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寻真》第25章
非生命宏观大自然辩证分析探讨-5
(第25章太长,共分为13部分上传)
( 注明:《大自然寻真》全文可到“跨学科版块”下载或参加逐章讨论 )
25.10 天体的生出来和变出来的本质差异
我们认为各级天体是由上一级核球天体“生出来”的,“星云说”则认为天体是由星云逐渐凝聚“变出来”的,两者之间本质完全不同。
诞生功能是自然界演化过程中的质变现象,是系统通过自组织的运行结果将本身一分为二的现象,也是系统最复杂、最高级、最奥妙的功能表现。不论生命界还是非生命界,诞生现象都是由一个完整的高能量物质系统在自身的演化过程中(生命界可称为生命史或生命过程),分离出另一个完全与自己同类的子系统的质变过程,这其中必有一个孕育和诞生的母体。没有母体,就不会有诞生。尤其在生命界,哪怕是微小到一个细菌,从表面看,虽然它的诞生只是简单的一分为二的分裂,但从本质看,每一次分裂也都是由一个母体先孕育好一个子体,然后才把子体分离出去。
上述有关诞生中“分离出另一个完全与自己同类的子系统”的遗传特性,在生命界的表现情况十分清楚,已是众人皆知。下面我们举一个大气环流的具体例子就可以知道,其实在非生命界也完全一样,都受着自然辩证法和系统演化规律的支配,同样有着高度的遗传特性。沿着地球南北中纬度自西向东急速旋转的高空西风急流所围成的,以南北两个地极为中心的巨大气流旋涡(参见图24.3-2、24.3-3,这两幅图是大气9/10高度上的高空气压形势图),在波动(即涨落)的不断放大而经过自组织功能的反复调整之后,经常会在极地大旋涡的外侧分离出小旋涡——温带气旋(在大气1/2高度附近的500百帕,或者更低层的形势图上可经常见到)。尽管小旋涡在尺度上小得无法与极地大旋涡相比较,但两者惟妙惟肖,真是同一个模子复印了出来,只是小旋涡没能像大旋涡那样长期存在,生命史只有若干天。我们的核球喷射诞生天体也一样是大星球诞生出了模样相同,但尺度小得无法与母体核球相比较的小星球。极地大旋涡是动能型开放系统,它的周围向着较低纬度的相对高压和慢速气流环境开放;喷射诞生天体的核球是热能型开放系统,其表面向着低温的太空开放。最大的共同点是,两者都是高能量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才都有诞生功能;两者又都充分体现了诞生后母子高度相似的遗传特性。不仅非生命界中的动能型开放系统与热能型开放系统的诞生现象和遗传特性很相似,其实在非生命界与生命界之间也很相似,不过因为生命界的子系统有生命,会长大,所以各种生命系统可以代代相传,无穷无尽;非生命界则无生命,所以子系统越来越小,最后便失去了诞生功能(详见25.15)。
然而,星云通过凝聚可以变成天体的想法,只不过是企图让离散状态的物质自己在改变集合方式,仅仅是一种量变过程,并没有任何孕育和诞生的母体,这根本不能算是诞生现象。
系统的演化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诞生的现象仅仅是演化过程中一种短暂的质变现象。物质只有作为一个完整的远离平衡态(即高能量)的开放系统存在着,才可能使本身内部的运动维持有序,从而保持住自己应有的形态,并在稳定的运行中通过对不断出现的涨落进行调整,引导过剩的能量集中起来逐渐形成巨涨落而诞生出类似于母体本身的子系统。诞生子系统其实就是与外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能量交换,随后自己再稳定下来,重新达到内部新的有序状态。对于每一个完整的诞生过程,又可细分为对涨落的调整直至形成巨涨落的小量变过程(即生命界的怀孕)和分离出子系统的小质变过程(即生命界的分娩)。
