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生动示范
——襄阳市城镇建设的创新实践与启示
[摘要]没有定稿,暂时没写
[关键词]没有定稿,暂时没写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不到20%上升为2013年的53.7%。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经济社会区域差异较大,造成东、中、西三个地带城镇建设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后成为国内经济社会最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趋势明显、步伐较快,已经形成小城镇建设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城镇化发展程度不高,中西部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该如何定为小城镇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质的飞跃?因此,笔者以湖北省襄阳市为例,依据不同地域的自然、经济、社会差异,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引下,选择适应不同城镇化背景下的区域差异性小城镇建设,希望对中部地区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借鉴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小城镇建设是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中西部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该如何定为小城镇建设?这是本文研究目的。当前中部地区小城镇在制定规划时缺乏社会基础,致使规划无实用价值,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各方面发展情况差距很大,情况极其复杂。。《小城镇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曹小琳,马小均
然而,在中国,由于为数众多的小城镇星罗棋布于广大农村中,随着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工作的快速展开,新的发展环境正不断冲击原有的发展方式,制约了小城镇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发展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是村镇建设快速发展的引擎。产业发展为小城镇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 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保持小城镇活力,推动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此外,小城镇的发展也有赖于准确定位、特色鲜明.
( 三) 要重视培植特色产业,增强村镇的产业支撑力因此,东部沿海地区村镇建设,应当大力培育各自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增强村镇发展的支撑力。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把握好两点: 一是村镇要积极主动地承接大中城市的扩散效应。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的绝大部分村镇,一般都靠近大中城市,应自觉把自己摆到大城市的“卫星城”位置上,主动承接大中城市部分工业的扩散,积极发展旅游、居住、休闲、娱乐等产业,为周边大中城市和中心城市提供服务功能,促进村镇产业的成长。二是村镇的发展必须要体现特色。东部沿海地区村镇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城镇布局,逐渐形成农产品集散、加工中心,创新特色产品,引导乡镇企业在村镇合理集中。<<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教训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村镇建设的启示>>王兆君,张占贞
二、文献回顾
国内最早研究小城镇建设模式是费孝通。1983年,费孝通对江苏省吴江县小城镇进行考察,并在研讨会上以《小城镇大问题》为题进行发言。他在研究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他将小城镇发展较快的苏南地区发展方式总结为“苏南模式”,在对温州和珠三角等地区小城镇建设考察中,又相继提出了“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他又提出了“民权模式”、“耿车模式”。李树琮在《中国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中》认为,小城镇是利用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同时也是扩大再生产的客观条件。小城镇是大中小城市的基层环节,也是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它居于各个城市的基层,同时也位居于各地农村的中心,是农民收集信息、了解市场、学习科技的中心,也是农副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的中心。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基础设施可以共同使用,污染可以集中治理,农工商贸便于聚集,科技文化便于交流。
