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632 0
2014-04-17

《大自然寻真》第25章

非生命宏观大自然辩证分析探讨-12

(第25章太长,共分为13部分上传)

注明:《大自然寻真》全文可到跨学科版块下载或参加逐章讨论

25.17  必须彻底认清星云说的空想意识本质

    想在整个大自然宏观领域中真正全面确认星球自转力学原理的正当性和权威性,还必须在天文领域彻底认清星云说的空想意识本质。“星云说”是当今最流行和被普遍接受的天体形成理论。宇宙由“大爆炸”创生,大爆炸后的尘埃又凝聚成天体,这正是目前的天文学和宇宙学一脉相承,似乎可以互相支持。

    下面是某文献对“星云说”理论的具体描述:“恒星诞生于巨大的气体云中。在这些云的深处,气体和尘埃旋动着,形成了气阱。当云深处的气阱增长到足够大时,它的引力会把周围更多的气体拉入气阱内。渐渐地,气阱中心开始收缩并且热了起来……”;“最初气阱缓慢旋转,随后越转越快。旋动的气体变得扁平,成为一个圆盘。最后,圆盘热的中心部分开始自身产能,于是一颗恒星诞生了……”;“我们的银河系至少有2000亿颗恒星!这些恒星是从巨大的尘埃和气体组成的星云中形成的。[3]。这可以算是对“星云说”诞生恒星的过程做出比较具体分析的阐述了,但是,在整个分析中都见不到依据了哪一些自然规律。例如,什么力使“气体和尘埃旋动着”?什么力使“气阱增长”?什么力使“气阱中心开始收缩”?什么能量使气阱中心“热了起来”?什么力使气阱“越转越快”?“中心部分”为什么会“自身产能”?等等,都是毫无根据和不做解释地说了出来而已,既不是定量分析的理论,也不是充分说理、符合逻辑推理的定性分析思维。说是“这些恒星是从巨大的尘埃和气体组成的星云中形成的”,既然星云仅仅是一些“尘埃和气体”而已,银河系的范围内哪有那么多的尘埃可以形成“2000亿颗恒星”(目前认为至少有3000亿颗)呢?有没有做一下概算,看一看每凝聚一颗恒星平均需要多大空间体积的星云呀?就算整个银河系都布满星云,又能否足够凝聚成“2000亿颗恒星”啊?只要细心琢磨一下就不难看出,上面所表述出来的这些有关“星云说”的具体观点,既不符合数学、物理、力学理论,用哲学观念进行分析,又无法掩盖其明显的空想意识本质。

    恒星们都能闪闪发光,说明热力性质相近,都与太阳一样还能熊熊燃烧。既然银河系的恒星目前已认为至少有3000亿颗,如此巨大数量又都还能熊熊燃烧的恒星的同时存在,没有一个类似于太阳与行星这样的比例关系,而且是熊熊燃烧着的中心星体(银核)的不断猛烈地喷射,怎么可能诞生得出来呢?按照“星云说”,天体凝聚的时间会有先有后,数量那么巨大的恒星也不可能有那么一致的热力性质。更难理解的是,普遍都是极度低温的星云,哪来如此强大的凝聚力或者外部压力,能将那么大的一个范围内的稀疏散落的星云网罗在一起并捏成一团呢?

    “恒星起源于星云。星云起源于星际物质。星际物质主要是氢、氦气体的分子和离子,以及尘埃微粒[28]。既然如此,星云就会温度很低,人们能用仪器看见它都是因其反射了恒星的光,这就像寒冷的月亮反射了太阳光而让地球人能看见它一样。可想而知,那么分散的颗粒漂浮在太空中,温度还能高到哪儿去呢! “1997年美国和瑞典的天文学家发现,恒星死亡前喷发出的气体形成的‘飞镖’星云,是迄今所知宇宙中最冷的地方,那里的温度低于-270℃。”;“刚刚死亡的超新星所形成的星云是最冷的,那里的温度低于绝对零度,所有的东西都会被冻住,不论什么。”;“布莫让星云的温度为零下272摄氏度,是目前所知宇宙中最寒冷的地方,被称为‘宇宙冰盒子’”(上列均来自互联网资料)。据这些参考资料可知,正是由于星云是一些离散性物质,就越是很快耗尽内能而逐渐接近于平衡态,所以星云才那么低温。由于本身缺乏内能,因此不存在相互吸引力,根本无法重新聚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天体。只有当它们飘进了其它天体系统的引力范围之后被吸进了中心天体去,才可能与其它物质结合在一起接受了能量而得以新生,这与废钢铁必须回炉才能有新用的道理一样。

