需要新锐动能之日,在中国企业遭遇寒冬之时,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7年,梳理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足迹,反思中国企业精英的成败起伏,比起单纯地追溯“改革开放30年”,或许更别有一番意境与意义……
(杨光)
1991:这一年我们开始谈管理
在经过了13年的改革开放之后,1991年的中国,包围在这股浪潮所带来的种种冲击之中。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国营企业”的生死交困,舆论的焦点集中在“改革是该姓‘资’还是姓‘社’上”。而企业自身忙于实践各种“搞活”的方法和手段,“管理”尚没有真正进入企业家们的视野,它被更多地跟“经营”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显得粗放而模糊。
不过,在这一年,我们日后更熟悉的“管理”也初现端倪——1991年9月16日,《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管理研讨会在山东聊城召开。而在2005年美国《财富》推荐的75本必读书中,这本《孙子兵法》位列“战略”类图书第一位。
1991年,娃哈哈并购了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徐少春创办金碟软件集团的前身……
1991年,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领域,“管理”都是一片名副其实的蓝海。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对这一年的定义是:“沧海一声笑”,他说:“1991年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代,有远见者重新发现了世界。”
这一年10月,《中外管理》作为中国第一本矢志于传播企业管理经验的媒体创刊问世。
1992:“发展是硬道理”
即便16年过去了,人们对“邓小平南巡讲话”仍是记忆犹新的,甚至是感激的。从1月18日到2月21日期间,“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巡视了南中国海沿岸的几个城市,并发表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讲话。这些讲话让以“反对和平演变”为中心的新政治运动偃旗息鼓,让改革到底姓什么的争论彻底终结。
南巡之后,“谁不改革谁下台”使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正式成为国家建设的重心。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与前一年相比,这一年的企业对管理仍然是囿于质量、技术、效率等单一的思考,而非基于系统的管理体系。
在前一年无比风光的牟其中发表了管理论文《99度+1度》,这或可看作中国民营企业家发出自己思考的开始;而在大洋彼岸,彼得·杜拉克出版了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管理未来》。多年之后,这位管理学泰斗和他的著作将风靡全中国。
1992年,青啤建立欧洲办事处;汇源果汁成立;IBM中国公司成立,这是1978年后第一家注册中国公司的外企。
1993:现代企业制度元年
南巡讲话后的1993年,成为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开始。11月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不仅第一次明确了“市场经济”道路,而且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2月《公司法》颁布,这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股份制改革,与开启股票市场,使得中国人被压抑了几十年的投资致富欲望在这一年爆发了。
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无疑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开始。从1993开始的“招商引资”大潮,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跨国公司重返中国,不仅带来大量的资金,也带来了崭新的管理观念、制度与大量人才。
1993年里,那些在日后被企业家们熟稔的管理词汇,才刚刚出现。在《中国企业管理年鉴》1993年卷中,专有新增条目为:“管理若干新词汇释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产权、CI、企业文化战略、质量体系……此前此后,该年鉴均无此条。
1993年的风云人物是禹作敏,这位“中国第一农民企业家”在这一年从“天堂”坠入“地狱”,禹作敏的获罪也为这种个人高集权的、产权不明的经营模式划上了巨大的问号。
在这一年,波士顿、埃森哲等著名跨国咨询公司来到中国,中国企业借鉴全球经验成为可能;海尔电冰箱厂更名为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是企业规范化改制的代表;中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成立,并在几年后蔚然成风。
这一年,“互联网”第一次进入中国;出国热催生了“新东方”外国语学校,也让《北京人在纽约》热播。若干年后,这股热潮将给中国带来一个新的群体——“海归派”。
1994:海尔“OEC”
1994年,对企业管理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典。在此之后,一系列关于“劳资关系”的重大决策才陆续出台。对劳动者的尊重,也使企业的人事管理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人力资源,这个更加具有公平意味的管理词汇,开始广泛使用。人和人才,雇员和雇主,人力成本和人力资本将成为日后管理者们最关心的话题。
这一年,企业管理教育在中国正式开启。9月北京大学与光华教育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工商管理学院更名为光华管理学院,次年迎来了首批MBA学员;11月,中欧商学院在上海成立。中国职业经理人体制,以及管理规范化,开始酝酿。
企业管理在法律和教育层面上的成长,也在企业家层面上显现出来。1994年,带领海尔走过第10个年头的张瑞敏,提出了“OEC”(日清日高)管理方法。如今看来,这当属“中国式管理”的最初结晶。在日后,海尔还提出了“人单合一”、“6S大脚印”、“全员SBU”等管理思想。张瑞敏也因此成为中国企业界在管理上,最具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企业领袖。海尔,开始成为一面旗帜。
同年,彼得·圣吉的著名著作《第五项修炼》中译本出版。这本著作给中国企业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学习型组织”开始被广泛讨论和实践,并为后来的企业文化热奠定了基础;“系统思考”也开始熏陶中国企业的战略意识。同年12月,三峡工程开工。这一中国空前繁复的系统工程,吸引了全球的顶尖企业,中国也开始发出“当期效率与未来环境、人文代价冲突”的思考。
1995:彼得·杜拉克
生于1909年的彼得·杜拉克在29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本管理著作《经济人的末日》。到1995年,他早已是蜚声世界的“管理大师里的大师”。但这位大师却迟迟没有被介绍到中国。即便1980年代初,也只有一本薄薄的台版小册子《有效管理者》开始在精英阶层流传。“杜拉克”这个译名就是此时从海外传来,并被那时的“杜拉克粉丝”延用到今。与后来“德鲁克”的译名差异,成了前后两代杜拉克拥趸的鉴别标志。
1995年,《中外管理》作为杜拉克思想的追随者,开始率先深入介绍彼得·杜拉克。从此,这个名字慢慢被国人熟知。
在国内,企业家开始更多思考管理的含义。6月,万向集团总裁鲁冠球在《中外管理》发表文章:《我的管理观》。同时,出版界对管理理论的敏感也在提升,惠普的创始人之一戴维·帕卡德在这一年出版了《惠普之道》。同年,中译本就由新华出版社推出。
在思考的同时,中国企业的自我发展模式实践也初有成果。区别于海尔的多元化战略,广东格兰仕依靠产能规模形成成本优势进而抢占海外市场的高度专业化模式,引起了大家关注,并开启了后来蔚为壮观的OEM大潮。
1995年,出了一个另类人物王海。不管世间对他褒贬如何,他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企业的质量意识,并培养了中国消费者的权益意识。此后每年的“3·15”,都成了一道检验企业良知的试金石。
1995年,马云开始做“中国黄页”;刘永好组建新希望集团;央视首次推出时段广告“标王”,被秦池夺取。
台湾歌手齐秦,在这一年发行了唱片《痛并快乐着》,这个充满辩证的短语,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味的流行词汇。
1995年,温州鹿城运输公司法人代表张朝荣因“红帽子”出了麻烦。他经历磨难,最终摘掉“红帽子”,拿回了营业执照,此后,民企产权明晰,回归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