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寻真》第25章
非生命宏观大自然辩证分析探讨-8
(第25章太长,共分为13部分上传)
( 注明:《大自然寻真》全文可到“跨学科版块”下载或参加逐章讨论 )
25.13 宇宙中心核球必然高温
在我们的“天蛋”宇宙模型中,宇宙中心核球是极度高温的。宇宙中心核球为什么会那么高温呢?这与25.6已经讲过的“宇宙中心核球为什么会集中了全宇宙绝大部分物质”的问题一样,也是宇宙初期演化的问题。由于宇宙中心核球集中了全宇宙的绝大部分物质,所以:①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都带着能量而集中起来,整个宇宙蛋黄的温度就高了;②宇宙蛋黄内部,由于分子魅力的加和作用,造成球心压力很大,密度很高,能量很集中,所以温度更高;③温度太高又会发生热核反应和人类不知道的更加奥秘的高级反应,使一些物质隐含在深层的能量释放出来。于是,最终就使宇宙蛋黄深处达到目前几千亿度以上的恒定高温了。从宇宙蛋黄喷射出来的子、孙天体,随着档级的下降,温度逐级迅速降低。因此,天体温度高低的档级,也大致决定了天体辈分的档级。
除了宇宙蛋黄之外,在其它的所有天体中,一般地说,也由于上述的三个原因,体积越大就对应着温度越高,而温度越高就越光亮。因此,除了与我们的距离因素之外,恒星或星系越光亮表示温度越高,一般也对应质量越大。对于远处的星系来说,除了可以通过测量其周围天体的运行速度及轨道半径,然后根据8.1-4式,比较准确地计算其中心核球的质量大小之外,核球的真亮度对判断核球的质量大小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除非被星云遮挡住)。所以,对于那些中心既然有一个很明亮的点,周围天体的运行速度又很大的情况,不能因看不清中心天体就硬说是有黑洞和暗物质。像彩图25.13-1~25.13-3那样,喷射源有一个那么明亮的点,怎么能说“判断其中有巨型黑洞”呢?从核球喷射的天体诞生理论看来,几十亿光年以外的远处天体的爆发和喷射,都是那些比太阳更高档级的星系的核球,在用类似太阳风的喷射方式进行着猛烈地喷射,诞生出它们的子天体(与太阳同档级的核球的喷射不可能在那么远被我们看到)。不仅有亮点之处不能说其中隐藏着黑洞,就是没有亮点的,隐藏于一片黑暗的星云中心中的喷射源,也不能说其中必有黑洞。银核也不能被我们看清楚,但银核肯定不是黑洞。
图25.13-1:全宇宙天体运行轨迹及红移量大小比较的示意图
目前已观测到的类星体,特点是遥远、明亮、红移量大、有喷流,而且光学、X射线、γ射线各种波段的辐射都很强(详见文献[28]中的6.6,彩图25.13-3、25.13-4就是类星体)。这是为什么呢?专家认为其中“隐藏着巨型黑洞”[28]。奇怪,既然说“黑洞之‘黑’,是因为光子逃不出来,外界看不见它,它是绝对黑暗的;黑洞之‘洞’,因为外界物质一旦落入视界就永无出头之日,落入多少就被吞噬多少,它是无底深洞。”[28]。这里又说有喷流和各种波段强辐射的类星体“隐藏着巨型黑洞”,这不是前后十分矛盾的认识吗?那么遥远,还能那么明亮和发出强辐射,说明它们个体大、温度高、活动激烈,因此它们应该是很高档级的星系,有可能就是宇宙蛋黄附近第一、二档级星系的核球哩!既然还有那么激烈的喷射现象,就说明它们正在用喷射的方式诞生子天体,绝不可能是什么黑洞吧!至于为什么红移量大?看一看图25.13-1就清楚了。具体来说,宇宙的所有星系都是由宇宙蛋黄喷射诞生出来的,它们都要沿着螺旋轨迹逐渐向外运动。假如太阳系位于B点的位置,地球人观察近邻的A、C点的星系,彼此互相散开的感觉就没有那么严重;由于每一段距离都因扩散而伸长,又因扩散伸长的叠加作用,所以距离越远,视觉散开就会越严重,因此,观察E点的星系,必定会感觉到比近邻的A、C点的星系散开得比较严重了;尤其对于F点的星系,它既背着B的方向走,速度又大(半径小则速度大),从B点就会观测到F点星系的红移量特别大。总之,已被观测到的类星体的各种特征都一致表明了它们既是离我们很远,又是距离宇宙蛋黄很近的大天体(参见7.1),或许再不要多久,人类就可以见识到占了宇宙总质量绝大多数的宇宙蛋黄的“庐山真面目”了。因此,类星体的发现意义不小,但如果没有“天蛋”宇宙模型,这些发现的意义也许会被埋没掉。