    由此可见,“星云说”认为恒星、行星、卫星都是由星云凝聚而成的理论是非常错误的,在星云的凝聚过程中起作用的各种力,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毫无根据的。笔者敢于断言,就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比星云颗粒大得多的那几千万颗小行星,或者在海王星轨道之外有着更大量小行星的“柯伊伯带”(直径大于10千米的就有2亿颗),以及在柯伊伯带之外更远的“奥尔特彗星云”带(见12.10),也永远不可能指望它们重新集聚成为一些大星体,又何况“仅仅是一些气体和尘埃”的星云,怎么可能集合在一起而凝聚成为大星体呢?

    看彩图25.16-125.16-7,其实都是星系的核球大爆发而诞生恒星的过程,其中也混杂着喷射出大量烟云的情况,根本不是那种将恒星的死亡和诞生混为一谈的所谓“超新星爆发”(本小节图片来源同7.8)。文献[28]中都认为这些图片显示了星云在快速地集聚而诞生恒星。笔者完全反对这种观点。

    《文科天文》(即文献[28])一书对各图片的说明如下:

       彩图25.16-1:“在几处被称为‘大象鼻子’的柱状物尖端,显示出恒星‘宝宝’正在诞生的动人景象”。

       彩图25.16-2:“反射星云NGC7129正在诞生恒星”。

       彩图25.16-3:“N44F是大麦云中少见的大洞,洞中新诞生的热星吹出大量气体和辐射出紫外线,比太阳风强劲一亿倍”。

       彩图25.16-4:“N159是大麦云中隐秘的恒星产房,一个小白点隐藏在热气体和暗云之中,还是被哈勃望远镜窥测到其中的秘密,放大成右上角蝴蝶状区域,两个10倍太阳大的恒星正在形成”。

       彩图25.16-5:“NGC6822是人马座中的河外星系,距离1.6万光年,其中的气体云Hubble-V是一个恒星孵化场,有200光年大小,哈勃空间望远镜拍到了一窝刚生出不久的恒星。气体星云NGC6822中一窝年轻的恒星”。

       彩图25.16-6:“大熊座M82爆发星系”。

       彩图25.16-7:“大熊座另一个爆发星系是NGC3310,距离5900万光年,估计其核心区在10万年内产生了100万颗恒星”。

    对于现代天文科学,笔者是行外人,不了解上列这么精彩的解释说明是如何得出来的,不知道观察分析这些图片是否还需要依赖于什么特殊仪器设备?如果不需要,那么笔者从这些图片怎么就看不到那些精彩场景呢?这只能说明“先入为主”规律的作用实在太厉害了,真令人十分感叹!当一个人的脑海里已经填满了宇宙大爆炸和星云说的理论之后,确实什么观测结果都似是而非地符合了那个理论,这就像是带上了黑眼镜就会使所看到的人似乎都变成了黑人一样。

    既然星云仅仅是一些气体和尘埃,那么,一块星云怎么可能“在10万年内产生了100万颗恒星”呢?更不可能整窝地诞生出来吧!从鸡蛋孵化出小鸡也要21天,可是从毫无蛋影的星云孵化出恒星,怎么能那样快就让人看出了“恒星‘宝宝’正在诞生的动人景象”啊? 行业内的专家们都相互认可了,业外人又有谁能出来说声“不”而让众人认可呢?不被说成疯子才怪哩!把写得这么生动和引人入胜的书当成了大学教材,将这种观念广泛地灌输给年轻人,这样子下去,大自然科学又怎能摆脱掉至酷枷锁?怎样再向前发展呢?难呀!

    科学需要的是老老实实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笔者以古稀老人的身份呼吁诚实的天文专家们脱去那双有色眼镜吧!只有这样子才能搭造出一个公平讨论的平台,才能挑选出好的科学蛋品去认真孵化出大自然的真知,以便促进大自然科学的继续向前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