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先生陈述的故事之一如下:工程训练中心主要负责人任**等在二零零六年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申报材料中,为了显得教授数量和教学科研成果多,将多位与工程训练中心毫无关联的其他院系教授说成是工训中心专职教师,他(她)们的教学科研成果也算作工训中心的成果充数,另外将根本不是工程训练中心指导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获奖等,也说成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成果。(当然,这些嚣张的造假行为,是受到哈**有关校长的纵容的,因为哈**大学有造假传统。骗到成绩领导都光荣,骗到奖金领导们一起分。)
这些申报材料中涉及假的人员内容如下(根本与工训中心毫无关系,冒充其工作人员):
张XX男 56.11 主任教授博导动力工程主持中心全面工作兼 (副校长)
王XX男 57.10 副主任教授博导机械工程主持中心教学工作专
赵XX男 61.10 副主任教授信息与通信工程主持中心教学工作专
刁X 男 60.2 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工程实践课程专
李XX女 44.3 教授博导机械工程工程实践课程专
对于该材料获得通过,我个人觉得不是申报人的问题,在国内这种竞争环境下,没有一个申请人不会这样做。所以,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奖励,其中有不少是包装的。当然,包装过程中,有好与坏之分。如果都是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包装,如某教授完成了4个相关课题,如果以其中一个课题进行申报奖励,肯定不能获得奖励。相反,他把4个相关课题的共性问题罗列到一起,以一大包成果去申请奖励,成功的可能性大增。这样的包装虽然不值得表扬,但是实际情况还是没有发生改变。
然而,坏的包装则完全不是一回事。把很多没有关联的事情罗列在一起,表面上看数据非常好。然而,实际上存在“造假”行为。他们把A事物说成是B事物,把C事物也说成是B事物。然而,A、C和B一点关联都没有。对于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评审人进行“打假”。
记得以前非常喜欢看《中国达人》,为什么喜欢,就是因为这里面存在着“打假”环节。当时,周立波在场,他看到某些达人采用“街头骗术”进行表演。我们普通的观众无不较好,确实非常让人眼前一亮。然而,作为评委,就是要把那些“假包装”给拆穿帮。也因此,周立波这样的评委的存在,让《中国达人》变得更加好看,更加吸引观众。有机会大家看看《中国达人秀第二季第三场波波打假集锦》。
然而,在科技评价过程中,如重大奖励、重大项目、重点“单位”申报过程中,评审人的作用是什么呢?难道真的只是去说两句“该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该成果世界一流”、“该成果世界领先”……而不对成果的真实性进行“辨伪”?
以马先生举报的材料为例。在他们申请“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过程中,把完全不相干的一些人罗列到申报材料中,然而,评审人居然没有看到其中的“假”的成分,这是不是他们渎职了呢?相反,由于名额有限,这样的虚假材料成功了,而最后可能把那些有实力的真“材料”给埋没了。这是不是等同于评审人共同犯罪??
最后说一句,如果“评审人”在评审过程中不采取打假行为,那你们评出来的结果又有多少“可信度”?为参加2006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所有评审人感到耻辱!!!!!不知道你们是没有这个能力“打假”呢,还是自己被“酬金”收买?
————此文转自喻海良博客,反映了当今国内基金评审的乱象和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