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4520 6
2004-11-05

传统经济学中假定:收入与闲暇是有替代关系的。且斜率为正数。但是,也有学者指出,当工资上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劳动者会放弃工资,选择闲暇。(比如大富翁)。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纽约的出租车司机。通过计量分析作者得出他们是收入越高,工作时间越少。反之凡是。他用出租车司机案例的理由是:出租车司机每天的收入是自己决定的,所以变化性非常强,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时间有计时器计算,不会有偏差。

他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理由是:出租车司机每天有一个income target.当收入达到这个数目的时候,他就停止工作了。而且,司机的经验、司机拥有出租车的方式(它可能自己买车,可能租公司的车去开等等)都会影响自己收入与闲暇的替代关系。

我觉得出租车司机只是在已经达到后弯曲线的拐点了,他的income target就是拐点。而其他的劳动者调整收入比较困难,自己的收入目标也比较高,所以还没有出现后弯的情况。

原文作者想用行为经济学来解释,不知道各位大侠有什么看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1-5 19:16:00

这是个好问题,继续奖励30分。

劳动供给曲线的主流解释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行为经济学主要考虑动机问题,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心理基础。比如Fehr等人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既有货币动机,也有非货币动机,两类动机在一定条件下是互补的,即相互促进,另一些条件下可能相互替代,即动机挤出。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有机会俺在贴出相关的文章。综述文章可参见行为微观经济学讨论课的一篇文献:激励的心理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5 19:32:00
是的,要解释为什么同样的收入会导致不同的反应——不是所有的司机都有income target,必须深入到个体的心理学基础。但是话说回来,心里因素又受积极因素影响,比如北京出租司机就很难找到那个income target,因为要交的“份钱”太高了,很难达到,曾有好几个司机被累死了。而日本公司的许多员工,收入已经很高,但是依然不断加班,因为同事也在加班,这样income target就是一个其他人收入的反应函数了。复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5 19:40:00

这倒是,纯粹的收入效应发生的收入目标界限如何还有待实证研究。但有一点,非货币效应应该发生在一定收入水平之上。比如一个穷的吃不上饭的人恐怕只有收入效应。

但是日本的应该正好符合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即企业文化的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7 00:25:00
穷人也应该由替代效应吧?而且穷人的target也可能很低。有些穷人很容易得到满足的。就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描述的一样。在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图像中,表明了参照物不同,无差异曲线不同。而穷人的无差异曲线要比富人的高一些(同样的变量增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7 00:30:00
北京出租车司机出现的问题我们都看到消息了。很觉得心痛。出租车司机的劳动很难过。俺们政治经济学老师(杨志老师)给我们提过这个问题。说北京出租车司机为了不上厕所,每天喝甚少的水。导致自己身体抵抗能力很低。而且,即使他们的income target存在,他们也愿意继续多干一会儿。不愿意停手。这也许是在北京市出租车司机独特的情况。我觉得制度对行为人的行为也是有影响的。我国的经济制度下的劳动者思路和外国经济制度下的劳动者思路不一样。就好像在宏观政策中,利息率降低的政策,在外国储蓄减少,投资增加。但是在我们国家却是储蓄增加。(10月29号加息以前啦)。这就是我们国家居民的认识问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