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过去我读小学时,就听说有人造卫星,可以有手机之类的东西,那个时候觉得不可想象,但是现在每个人都在用。回头看,十几年过去了,我逐渐意识到,其实任何一种东西绝对不是突然间颠覆的。不会说你一觉醒来,世界就变了,这是不太可能的。事实上,它每天都在改变我们。只是你自己不觉得,等到十五年以后回头一看,才发现你被改变了。很多东西看上去当时很震惊,但回头看就是很稀松平常的事。
所以我看到目前铺天盖地的互联网颠覆金融,我的感觉也是如此。互联网金融哪怕再怎么喊的天翻地覆,最终的路径肯定不会是像我们目前所想的,其实真正值得我们害怕的应该是那些润物细无声的东西。而且,我觉得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不能推断和预测的。世界也必然不是以我们所预料的方式进行的,因为世界从某个角度来看往往是随机偶然性事件而已。
我前几天在看科幻小说,也听了社科院何帆教授的演讲,很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很多事情的改变,作为个体都是没有选择权的。这个世界绝大部分事件都是随机偶然性事件,到底谁改变了这个世界,谁推动这个世界,都是很难说的事情。总体而言,天才是少数,脑残也是少数,绝大多数是差不多的人。
以前大家认为是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我不这么看。我觉得社会要么是精英推动,要么是脑残推动,但是肯定不是普通人推动。因为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搞死别的物种的过程,而这个搞死的过程中,基因突变很很重要。
基因突变是在进化过程中打败别人,取得绝对性优势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基因突变的过程其实就是反映了突变之后的个体与大多数人不同的那个群体。它展现出了更高层次的技能,从而能给绝大部分的群体创造了一个进化的方向,并且带领了群体走到了这个过程中去。为什么叫突变,这本身就是反映了随机和不确定。突然而来不知道怎么就有的变化,就是突变。
这个群体(基因突变后的群体)通俗解释来看,要么就是精英或者就是脑残。人类社会演变到现在,必然是这么个路径的。所以,我也一直不认为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必然的,因为突变的不确定性必然无法解释为什么一定会走到这一步,在另外一个空间,可能并不是人主宰地球。
这里当然也涉及到大数据思维的一些基本问题。大数据的核心其实是通过各类非相关数据之间一定的相关性来推断未来某种发展的可能性,但是这里的基础是非相关数据的相关性要有一定的基础存在,或者要有足够的基础性样本数据。大数据本质其实可以理解为人类共同性的一些群体特征会必然产生的联系,所以大数据对于那些行为方式不太会发生变化的群体是能有效推演的。
但是前面说了,对于那些往往会基因突变的精英或者脑残,其实是无效的。因为这些人必然不是按照正常群体的逻辑走的,他干的事不能被预测。所以我们往往发现,大数据永远预测不了一些事件,而恰恰他所不能预测的事件却是最致命的—这些人往往改变了世界的运行。于是,科学家到最后都基本上形成了上帝其实也是通过扔筛子来决定世界的运行的结论。
谈这么多的目的,其实只是想说明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命题,其实也是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的,不是通过过去可以去预测未来的。
互联网本身的逻辑就是颠覆和自我颠覆的概念,它需要靠想象力去创造出这个世界未曾有过的东西,才能实现它的成功之路,所以互联网是很难通过过去来对未来实现推演的。你所有对互联网的了解的知识,对于未来可能都会增加你的负担而不会成为你的积累。这是一个新事物—另外一个维度的东西,我们只能尝试去推演,但是推演的结论基本上很难一定是正确的。
所以互联网金融这个事,虽然我们说了很多概念,但是真是没什么人弄明白。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未来有极大想象力,这个我认同。它毕竟把人类生活改变了必然会影响人的消费行为,从而改变人类的金融交易行为。但是目前的过程中,可能没有大家想得那么震撼。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说互联网金融是噱头大于实质,理论大于实践。现实看来,还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之前去了美国很多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富国也去了。我先把感受跟大家讲一下。
