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465 0
2014-04-08

来源:天厚社交投资

稳增长预期的存在改变了经济主体的投资和生产决策,延缓了市场出清过程。

3 月发布的一系列数据均显示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加速下滑,一季度经济增速很难达到 7.5%的增长目标,同时各地频繁爆发信用风险事件,银行对于表外高风险资产也日趋谨慎,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相关领域违约风险。

在此背景下,尽管稳增长的呼声依然不绝于耳,但是相比于往年,经济对于ZF出手的预期已经削弱很多。普遍的共识是,ZF不会在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但是会通过适度财政支出维持增长底线。至于这一增长底线,市场也从最初 7.5%的ZF目标不断下调,现在更多的观点认为只要就业不出问题,可容忍的经济增速下限可以进一步拓宽。

据国信证券的一份最新研报分析,稳增长预期的存在改变了经济主体的投资和生产决策,延缓了市场出清过程。这要追溯到 08 年金融危机过后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在“四万亿”推出之前,无论是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对此都并没有太多预期,经济呈现断崖式的下滑,随后稳增长措施迅速将经济推向过热。而此后经济主体的稳增长预期逐渐强化,也开始影响投资和生产决策。很多企业在 2008年经济下滑时大规模裁员,但在随后的经济复苏中由于难以快速组织起劳动力生产而遭受损失。吸取这一教训后,2011年经济再次滑坡时很多企业迟迟不肯裁员。

该报告认为,资本市场也有着类似的变化。从数据上看,2008 年以后,无论是失业率还是上证指数的波动都更为平缓,对于经济数据反应也更迟滞。

此外,该研报称,银行在经济运行中一般起着“加速器”的作用,即在经济向好的时候,投放更多的信贷,将经济推向更加繁荣;而在经济开始转弱的时候缩减信贷投放,使得经济进一步下滑。例如美国金融危机过后银行惜贷情绪严重,美联储投放的大量基础货币都被当成超额准备金存放在账上,信贷并未得到有效扩张。

中国的商业银行也是同样,但是稳增长预期提供了一个隐性的担保。尤其是对众多软预算约束平台,在加入这一担保后的风险系数非常小,这使得商业银行敢于逆周期提供大量信贷支持。2009 年以来,商业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信贷投放量相当可观,金融热和经济冷现象频发背后是稳增长预期造成的银行风险评估异化。

对于企业而言,预期ZF需求不会在填补市场需求的下滑,那么悲观预期下,将加速削减产能和延缓再投资。对于大部分制造业来说,削减产能的过程已经完成,但是考虑盈利预期没有改善,经济转型带来的不确定性较高,投资增速将长期维持低迷。

对于银行来说,稳增长预期弱化意味着重新回归“经济加速器”作用,经济下行时对于高风险项目的回避,谨慎惜贷,避免不良资产膨胀。这将对经济下滑产生双重打击。当前银行主动收缩表外资产即是这一回归进程的表现之一。

而对于资本市场而言,稳增长预期的弱化表现为抛弃那些集中着过多产能过剩公司的周期性行业,更加注重经济的结构调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