类星体“看上去只像一颗恒星,不具有星系那样大的尺度。惊人巨大的能量密集在一个尺度很小的空间区域里,这就是谜一样的类星体”[28]。对于这个“谜”,我们可以来做一下比较就不难理解了。①月球的质量根本无法与太阳相比,但为什么看上去太阳就与月亮的大小相当呢?这是因为与月亮相比起来,太阳距离我们太遥远,所以看起来才显得不大;②为什么整个太阳系除了太阳之外的全部天体的总质量还不够太阳质量的0.2%,但太阳的尺度却根本无法与整个太阳系的尺度相比呢?这是因为太阳那么多的物质都密集地挤在一起,并不像太阳系的其它所有天体那样稀疏散落地摊得那么开;③对于整个太阳系来说,为什么只有太阳才那么光辉灿烂呢?这是因为太阳的物质比整个太阳系的其它任何物质都高温得多(根本无法比较),也是将“惊人巨大的能量密集在一个尺度很小的空间区域里”,所以才特别明亮。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就像彩图25.13-5那6个类星体,尽管它们的光度有“数千亿个太阳”,在它们自己星系里相比较,对于其它的所有天体来说也是无比光辉灿烂,但用哈勃望远镜从这遥远的10亿光年之外看过去,也不过与太阳差不多嘛!按照核球喷射论,所有天体都是逐级喷射诞生出来的,所以看了太阳系内不同档级天体的质量和能量的比例差异,就不难理解处于高档级位置上的类星体的质量和能量密集情况了。
在不同档级之间的天体,对于它们的质量和能量的含量和分布情况是不能采用同一种尺度标准来量度和比较的。类星体的质量之大和温度之高,恐怕是用常态思维所不能理解的。至于宇宙中心核球,就更是质量无比巨大和有着难以理解的高温了。但是,宇宙中心核球无比巨大的质量,倒是应该与它那几千亿度的高温成为合理比例的。其实,在所有天体中,不论档级高低,本身的质量与温度之间可能都基本上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有多大的质量,就应该配合有多高的温度。有条件的有关专家不妨对此做一些具体测量和计算,或许由此将可以对整个宇宙得到更多和更深的认识。譬如,从目前已知的每上下两级天体之间大致的温度差异(太阳与行星这两级之间不一定有代表性),或许就可以计算出从宇宙中心核球内部的几千亿度开始,大致应该分成几个档级,才有可能降到太阳这一级的温度?
图25.13-2:宇宙模型纵向截面天体分布示意图
图25.13-3:宇宙模型横向截面天体分布示意图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例如像彩图25.13-3那个类星体,为什么它所喷射出来的物质并非沿着螺旋线走,而是笔直向外呢?这就说明了整个宇宙的主要天体也是盘状分布的,而且太阳系的“盘”、银河系的“盘”、几乎所有各星系的“盘”,直至类星体喷出物质的“盘”,都几乎一致地平行于整个宇宙的那个大“盘”,也几乎都被包含在那个宇宙大“盘”的厚度之中。宇宙蛋黄就像是一边旋转一边不断向周围平甩出“铁饼”一样(子天体又作为次级核球喷射出自己的子天体,便组成了很多铁饼状的螺旋状星系)。向着四周平飞出来的无数“铁饼”所组成的那个宇宙大“盘”越往远处辐射,其厚度就越大(参见图25.13-2)。所以,分布在我们附近的星系,其档级都会与我们的星系相接近,我们的四面八方都是银河系的兄弟姐妹星系。因此,从上下左右的不同方向看去,不同星系就会因所处的角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形状,本来是同一种螺旋状,会变得圆、扁形状不一,甚至变为棒状。至于朝着靠近宇宙蛋黄那远处的类星体看过去,地球观察者的视线就几乎会被重叠进了类星体所喷射出来的物质的螺旋轨迹平面之中,因此所看到的类星体喷射物的运动轨迹就只能是投影而成的直线而非实际的螺旋曲线。反过来说,也正因为类星体的喷射轨迹线在我们的眼里表现为“直线”,就更说明了它们靠近宇宙蛋黄。
虽然笔者不了解所有已发现的类星体的主要分布方位,但由于笔者认为我们的宇宙只有一个中心,地球又是接近最后档级的天体,故所在星系按理应该位于宇宙空间的外围。再者,由于能量越强就越容易被发现,而刚被喷射出来的天体当然能量最强,所以相信已经被发现的类星体绝大多数是相对新诞生的类星体,因此它们比较靠近宇宙蛋黄。由此又可知,它们必然在地球的同一个方向,而且比较集中在视角度不太大的范围内(参见图25.13-3)。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地球与类星体群的共同几何中心的连线所指方向的更远处,应该就是宇宙蛋黄镇守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