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1892 4
2008-03-25
当年尚在微时的王菲,曾经将自己的Demo带寄给某家著名唱片公司,该公司主管听过之后说,这样的嗓音一辈子都不可能红。旁人完全有理由想象,几年以后,这位主管会在某些时候,无人的角落,暗自垂泪饮恨。

  这位主管怎么也想不到,错失王菲的根源,是唱片公司给他的权力过大了。实际上,这也是企业界常犯的招聘错误。

  过度授权

  在许多公司的一般招聘程序中,高阶经理人只是最后的把关人,而最初的,从雪片一样的求职信中筛选合格人才的,往往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普通员工。

  这些普通员工灵活处理的权限往往很小,他们往往都是严格按照招聘需求中的各种参数来选择面试对象,这对他们来说也是最保险的做法。如果IT部门需要的是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则至少需要3-5年相关工作背景,丰富的项目经验,以及,最基本的,硕士研究生或者以上学历。在诸如微软或是IBM这样的大公司,可能需要更多的附加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是当年的比尔?盖茨也很可能被微软拒之门外。

  研究招聘问题的专家克劳迪奥·费尔南德斯-阿劳斯,曾经担任过麦肯锡咨询公司西班牙和意大利分公司的招聘主管,他曾指出招聘中有十大陷阱,其中一个就是过度授权。克劳迪奥认为,高层管理人员让人力资源部门拟定职位说明书,这并没有不妥,关键点在于高管是否全程参与招聘。

  虽然克劳迪奥所说的只是针对管理人员的招聘,但是整体而言,在招聘的过程中,如果是技术部门或者需要特殊技能的岗位,需求部门的主管就必须要全程参与招聘。有一项IT服务的专业研究显示,17%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对于IT人才没有准确的辨识力。HR或许可以发现充满人格魅力的项目领导人,但却不能苛求他们能够发现职场新人在专业领域内的潜质。

  灵活招聘

  让正确的人主持招聘,是找到正确的人才的第一个关键。当招聘“舵手”确定之后,则需要更为灵活的指导策略。克劳迪奥的经验有两条。首先是“高杠杆资源”,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自己的关系网络寻找可能熟悉目标人才的人,通过他们来联系寻找人才,这要比通过大众媒体的广告要有效率得多。

  第二条策略则是“无边界思维”。克劳迪奥认为,在招聘过程中最为缺乏的就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态度,这往往会造成人们只寻找那些和自己类似的人以规避风险。很多时候,人才自身的素质往往要比背景更为重要。招聘者需要的则是更多的勇气。

  克劳迪奥还提到了结构化面试的重要性。这与人力资源专家史蒂芬·毛尔顿的看法类似。史蒂芬·毛尔顿是人力资源顾问公司Action Insight的首席顾问,他认为成功的招聘包含七个关键因素,除了结构化面试之外,还包括职务分析和面试问题设置、小组面试、偏见与第一印象控制等。

  毛尔顿指出,多种研究结果显示,结构化面试的效率是非结构化面试的两倍,而且结构化面试更能够测试出其他影响因素对于工作表现的影响。

  当然,这些经验和原则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起作用。假如对于软性技能,比如沟通、语言能力等较为看重的岗位,上述方法看来就有些繁复。不过,让正确的人主持招聘,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3-25 19:14:00
有想法,有深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26 07:23:00

赞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9 08:02:00
恩 的确很有深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1 08:26:00

我曾是某上市公司的招聘负责人。在学校招聘时,我现场就可决定人选。招聘时,个人认为手书的简历比过度装祯的机打文件更能吸引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