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794 0
2010-03-27
17年,转折中国5000年
  
  为什么是17年?
  
  因为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企业的崛起、中国管理的提升,是从17年前真正开始的。因为那一年,中国决策者意识到:改革开放13年来过多地纠缠于意识形态,已经走入死胡同。只有大胆实践,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拯救中国的惟一出路!并于次年,创造性地将它正式确定为中国改革的总纲领。
  
  从此,中国企业走上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征程。也正是从此刻起,现代企业管理,才真正开始显现它的价值。
  
  也是从那一刻起,中国发生了5000年文明以来所从未有过的空前景象:素来以仕为本、以学为根的中国精英阶层,第一次大规模集体投身经济洪流!中国市场化企业,也由此第一次拥有了真正具有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
  
  人的改变,是改变一切的根本。
  
  中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在17年前迅速获得了提升!通过管理实现脱胎换骨,也在17年前成为了可能!
  
  是的,总结这17年,就是回顾一部管理的成长史,也是一部管理人才的成长史。它曾经经历了最初的启蒙、经历了热情的追寻、经历了浮躁的喧嚣,也经历了惨痛的挫折,并在沉痛的反思中,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在过去的17年中,管理随着改革的进程而曲折前行,而改革又因为管理创造的价值而底气更足,并因为管理碰到的新瓶颈而被时代推动,不断冲破禁区。
  
  30年与17年,经济与企业、改革与管理、政治家与企业家、老板与雇员……一对对密不可分而又各有所持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相得益彰。
  
  只有了解历史,你才会发现未来;只有知道今天怎么来的,你才能更清晰明天的方向。
  
  特别是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时,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之际,在中国崛起需要新锐动能之日,在中国企业遭遇寒冬之时,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7年,梳理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足迹,反思中国企业精英的成败起伏,比起单纯地追溯“改革开放30年”,或许更别有一番意境与意义……
  
  1991:这一年我们开始谈管理
  
  在经过了13年的改革开放之后,1991年的中国,包围在这股浪潮所带来的种种冲击之中。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国营企业”的生死交困,舆论的焦点集中在“改革是该姓‘资’还是姓‘社’上”。而企业自身忙于实践各种“搞活”的方法和手段,“管理”尚没有真正进入企业家们的视野,它被更多地跟“经营”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显得粗放而模糊。
  
  不过,在这一年,我们日后更熟悉的“管理”也初现端倪——1991年9月16日,《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管理研讨会在山东聊城召开。而在2005年美国《财富》推荐的75本必读书中,这本《孙子兵法》位列“战略”类图书第一位。
  
  1991年,娃哈哈并购了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徐少春创办金碟软件集团的前身……
  
  1991年,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领域,“管理”都是一片名副其实的蓝海。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对这一年的定义是:“沧海一声笑”,他说:“1991年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代,有远见者重新发现了世界。”
  
  这一年10月,《中外管理》作为中国第一本矢志于传播企业管理经验的媒体创刊问世。
  
  1992:“发展是硬道理”
  
  即便16年过去了,人们对“邓小平南巡讲话”仍是记忆犹新的,甚至是感激的。从1月18日到2月21日期间,“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巡视了南中国海沿岸的几个城市,并发表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讲话。这些讲话让以“反对和平演变”为中心的新政治运动偃旗息鼓,让改革到底姓什么的争论彻底终结。
  
  南巡之后,“谁不改革谁下台”使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正式成为国家建设的重心。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与前一年相比,这一年的企业对管理仍然是囿于质量、技术、效率等单一的思考,而非基于系统的管理体系。
  
  在前一年无比风光的牟其中发表了管理论文《99度+1度》,这或可看作中国民营企业家发出自己思考的开始;而在大洋彼岸,彼得·杜拉克出版了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管理未来》。多年之后,这位管理学泰斗和他的着作将风靡全中国。
  
  1992年,青啤建立欧洲办事处;汇源果汁成立;IBM中国公司成立,这是1978年后第一家注册中国公司的外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