系统在演化过程中一般都会保持住自身整体的完整性和形态的稳定性,只在特殊情况下才会有***。银核诞生出大量恒星之后依然是银核;太阳诞生出八大行星和其它天体之后依然完整和火红;地球南北极圈大旋涡在不断分离出小旋涡之后依然稳定地高速旋转着;生命界中的女人生了孩子后依然是一个完整的女人,样子也无大变……。这些就是有序物质系统的整体完整性和形态稳定性的重要大例子。当然,系统的这种特性也并非绝对,有了一般也会有特殊。当一个系统的非平衡态程度降低到一定临界值后,其演化就会出现特殊情况而发生突变。地球早期就因自身的非平衡态程度(温度)已经降低到超过了一定的值,也即表面层已经逐渐凝结而变成了半软硬的状态,以致在演化过程中,当发生巨涨落诞生出月球时自己出现了大伤口(太平洋)而无法修复;小行星的母体则由于非平衡态程度和开放程度降得更低,或许本来就是不稳定的孤立系统,才致使自身发生突变惨遭爆炸而被肢解;生命界中的母亲生孩子也不乏由于难产而身亡者……。这些例子就是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出现突变的特殊现象。特殊现象与一般情况相比虽然很少,但辩证法决定着它不能没有。甚至每当环境发生突然大变化时,如果造成某种同类的所有各个系统的远离平衡态的程度都大大降低了,原来的特殊现象就可能反过来变成了普遍现象,以致造成整个物种的大灾难,这当然就是物种发生大退化或者灭种的突发性原因。高度有序的开放系统,可以在演化过程中不断诞生出同样高度有序的子系统;非平衡态程度逐渐降低了的开放系统就会失去诞生功能,或者诞生出退化的子系统。当时的地球就因非平衡态程度降得太低而诞生出了月球这个退化了的子系统,所以月球既不会自转也没有了诞生功能。
相比起来,想要那种接近于平衡态的离散性物质群自己会改变集合方式的情况,与上述复杂的系统功能专有的“演化”现象毫无相同之处,并不能算是什么演化现象,根本不可能出现上述诸多复杂的情况。在宇宙大自然中,哪怕离散性的物质是非平衡态物质,并且还有一定能量供给,首先也只能是改变物质的组合,使离散性的物质变成静态物质集合,也即结合成彼此关系紧密的“体”。然而,静态物质集合体并不是系统(见25.8),像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那些小行星,就都不是系统。想叫那些小行星都再进一步聚合起来,一是没那种机制和能量,二是纵然有那种天力和机制能将它们都捏成一团,也成不了系统。它们的原来母体就是体积太小又接近平衡态的孤立系统才发生了爆炸而解体的,再度完全聚合起来也不可能形成比原来的母体更高档级的天体系统,而只能是一个内部静态的物体。我们敢肯定地说,没有核球这种母体的喷射就没有恒星和行星等天体的诞生,星云纵然会有凝聚作用,也只能是低级的量变过程,绝不可能出现天体诞生的这种高级的质变过程。
为了消除误解,要在此说明一下的是,天气现象中的雨滴和冰雹的凝聚形成过程都不是诞生过程,它们主要只是水汽分子在温度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配合了对流能量的外因作用,相互碰撞而改变了物质集合方式的天气变化现象。切不可以错误地认为地球天空中的云层里有了雨滴和冰雹的生成(绝不是诞生),就联想到宇宙中的星云也有恒星和行星的“诞生”。
总之,“生出来”是一个母系统在演化过程的高度有序状态中,孕育和诞生出了性质与自己同类的子系统,而“变出来”仅仅是主观上企图使物质的集合方式发生变化。在25.8说过:“大自然中的自由物质,按能量从高到低,具体可以分别依次自然组合成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静态物质集合、离散性物质”;“只有开放系统才可能有诞生功能……非平衡态程度低的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都没有诞生功能”。这就是说,必须有演化能力的系统才可能有诞生功能,一些接近于平衡态的离散型的物质群,连凝聚成体的能力都没有,哪有演化能力呢?诞生功能就更是绝对没有的。显然,天体是生出来?还是变出来?两种观点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