刘会晓,王大勇(2013)在《国外小城镇建设模式探究》认为国外的小城镇建设大多是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外在小城镇建设模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他们总结国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认为其建设模式主要分为3 类:(1)“卫星城市”建设模式(2)综合建设模式(3)绿色或生态小城镇建设模式。张群,秦川在《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践分析》认为国外对小城镇问题的研究可追溯到18世纪中叶, 到目前为止对小城镇问题的理论研究已趋于成熟国外小城镇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有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理论、灰色区域理论、新城镇运动理论、自中心发展理论和分享空间理论。中心发展理论和分享空间理论。
二、襄阳市城镇建设创新实践
相比于和中西部地区,襄阳市城镇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小城镇规划严重滞后,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善、形态结构单一,几年甚至十几年没有变化。粗放型发展造成了要素资源的浪费,影响了产业的聚集、人口的聚集,影响了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现状,襄阳市,突出小城镇建设重点,择优培强,依托各地资源禀赋情况,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经济强镇和旅游名镇,促进了村镇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一)工业型城镇
谷城县石花镇是湖北省重点镇、经济十强镇。该镇依托良好的工业经济基础,进一步强化了工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电子、建筑建材、彩印装璜、食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其中骆驼公司铅酸蓄电池、金洋公司合金铅、石纺公司高档绦细布、石花大曲酒等28个产品获得省优、部优称号,拥有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一家,过2亿元的3家,过千万元的5家,现基本形成全国最大的无污染再生铅生产基地、中南地区最大的精密铸造基地、湖北省最大的蓄电池生产基地以及高档服装面料生产基地,走出了一条“工业强镇”的特色城镇发展道路。
(二)边贸型城镇
老河口市的孟楼镇和襄州区的黄集镇地处鄂豫两省结合部,均是湖北十大“口子镇”之一。两镇依托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边贸流通发展,从而快速发展繁荣起来,目前已成为鄂豫两省的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交汇点,成为鄂西北及川东、陕南地区与豫西南乃至中原广大地区的主要联系桥梁。
(三)资源型城镇
马桥镇地处保康县西南部,素有“磷矿之镇、水电之乡、药材之园”的美誉,尤其是镇内磷矿以 4 亿吨的储量、有效含量高的品位等特点在湖北省乃至中原地区占据首位,跻身全国八大磷矿之四。依托资源优势,该镇按照“依托矿电开发、发展工业经济;推进结构调整,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商贸旅游,壮大第三产业”的思路,着力培植磷化加工、小水电站、特色农业和商贸旅游四大产业,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繁荣,已成为湖北省第二轮小城镇建设综合试点镇和全省 100 个重点镇之一。
(四)生态型城镇
谷城县南河镇位于武当山脉东南麓,处于襄州古隆中—武当山—神农架旅游中心地带;依托生态风光优势,该镇以发展生态旅游为核心带动全镇经济发展,目前已成为湖北十大旅游名镇和襄阳旅游第一镇。五山镇地处谷城县西北部,有“湖北十大名茶之乡”和“山水园林小城镇”的美誉;该镇依托生态资源特点,着力推动茶产业发展,组建五山玉皇剑茶叶有限公司,兴办配套企业,健全销售网络,打响了玉皇剑品牌,并不断加粗延伸茶叶产业链条,逐步走上了以茶为主、工农互动、滚动发展、和谐进步的康庄大道。
(五)市场主导型城镇
襄州区双沟镇是鄂西北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中心,镇内有襄阳万宝、襄州希望、双北粮油集团等多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优势明显。以粮油市场为依托,该镇形成鄂西北最大的粮油集散地和湖北省最大的农贸市场,市场主导型建设生机勃勃。
(六)城郊型城镇
城郊地区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接受中心城区辐射的能力。襄阳市依据中心城区发展需要,积极推进东津、牛首、欧庙、尹集、伙牌等5个城郊型城镇发展,加快提升其对中心城区的配套服务能力,着力将其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卫星城”。
三、襄阳市城镇建启示(这个地方写不出来了,所以问问导师和学姐)
本人大四
江老师、学姐,我这篇论文,,想表达,城镇建设模式,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向质的方向发展。写到最后,启示写不出来了。我看了别人都写的很多了,都差不多。麻烦你(们)看看,怎么样?水平是不是很烂?我想放弃的。。
导师回复:看了,写文章要有三个要素:一是直感,能抓住创新性的视角或问题,选题太重要了;二是兴趣,不是苦逼出来的文章,没兴趣没感觉的时候不一定要写,自己都写得很苦看的人只会更痛苦;三是技术和方法。
这篇文章看了以后,感觉不到这三个要素是具备的。
如果要继续写,试着回答这些问题,你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你要解决什么学术问题或实践问题?为什么选择襄阳,难道仅仅是你的家乡?你要从中总结一种模式还是只是一个简单的描述?襄阳在中西部它有什么典型性代表性?作为外地人的我看来,从你的文章中我看不出襄阳有什么创新性的实践和生动示范啊,你能用大量的数据或理论解释让外地人信服襄阳的城镇化比较注重质量转型吗?
你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文章就有价值了。