因为互联网金融在美国有一个词就是网贷,这主要是因为2013年美国搞了全球网贷峰会。事实上,美国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很难翻译,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因为没有这个约定俗成的名词就导致美国没中国这么热。我去谷歌,跟高级副总裁聊了一下,跟惠普也聊了一下,再到富国银行跟他们聊。有一个很大的感受:美国有两个特征跟中国不一样。
第一个特征,美国是一个慢生活国家。这次去他们正好是黑色星期五—购物,很多人就是其乐融融的在那搭账篷,排队,很享受。支付过程中大量的人用支票支付,于是我问他们为什么不网购(音)。他们说早一天晚一天到,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这是因为美国是慢生活国家(欧洲也有这样的特征),不像中国、日本那样面临极大的挑战,每天起来都像有一座大山压着你,所以它对效率要求不高。
跨州支付,从一个州到另外一个州要三到五天,跨行支付也是三到五天。中国这样的话,银行业早就被围攻了,但是美国就是这样。而互联网代表了什么呢?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对效率不是那么注重的国家,互联网就是去效率的,它不需要这么高的效率维持整个国家往前走。当然,这也跟整个系统落后有一定关系,但总的来说还是因为美国是一个慢生活的国家。
第二个特征,美国是一个社区化生存的国家。这导致社区银行在美国可以生存下来,而且还能在美国实现屌丝逆袭。富国银行就是利用社区银行实现全球第一的。从社区化角度来看,美国社区银行存在并得以发展有其坚实的基础,但是中国如果生搬硬套这一模式,很有可能是死路一条。
具体来看,美国的整个国家典型特征是地广人稀。国土面积虽然和中国不相上下,但人口却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并且可居住面积要远高于中国。在整体生活比较安逸的情况下,美国的群居方式更多以离开市中心一段距离的集中式居住为特征。大量的散落在城市周围,形成一个又一个社区。
显然,中国是走不到这条路上来的。社区化业态使得美国的电商跟中国就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事情。美国这种散落的居住方式,使得电商背后的物流成本极高,压根无法支撑电商行业的发展。一个社区没多少人口,因而无法通过人数集中购买来摊薄单位快递成本,从而使得美国电商不如中国。
另外,从社区银行角度来看,在社区门口设置自动化一体设备的方式是美国富国银行十年前就在做的事情。那个时候网络设备并不发达。同时,银行业一直在走各种差异化竞争,富国银行通过大量的设立社区银行,获得了极为低廉的资金入口。在美国,富国银行的利差高于其他银行,很大程度来自于抢占社区入口。
但是中国有这样的社区化业态吗?我认为中国有城镇化趋势,但是没有社区趋势。美国旧金山就75万人口都已经是美国西部第二大城市了,第一大城市洛杉矶也就三百万人口。中国一个中等规模三线城市可能都超越这个数字了。
所以,中国目前步入的其实是人口城市化趋势。大量的人口聚集到城市的过程是集中趋势,社区化代表的是分散趋势。中国的社区银行生搬硬套美国模式,基本就是死路一条。在加上网络的不断普及,大量线下业务的线上化趋势,靠谱设网点—哪怕就是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我看也不是很靠谱的行为。
第三个特征,金融业高度发达,竞争高度激烈。其实,中国金融业效率已经站在全球之颠。因为日本没有支付公司,美国有那么几家支付公司,即使有支付公司也要三到五天才能快速支付,可见中国在支付上效率已经是全球之颠。
但是美国银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我们去的第八大银行就是马戏团银行,里面唱歌跳舞,就是为了吸引你,无所不用其极。它的金融业已经相对开放,激烈竞争以后没有留给互联网公司特别多的机会。
所以谷歌副总裁说,为什么我们要去搞银行业?第一不赚钱,这是一个很苦逼的行业。这是对的,美国30年前银行业就是一个很苦逼的行业,而且也不是暴利性的行业。银行是一个周期性行业,今天赚这么多钱,以后是不是你的,你也不知道,只有你死的那天才知道是不是你的。从这个角度上讲,美国经过长期实践,美国银行业的估值PB就1.8倍。所以他讲,不想进去,进去也没有意思。
第二个就是没有留给我们特别多的机会,我们进去搞不过人家,让我们唱歌跳舞,也跳不过人家。所以他对金融这个行业不感兴趣。
(来源:199IT 作者:江南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